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江禁渔中的退捕渔民

冯建伟 刘依阳 农民日报 2024-04-29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的关键之年,沿江10省(市)退捕渔民有23万多人,他们安置、转产、转业情况如何?


根据“十省百县千户”退捕渔民信息系统121个县(市、区)550个乡(镇)3881户数据以及实地调研45个县(市、区)1188户数据统计显示,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退捕渔民就业率接近100%,收入稳步增长,退捕渔民的养老保险、低保等问题已基本解决。

“赠送的虾苗品种优、长势好,个头最大的超过3两重,市场价格每斤六七十元。”最近,安徽省桐城市双港镇练坛村退捕渔民汪晶今年养殖的15亩鱼虾喜获丰收。中秋节后已经捕捞1000多斤罗氏沼虾上市,毛收入近5万元。其中一半虾放在自家的土菜馆售卖,成了食客必点美食。
汪晶是生活在桐城嬉子湖畔的传统渔民,连通长江的嬉子湖实施十年禁渔,他也响应政策退捕转产搞起了水产养殖。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的关键之年,沿江10省(市)退捕渔民有23万多人,他们安置、转产、转业情况如何?能否实现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记者连续三年跟踪采访了部分退捕渔民,试图用截取的部分生产生活场景把答案呈现给读者。

掌握一门手艺很重要

自长江十年禁渔以来,农业农村部开展了退捕渔民就业帮扶“暖心行动”,针对部分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单一、就业稳定性不强的退捕渔民,开展就业帮扶活动并作为每年农业农村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工作任务加以落实。

今年6月在安徽省定远县举行的“暖心行动”上,当地长江退捕渔民获赠优质虾苗。

“虾苗运回家后先别着急投放,要连同包装袋一起先放在水塘里静置20分钟,让虾苗适应虾塘里的环境和水温,这样可以提升虾苗存活率。”专家讲解耐心细致,养殖户听得认真。今年6月13日,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在安徽省定远县西卅店镇举办“暖心行动”,向安徽沿江地区退出捕捞后从事水产养殖的部分渔民赠送罗氏沼虾苗种。这是当时专家给获赠渔民讲解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时的生动场景。
此次向长江沿岸退捕渔民捐赠优质虾苗活动在安徽和重庆两地同步进行,共有300万尾虾苗赠送给当地退捕渔民。
汪晶参加了在安徽省定远县举行的罗氏沼虾苗种赠送活动,与他一起受益的有安庆、芜湖、马鞍山等地的20多户退捕渔民共获赠虾苗130万尾。“虾苗经过45天培壮,大小有3-5厘米长,个个都是壮苗。”汪晶领到虾苗喜不自禁。把虾苗运回家以后,他严格按照技术教程采用虾鱼混养模式精心饲养。
“生长期3个多月,中秋节前开始捕捞。我采取抓大放小的办法,捞上来个头小的放回塘里继续长,这样可以持续捕捞到春节前,估计还能有千把斤的收获。”汪晶说,今年罗氏沼虾和花鲢混养,收益不错。明年,汪晶打算扩大规模,把自家流转的稻田也充分利用起来,采用一稻两虾的模式,可以养一季小龙虾,再养一季罗氏沼虾。
然而,同期获赠了罗氏沼虾苗的重庆垫江县退捕渔民王德亮就没有汪晶的好运气。他和朋友一起成立的家庭农场在这次帮扶活动中获赠了30万尾虾苗,但是由于高温、暴雨、逃逸、缺氧死亡等多种因素影响,只收成了不足300公斤虾,损失比例比较大。
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不仅为退捕渔民免费提供了罗氏沼虾苗种,还在虾苗养殖期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这次重庆的养殖户产出成虾约6635公斤,销售收入约40万元。有4户损失惨重几乎绝产。”曾多次到王德亮家进行技术指导的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原居林表示,获赠虾苗的退捕渔民总体养殖情况不错,亩均增收可以达到2000元。针对这部分设备设施落后、技术薄弱的养殖户,明年要加大技术改造,提升虾苗的存活率。
江西省鄱阳县退捕渔民王亮从事捕捞近20年,退捕前他有4艘渔船。退捕以后他打算找一份水产养殖方面的工作,希望通过养殖技能学习开办自己的养殖企业。他参加了农业农村部2021年6月在鄱阳县召开的长江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培训“暖心行动”启动会。
在那次启动会上,以水产养殖加工、种植和畜禽养殖等实用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最受退捕渔民欢迎,有230多名退捕渔民参加了为期15天的就业帮扶培训。参加培训的渔民纷纷表示,他们非常渴望长远稳定发展,培训给他们送来了实用技术,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而王亮最关注的还是有近百家企业参加的招聘会。招聘企业提供了跟水产养殖加工、流通和渔业捕捞有关的劳动岗位近1000个。在一家捕捞企业的展台前,王亮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工作人员表示能够为他提供帮助,让王亮感到非常欣喜。
今年8月在江苏省泰州市举办的长江退捕渔民就业帮扶“暖心行动”活动上,以电商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格外吸引参会的退捕渔民,有3000多人参加了线上线下培训。传统的水产养殖、综合种养、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培训已经不能满足退捕渔民对培训和实用技能的需求,他们希望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接受跟新时代结合更紧密的技能培训。
江苏省如皋市退捕渔民陈仁兵原来就有养殖技术,他这次来参加培训就是看准了电商培训课程,他还对两家参会企业发布的农产品电商采购计划也很感兴趣。“我跟很多情况相同的朋友交流过,大家更愿意接受新事物。”他还建议,有关部门应广开“绿色通道”,引导帮助他们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对退捕渔民就业很有帮助。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第二季度调度,有退捕任务的10省(市)约16万名有转产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的退捕渔民实现应帮尽帮,退捕渔民就业率已经达到99.99%。同时,为了解决退捕渔民上岸的后顾之忧,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22万多名退捕渔民实现应保尽保。

