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只小龙虾的双城演绎
从产品到产业,从品质到品牌,小龙虾成了时下餐饮业的一个热点,并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我们相信,产业的创新求变一定会让小龙虾这股消费热潮持续得更加久远。
重创后起死回生
5月底的清晨,江汉平原上一片静谧,尚未褪去的夜色和浓浓的雾气混合,连片的水田在水雾迷蒙中显得安逸又梦幻,行走在夜雨浸泡过的松软泥土上,深吸一口气,浸满了水汽的空气直抵肺腑,那是雨水和泥土的气味,还有鱼和虾的气息。 湖北省潜江市后湖管理区虾农关财章正在田里收虾,把地笼拉出水面,里面的小龙虾立刻活蹦乱跳起来,然后将小龙虾倒入塑料筐里,但对体型较小的虾“网开一面”。从凌晨2点到早上6点,关师傅等人在这片200多亩虾稻田里收获了1592斤小龙虾。从大养虾到养大虾
采用虾稻养殖模式后,每亩田收益比不养虾多出3-4倍,达到5000元,虾稻共作模式很快被各地养殖户所接受。2014年后,伴随着小龙虾消费热潮的兴起,长江流域及其他田湖资源丰富的地区,纷纷开始推广稻田养虾。 短短6年时间,潜江虾稻共作面积飙升到了85万亩。潜江的不少养殖户光靠向全国各地卖虾苗,就挣得盆满钵满。 盱眙更是不甘落后,从2015年开始,加快推广小龙虾稻田养殖,大力构建“种草养虾、养虾有稻、道法自然、生态循环”的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截至2022年底,盱眙小龙虾的养殖面积达到了91万亩。 盱眙在推广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还推出了产量更高效益更好的“一稻三虾”种养模式。这种模式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张家宏提出,通过春季提早投苗、秋收后多养一季虾的方法,实现了一年产三季虾,还达到了错峰上市的效果。 经过几年推广,近年来江汉平原上虾稻田面积增长已经见顶,洪泽湖两岸虾田虾塘也已遍布,全国虾稻田共2000多万亩,面积增长空间已经很有限。拼速度也拼加工创新
借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物流,一只鲜活的小龙虾,早上还在产地的某块水田中,下午到达全国各地的海鲜市场,晚上就被端上餐桌。 如今的小龙虾产业,除了比拼质量,还在比拼速度。而拼速度,靠的是发达的交易和物流系统。 在盱眙全球龙虾交易中心的龙虾分拣交易区,每天一大早就忙得热火朝天,来自盱眙各乡镇的虾农带着刚捕上来的小龙虾,卖给这里的商户们,商户收购之后经过人工精细称重分拣打包,立即通过交易中心的顺丰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去年刚建成的盱眙全球龙虾交易中心,现在已经入驻了102户商户。交易中心招商负责人葛魁说:“在这里集中交易,能够让价格更透明、交易更规范,还能便于物流调配,提高运输效率,保证龙虾的鲜活度。” 而潜江也搭建了完善的交易物流系统。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交易市场,虾农可以就近在交易市场把虾卖出去。分散各处的乡镇交易市场像章鱼的触腕,辐射着潜江边边角角的虾稻田。 而章鱼的头部,是位于潜江后湖管理区的潜网小龙虾交易中心。这个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市场,积聚了整个潜江及周边县市以及安徽、湖南、江苏等地的小龙虾。 光是交易区,就有5个足球场大小,600多个商户在这里收购虾农们的鲜虾,再卖往全国各地。在这里忙碌着的还有小龙虾分拣工人“虾嫂”和打包工人“虾哥”。你追我赶创品牌
夜市经济异军突起,小龙虾消费增长迅猛,在众多小龙虾品牌中,盱眙龙虾、潜江龙虾似乎已占据龙虾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两地小龙虾的品牌创立也各显特色,各出奇招。 “我们盱眙人对小龙虾有一种执着的追求,这种追求迫使我们不论身处何地,都始终以保持盱眙小龙虾的独特口味和品质为第一要务。”深耕小龙虾产业多年,盱眙县龙虾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晓鹏对盱眙龙虾颇有信心。 在20世纪80、90年代,盱眙人便有了食用水煮小龙虾的习惯,不过这一习惯在一位调味师到来后有了转变。这位调味师便是被称作中国龙虾调料创始人的许建忠。 1993年,许建忠随着下海的人潮来到了盱眙,在品尝过水煮小龙虾的美味后,被小龙虾紧致鲜美的口感所吸引,但是口味清淡且单一让他感到美中不足。 为了让小龙虾口味更丰富、更有市场竞争力,许建忠首先便想到了药食同源的调味料,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创造了十三香小龙虾调味料。这种调味料包含甘草、八角、豆蔻、白芷等十三种天然香料,烧制出来的小龙虾兼具麻、辣、鲜、香、甜、嫩、酥七种口感。 十三香小龙虾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盱眙人的热烈追捧,并让盱眙龙虾迅速走出盱眙、走向全国,掀起了一股食用小龙虾的热潮,为盱眙龙虾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近些年,盱眙许记味食发展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不断创新,研发了麻辣味、香辣味、蒜香味等多种小龙虾调味料,以适应各地口味偏好。 为了将盱眙龙虾的味道推向全国,公司还开办了“许建忠盱眙十三香龙虾培训学校”,专门培训盱眙龙虾厨师。“通过培训,各地厨师能学会盱眙龙虾的制作工艺,这样一来,外地食客不来盱眙,也能吃到风味纯正的盱眙龙虾。”许记味食行政总监胡斐说。 为了守好盱眙龙虾的金字招牌,盱眙的餐饮企业也在不断传承创新。 “要守好招牌,诀窍只有一个,就是坚持品质第一。”盱眙於氏龙虾餐饮服务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於新凯说。这家龙虾餐饮店已经经营了30多年。 为了保证品质,餐厅不仅对小龙虾产地、规格精挑细选,还对肉质有要求,坚持腮白腹白肉白、黄多肉多“三白两多”的标准。“因为只有肉质饱满、健康鲜嫩的龙虾才能在烧制后保证产品品质,才能带给食客最完美的味觉体验。”於新凯说。 