查看原文
其他

靠近优秀的人比自己努力还重要

成甲 成甲 2019-05-11


什么因素决定人成长进步的速度?

勤奋、努力还是毅力?


高晓松有一次在他的节目中提到,他是一个很懒的人。

按理说,懒人是难成事的。

可是,人再懒也得要面子,总不能比身边的人差太远。

于是,他就跟着身边的人学学看看:人家看什么他也看点什么,人家听什么他也跟着凑热闹。


高晓松当时没意识到,他出生在中国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里,身边人的学识、素养和眼界都非同一般。

结果,他在这样的环境中“随波逐流”,走出社会一看:原来自己一直都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其代表作《正义论》中曾说,人的成功有三种主要的偶然性,其中第一条就是你出身所属的社会阶层。换句话说,有些人成功,是因为他爸爸是“李刚”。在罗尔斯看来:这样的成功甚至是“不道德”的。


不过,我们这里不是要讨论正义与运气。相反,我认为高晓松说自己懒,更多的是谦虚,但是,他的这段话确实道出了人成长进步的一个重要维度:外部环境。


说到学习,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学什么,在哪儿学,怎么学。我们认为这些因素是首先要考虑的。

然而,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其实影响学习效果最重要的不是这些因素,而是我们所在的环境——我们接触的人,看到的事,远比读书上课对我们带来的影响更大。


环境就是价值网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环境很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因为我们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但是,环境对我们成长的最重要意义其实还不是“近朱者赤”这个层面。选择环境之所以重要,还因为不同环境聚集不同特质的人,而不同类型的人能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和带来的机会,完全不同。


换句话说,选择不同的环境,本质就是加入了不同的网络,拥有不同的机会。


同样一瓶啤酒,在路边摊就是2块钱,在酒吧就是20元,在五星级酒店可能就是50元。不是啤酒的能力不同,而是所处的环境不同,价值就不一样。


一对双胞胎,一个安排从小在北京长大,另一个安排在周边农村长大,18年之后的认知差距本质上不是来自于他们的努力程度,而是他们所处的环境给他们创造的机会不同。


美国斯坦福大学罗思高教授(Scott Rozelle)在中国花了37年的时间研究中国农村教育,结果他发现:中国6-15岁年龄段的儿童在城市中有4500万,而在贫困农村地区有8000万。可是,前者上大学的几率是后者的8倍,上名牌大学的几率更是后者的21倍。

是农村的孩子智不如人吗?

No,是大家的环境不一样,环境不同带来之后所有重要事件的发生概率都不一样。


因此,我有时候会调侃地和大家讲快速进步的“地理决定论”——你在哪里,比你做什么,往往还重要。


换句话说,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加入高质量的网络。环境不决定努力,但环境能成倍地放大你努力的效果。

你加入高价值的网络后,环境会时不时给你提供一个打开新世界的机会,因此你的进步速度很可能10倍于停留在低价值网络中的努力。


选择高价值网络


那如何判断一个外部环境是否属于“高价值网络”呢?我的常用指标就是:看环境中产生新机会的概率。


一个环境中是否更容易产生创新机会,其关键在于:这个环境是否提供高频、高质量的信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越多元的要素,越频繁的交流,就会带来越多的创新可能。两个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人脉、信息和资金交流汇合的地方,变化丰富,给人的启发和成长也是最多。


如果一个公司,虽然名气很大,提供的福利待遇也不错,但是员工每天日复一日生活在确定性中,工作很少有新变化,或者就算有新想法,也会被系统的惯性和阻力扼杀,那么,在我看来,这样的公司也只是一个低价值网络。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重要的环境无非是4个:城市、工作、家庭、圈子。

所以,我们在选择这些环境时,就要问自己,比如,这个城市是否有高质量的人才,有开放交流的文化,有大量的创新和实践在进行?如果有,这个城市环境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高价值网络。


我在《好好学习》中就提到,学生考大学选学校的时候,同等条件下,首先选大城市,再来看学校,原因正如此。我很庆幸当年高考的时候,选择了来北京。今天回过头来看,当年和我能力差不多的同学,走到不同的城市,而留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同学普遍职业发展更快速一些。显然这不是因为个人能力的原因,更多的是这些环境给了我们更多机会,让我们能够更快速地提升能力。