家门口创业就业幸福多

时下正值大闸蟹上市热销旺季,江苏省泗洪县临淮镇胜利村退捕渔民段盼盼的网店订单络绎不绝。她每天接单、发货,一箱箱膏肥黄满的洪泽湖大闸蟹发往全国各地。其中最忙碌的要数捆扎大闸蟹,邻居“宝妈”们扎堆在一起干活,手脚麻利、动作娴熟,一边捆扎大闸蟹,还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段盼盼是个时尚的“95后”,退捕以前,她家跟胜利村其他居民一样世代栖居在船上,一条船一张网,厨房连卧室不过四五平方米,渔民一家吃喝拉撒都在船上。
“除了捕鱼,我家还搞养殖。”父亲段广玉勤劳能干,很早就在湖区围网搞起了淡水养殖,家里每年收入颇丰。从小在船上生活的段盼盼,深知渔民上岸采购生活用品很不方便,开船往来一趟要2-3个小时。2016年,聪明伶俐的段盼盼看准了商机,在父亲的支持下,加盟“村淘店”,成为全国唯一的一家水上“村淘服务站”。
网店加盟以后,在没有物流配送的条件下,她用网购帮渔民订购商品,开船到码头上集中取货,再给每家每户送货上门,赢得了大伙的信任。水上网店解决了附近渔民们买难卖难,让周边渔民足不出户享受到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为保护洪泽湖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胜利村所属的临淮镇自2015年起实施“退渔还湿”,渔民在政策推动下,纷纷拆除湿地保护区内的养殖网围。段盼盼家的养殖网围也拆除了,没有其他技能的段父仍放不下继续搞养殖的念头,就到附近周边寻找荒废的土地流转过来挖成鱼塘,继续搞养殖。
“最大的转变是2019年,结束了世代水上漂,我们在岸上定居过了第一个新年。”段盼盼说。2018年下半年,泗洪县实施生态搬迁集中安置工程,多个安置点陆续开工建设。2019年春节前夕,新建成的安置点一栋栋青瓦白墙式楼房张灯结彩,段盼盼家跟268户渔民一起搬进新居。乔迁新居的渔民家家户户房前挂起了腊鱼、腊肉,欢欢喜喜在岸上过了第一个春节。
为解决上岸渔民转产就业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水上“生态牧场”,成立了养殖合作社,鼓励退捕渔民加入并多方提供就业指导。退捕渔民有加入合作社的、有进企业务工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按月分红。
上岸以后生活稳定了,段盼盼的网店也升级成了264平方米的天猫优品服务站,服务门类也从生活用品延伸到大小家电,为了增加体验感,让客户更为直观地看到商品,她还添置了一台网络触屏一体机,群众购物更方便。
随着业务拓展,段盼盼的服务站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一筹莫展之际,镇政府又帮她申请了15万元的创业贷款,加上家里的积蓄,段盼盼创办了泗洪县玉旺电子商务中心。段盼盼时常自嘲“我从店小二升格成了总经理”。
受疫情的影响,周边村民的农产品出现了流通不畅。去年3月,段盼盼申请注册了“臻鲜农”电商店铺,通过第三方平台把周边群众的农产品在线销售。如今,她又注册“百佳鑫”商标,该品牌包装的大闸蟹供不应求。