随着品牌建设的推进,盱眙不仅建设了“盱眙龙虾”这个区域公共品牌,还从2001年开始正式打造建设了“盱眙龙虾节”节庆品牌,让盱眙龙虾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紧随其后的潜江龙虾也不甘示弱,潜江龙虾节、龙虾活动纷至沓来,两家品牌搭擂互拼,龙虾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与盱眙龙虾相似,潜江龙虾品牌的发端,也始于当地人对小龙虾的热爱。 但与盱眙龙虾的“江南清雅”不同,潜江龙虾似有一种江湖侠客的豪爽,这在小龙虾口味上便可窥见一二。潜江龙虾以油焖小龙虾闻名,制作时先油炸爆炒,再焖煮炖卤,如此烹制后的虾肉油润不腻,辣而不燥,口口入味,又充满弹性,就连虾壳也十分脆香,食用之后满手甜辣的浓香,令人久久不忘。 与潜江龙虾的口味一样,潜江龙虾品牌的发展也颇有豪爽之气。近年来,潜江龙虾深入实施潜江龙虾“走出去”战略,通过举办龙虾节、电视、直播等线上线下多矩阵宣传,让潜江龙虾强势“杀”入大众视野,也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食用绿色安全、营养丰富的潜江龙虾。 在你追我赶、争创品牌的过程中,“盱眙龙虾”“潜江龙虾”已基本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体系,并建成产业、形成集群。盱眙龙虾先后入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单,2022年,据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评定,盱眙龙虾品牌价值达306.5亿元。湖北省则举全省之力打造潜江龙虾区域公共品牌,发挥品牌溢出效应,推动品牌全省共建共享,根据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2022年公布的数据,潜江龙虾品牌价值达288.9亿元。 盱眙与潜江龙虾品牌的成功,让其他小龙虾产区跃跃欲试。各地纷纷发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培育了一批小龙虾区域公共品牌,形成了“培育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喜人局面。目前全国各地小龙虾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共有21个。拨开迷雾见晴天
5月的清晨,又一场雨后,大雾还未散尽,李学成便跟着工人忙碌在田里了。看着捕上来的虾,李学成一阵阵叹息。问及原因,他说:“现在虾子价格太低了,卖了都要亏本。” 李学成算过一笔账,5月份上市的龙虾,3月份左右就要投入虾苗,当时虾苗价格是30多元一斤,每亩地投入虾苗50斤,虾苗成本为1500元/亩,每天饲料成本27元/亩,45天饲料成本为1215元/亩,饲料和虾苗成本共2700元/亩,而每亩地产虾最多300斤,按现在小龙虾价格15元/斤计算,售价仅为4500元/亩。再算上人工成本和田地租赁成本等,养殖户养殖利润几乎见底。 李学成的烦恼是目前小龙虾养殖户们遇到的共同难题,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投入成本大,而小龙虾大量集中上市导致价格波动大是造成养殖户效益低的根本原因。 目前,小龙虾养殖户们除了通过从饲料生产厂商直接购入饲料等方式缩减成本外,还需要找到“开源”方法,比如,小龙虾上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养殖户们可以尝试错峰养殖方式,错开小龙虾大量上市时期,才能卖上高价。 李学成精打细算,摸索出了一套稻中虾养殖模式,在夏季高温小龙虾不易生长时期进行小龙虾错峰养殖,提高自己的养殖收益。同时,他还瞄准了春节期间小龙虾市场价格高涨的行情,准备探索小龙虾囤虾技术,赶上春节高价期,卖出好价钱。 小龙虾养殖端效益低下影响养殖户投入热情,而在加工端也出现了不少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小龙虾加工自动化程度较低,就挑虾环节而言,目前市场上的自动化机械只能挑选虾的大小,不能挑选虾的好坏,因此人工投入较大。”彭雨农不无遗憾地说,此外,去虾头、剥虾等操作也需要大量人工。人工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小龙虾产品市场售价多在每吨5万元以上,相比其他产品预制菜高出很多,影响一定的受众消费和新零售。对此,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希望加强小龙虾加工新设备、新工艺研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推动小龙虾加工业向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转型。 另外,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小龙虾加工主要使用中小规格小龙虾,与鲜活小龙虾消费市场对大规格小龙虾的偏好形成有益互补,但当前小龙虾加工业规模小,小龙虾加工比例低,加之小龙虾上市季节性难题难以突破,小龙虾加工企业难以形成持续稳定运转态势。 目前,全国各地的小龙虾加工厂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产品同质化问题成为整个行业面临的难题。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潜江和盱眙的加工厂正在创新产品,研发更多小龙虾预制菜品。这些加工厂还在尝试推出自有品牌,探索电商直播等营销方式。红胖胖在去年成立了电商公司,在短视频平台上与各大主播合作,销售小龙虾预制菜产品。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雷少斐 杨惠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往期回顾
国产草莓品种如何扳回市场?
农业“标准地”改革看义乌如何“腾笼换鸟”?
一场与高价彩礼的博弈
乡土重建 因“美”之名
有了DHI,多产奶育好牛?
监制:李朝民 编辑:李忆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