同样,选工作时,不要简单地看公司的名气、规模,而是要看,目标公司是否有优秀的人才,他们是否有开放交流的文化,是否融入社会不断地在积极创新改进?这样的公司,就给员工创造了很多成长的新机会,是一个高价值网络。说到这里,我不由想到,这些年从央视等知名媒体出来的媒体人,有不少创业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媒体平台提供了一个高机会价值的网络。


家庭,这个因素一般而言比较不容易改变。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像邓文迪这样,通过多次婚姻,每次都提升自己所处的价值网络,进步的速度确实惊人。不过,这种打法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学不了,难度太大,至少我做不了。如果你实在有兴趣,可以试试。


城市、工作、家庭环境,每天都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这种影响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我们身处其中,常常无法察觉。然而,正是这种无形的环境,却在持续地塑造着我们。1天、2天可能看不出差别,但是一年、两年来看,就会有巨大的不同。


因此,改变生活的环境虽然比较折腾,但是一旦改变,就能持续从环境中受益。这也是很多人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很多北漂回家可以过得很舒服,却一定要受罪留在北京?那是因为,这个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最后一个环境,圈子。所谓圈子,在我看来,就是我们最常接触和打交道的人。


很多人觉得上中欧,还有混沌创投营、创新院的线下班,动辄几十万,也太贵了吧。现在大师的课程在互联网也能很方便地获取,干嘛要花这个钱呢?其实,从加入网络的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人们买的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环境,是价值网,是加入这个群体中产生更高概率的合作机会。


我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其实,选择本身是一种努力。

之前网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圈子不同,不必强融》。我倒是觉得,不同圈子的人,才应该多交流。


美国有一个科学家诺伯特·维纳,他不仅是控制论的创始人,而且对现代概率论、信息论的创立有重大贡献,在工程方面对自动防空火炮发展有重要影响,晚年又研究神经生理学,可谓是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就很好奇,一个人精力总是有限的,怎么能跨领域取得这么多成就呢?读了维纳的传记后,我发现,维纳在对数学领域精通后,就积极地和其他领域的高手交流,一起讨论合作,结果这种跨领域的合作对他启发巨大,成果丰富。


这个认识对我影响也很大,乃至我后来在选择居住位置、公司业务方向、个人精力投入方面都考虑这些选择是否处于带来“高价值机会”的网络。比如,理解了这一点后,我就主动把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思想引入旅游产品的设计,把和得到打磨音频节目的先进思想引入书籍的出版中,都在跨界碰撞中产生创新。

所以,我越来越明白,如果想要更快进步,就应当主动打破“专业隔阂”,和不同圈子的高手,深入交流合作。


其实,今天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然逐步扁平化,真正值钱的已经不是知识,而是高质量的环境——当你加入一个充满正能量、不断进步、积极努力的群体时,你自己进步的速度也在不知不觉提升——你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无形地就开拓眼界,把自己放在了倒逼自己进步的氛围里。


所以,加入杰出的群体,接近优秀的人,比你自己努力更重要。

每个快速进步的时候,都要感谢你的队友和对手!


(以上内容节选自成甲即将出版的新书《好好思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聊到价值网络,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高质量的社群:易仁永澄的幸福进化俱乐部。


易仁永澄是一个充满战斗力,高认知的创业者。他专研各种各样的方法论和工具,几乎是行走的方法论武器库。他自己还特别有执行力,说减肥,三个月就减了20斤,说完成任务,就可以通宵不睡觉工作。可以说是,制定目标,使命必达。


不过有意思的是,他在大量的咨询指导工作后,发现自己还特别擅长帮助那些定下目标后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朋友实现目标~为此,还开发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达成课。


现在到年底了,如果你对易仁永澄的正能量社群以及他的目标达成术感兴趣,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或者今天的第二条内容查看~


更多精彩

【1】成甲新书,招募核心内测读者

【2】没时间读书,就用“不读书法”学习

【3】最努力的人,为何遇到大事就搞砸?

【4】深度:如何跨越式进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