段盼盼组织附近“宝妈”捆扎大闸蟹。

日结日清,捆扎一个螃蟹5毛钱。进入洪泽湖大闸蟹旺销季节以来,段盼盼先后带动20多位“宝妈”参与其中。“捆扎一个螃蟹,手法娴熟的只要十几秒,每天能挣700-800元,手慢点也能挣200-300元。”段盼盼说。为了鼓励这些出不了门的“宝妈”们,段盼盼采用工资日结日清,绝不拖欠的原则,极大调动了大伙的积极性。
为了让“宝妈”们全年“有事做、有钱赚”,2022年6月段盼盼与手工活站点合作,自己先去手工活站点学习编织手工活,回来以后再手把手教学,最后由“宝妈”们带回家进行制作,目前有60多位“宝妈”参与其中,她们都乐呵呵地表示,在家门口挣钱就是方便称心。

从“捕鱼人”变身“护鱼人”

今年7月31日是第16个“世界巡护员日”,2022年度长江流域渔政协助巡护优秀队伍和优秀队员表扬活动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有36支巡护队伍和100名巡护队员获表扬。
“世界巡护员日”是由国际巡护员联盟和绿色前线基金会于2007年发起的纪念日。每年7月31日,全球范围内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支持者都会庆祝这一天,向工作在第一线的巡护员表示关注和感谢。
2017年,由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多家单位发起长江巡护员试点示范。“我们最早从巡护江豚这一长江旗舰物种入手,水上巡护工作经过3年多的探索,目前长江巡护员制度已经推广至全国。”该基金会负责人王利民介绍,如今,协助巡护制度已经从试点迈入制度化建设。在众多的长江巡护队员中,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退捕渔民邹志明是最普通的一位。
已是初冬,江风还不算凉,江岸树木林立,江鸥低空盘旋,偶尔还能看到江豚在戏水追逐。穿上印有“长江禁渔”字样的黄色马甲,骑着电动车,每天巡护青山区二七桥至建设四路之间3公里长的江段,是邹志明最感惬意的时候。他说:“退捕以后,工资收入虽然少了点,但没有了江上捕鱼的辛苦,还多了份稳定和安逸,连老婆都说自己吃胖了。

邹志明(右)今年4月第一次以导钓员身份担任钓鱼比赛助理裁判。

邹志明和妻子杨红珍在长江禁渔之前以船为家,捕鱼足迹遍布长江各江段。“那时候收入看天,有时候满载而归,有时候收获甚微。”江上打鱼这么多年,最让他俩难忘和有成就感的就是2012年,他们配合中国科学院救助江豚那件事。
“当时,江豚一家4口被困在天兴洲大桥附近一处深水区,周边水浅游不出来。我熟悉那片水域就配合救援团队开船,历时20多天,才把它们解救出来。”回忆起十几年前的这段往事,老邹仍是一脸的骄傲。
世代都是渔民的邹志明没有别的技能,夫妻俩结婚生孩子以后就申请了经济适用房在青山区安居下来。孩子上学之后,妻子在家照顾孩子,邹志明继续捕鱼养家。长江禁渔之后,夫妻俩双双从捕鱼人变成巡护员,除了基本工资,还有五险一金。
“刚开始,巡护工作比较难开展,有些人不听劝解不离开,不理解甚至谩骂我,还有人违规使用双钩垂钓。”邹志明对这份工作也有一段适应过程。
很多垂钓者是青山区大型企业的退休职工,面对不听劝解的垂钓者,邹志明就拿出随身携带的手册宣讲政策耐心讲解。对于违规使用钓具的垂钓者就要暂扣渔具,待对方写出书面承诺后再交还渔具。
“‘一竿双钩’是明令禁止的,也一直是巡护难点。”在今年初,邹志明参加了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开展的导钓培训班,他学会了“一钩一弹簧”代替“双钩”的有效办法。在之后的巡护中,邹志明将这种钓法推荐给钓鱼爱好者。如今,在他所巡区域,杜绝了双钩垂钓的违规现象。
武汉市钓鱼协会今年组织钓鱼比赛时招募了志愿者,邹志明夫妇看到信息后踊跃报名,先后在“2023中国武汉垂钓挑战赛”等多个比赛中担任志愿者,协助裁判维持秩序、协助称重等工作。
“做钓鱼比赛志愿者,可以直接和选手面对面交流,了解垂钓者的习惯和想法,有利于我们进行导钓服务。”通过多次在垂钓大赛中辅助执裁,邹志明已经积累了一些执裁经验,下一步,他要利用业余时间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希望能顺利考取垂钓国家级裁判员证书,实现从护渔员到导钓员的梦想。
如今,长江流域渔政协助巡护队伍不断壮大,已从最初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资助的11个点、108名协助巡护员的试点示范,发展到如今的846支协助巡护队、2.5万余名队员,成了长江流域渔政执法的重要补充力量。

养老有保障 就业有出路

长江十年禁渔以来,为了及时掌握退捕渔民安置转产转业的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十省百县千户”长江退捕渔民跟踪调研实施方案》的通知,在沿江10省份选取了115个区县为样本县,对退捕渔民生产生活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监测。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农业农村部党组“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的总体思路,农业农村部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聚焦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承担了“十省百县千户”长江退捕渔民跟踪调研(以下简称跟踪调研)课题,精心组织科研人员分赴长江流域重点省份开展调研。
调研通过全面跟踪调查长江流域退捕渔民上岸后的生计状况、转产转业状况及各省市落实政策的实际情况,动态分析研判各地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为科学推进禁捕退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十省百县千户”退捕渔民信息系统121个县(市、区)550个乡(镇)3881户数据以及实地调研45个县(市、区)1188户数据统计显示,在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阶段,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退捕渔民就业率接近100%,收入稳步增长,退捕渔民的养老保险、低保等问题已基本解决。
在四川省富顺县新湾村,退捕渔民雷波2019年底退捕转产专业养殖豪猪,成功实现了从“渔民”到“猪倌”的转型,他还利用养殖场畜禽废弃物资源,流转40多亩土地种植柑橘,实现种养绿色循环利用。
地处长江支流沱江之滨的富顺县,从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和需求出发,积极做好政策宣传、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的常态化就业服务,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建立就业帮扶基地,落实创业激励政策。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县874名退捕渔民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渔民690人全部实现转产就业,同时积极引导退捕渔民按规定主动参保,实现了应保全保。
富顺县的做法经验是各地助力上岸渔民转产就业的一个典型。据跟踪调研统计,从就业形式来看,自主创业、企业吸纳和渔业产业安置三类退捕渔民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就业形式的退捕渔民。从不同区域来看,安徽、四川和贵州三省满意度高达90%以上。
通过跟踪调研比较,退捕渔民中年龄段越低的人员,企业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比例越高;年龄越高的退捕渔民,公益岗位安置、务农和渔业产业安置的比例越高;能够自主创业的以41-50岁的群体比例最高。
“退捕渔民家庭收入稳中有升,长期增长预期向好。”连续参与跟踪调研的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廷贵表示,截至去年末,样本渔民家庭中,55.62%的渔民收入不变,38.27%的渔民收入上升,6.11%的渔民收入下降。对于未来几年家庭收入增加的预期,30%的退捕渔民认为可能性比较大,32%的退捕渔民认为可能性一般,长期收入增长预期总体向好。同时,跟踪调研结果表明,禁捕政策提高了退捕渔民家庭的社会保障水平,确保退捕渔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跟踪调研还显示,“能致富”目标的瓶颈问题目前较为突出。“依据跟踪调研数据分析,合计占比55%的灵活就业、公益岗位和务农就业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且增长乏力,接近100%的再就业率有效支撑了退捕渔民‘稳得住’目标,但收入增长停滞使得‘能致富’目标面临瓶颈。”陈廷贵认为,在退捕渔民普遍年龄大、受教育水平低、就业技能单一、长年形成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等因素限制下,“能致富”目标宜首先瞄准部分自主创业、水产养殖企业吸纳的退捕渔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收官之年,也是向“十年练内功”转变之年。专家指出,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实施,退捕渔民由原来的“特殊群体”逐渐成为一般普通市民居民,其安置的可持续性需通过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乡村振兴等保民生、防返贫政策来统一解决,不宜长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予以对待。建议沿江各地要用好各类资金和资源,开展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农渔业领域就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渔民就业技能。还要根据退捕渔民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等,突出岗位针对性和适配性,广泛提供用工信息,为渔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作者:刘依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冯建伟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往期回顾

下饭小菜如何烹出产业大餐?
白果乡养老纪事
宠物市场破千亿,国产品牌如何发力?
鳝城,何以善成?
解密人畜共患病防控
小龙虾寒地“落户”记
海南咖啡正“突围”
中国杂交稻——半个世纪的禾下追梦
当评职称“走近”乡村工匠

农业科技能否迎来投资风口?

珍珠小镇闪耀时
现代设施农业如何走得稳?

监制:高雅  编辑:张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