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相障碍门诊用药:二十年变化趋势 | 研究速递

JN 医脉通精神科
2024-11-18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双相障碍可导致沉重的疾病及经济负担,且长期治疗颇具挑战性。过去,锂盐被视为双相障碍的经典治疗选择,其降低自杀风险的效应相比于其他心境稳定剂也具有优势。


近年来,双相障碍的治疗药物不断出现;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很多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陆续获批治疗双相障碍。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了解双相障碍门诊处方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一变化趋势与现行循证学指南的吻合程度。



研究简介


通过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美国康涅狄格大学Taeho Greg Rhee博士及其合作者分析了近二十年来含心境稳定剂、第一/二代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的处方在该国双相障碍门诊就诊中的比例变化情况。本项研究4月21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影响因子13.655)。


简言之,研究者使用了美国全国门诊医疗调查(NAMCS)1997年至2016年之间的数据,并进一步分为1997-2000、2001-2004、2005-2008、2009-2012及2013-2016年五个观察时间段。研究使用的均为药物化学名,其中:


▲ 心境稳定剂包括锂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丙戊酸(未纳入加巴喷丁、奥卡西平、托吡酯)。


▲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包括阿立哌唑、阿塞那平、卡利拉嗪、伊潘立酮、鲁拉西酮、帕利哌酮、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氯氮平、齐拉西酮。


▲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包括氟哌啶醇、氯丙嗪、氟奋乃静、奋乃静、普鲁氯嗪、硫利达嗪、三氟拉嗪、替沃噻吨、洛沙平、吗茚酮、匹莫齐特。


▲ 抗抑郁药包括MAOI、TCA、SSRI、SNRI,以及「其他」抗抑郁药(安非他酮、米氮平、维拉唑酮、萘法唑酮、伏硫西汀、曲唑酮)。


研究者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趋势,并将年龄、性别、种族/族裔、医保等作为协变量纳入考虑。具体研究设计及统计学分析详见原文,见文末文献索引。



研究结果


本项研究的数据样本代表了全国范围内约420万次双相障碍患者门诊。二十年间,因双相障碍至门诊就诊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59.4% vs. 40.6%)。随着时间的推移,含心理治疗的门诊比例呈下降趋势(p=0.009),而超过30分钟的门诊也呈减少趋势(相比于16-30分钟,p=0.014)。


1997-2000年,双相障碍患者的总就诊次数约为46.7万次;2013-2016年,这一数字增加至106万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7-2000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就诊次数约为38万次,而2013-2016年下降至约37万次。


图1 含各类药物处方的门诊比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蓝,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红,任何心境稳定剂;绿,锂盐;橙,锂盐之外的具有抗癫痫作用的心境稳定剂(Rhee TG, et al. 2020)


抗精神病药


近二十年来,含抗精神病药处方的双相障碍门诊比例大幅升高,从1997-2000年的19.1%激增至2013-2016年间的52.7%,即每两次门诊中即有一次处方了抗精神病药。


这一趋势主要受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驱动(12.4%→51.4%),而第一代药物的使用呈下降趋势(7.0%→1.7%)。敏感性分析结果类似。


心境稳定剂


与抗精神病药形成鲜明对比,近二十年来,含心境稳定剂处方的门诊比例大幅下降,从1997-2000年的62.3%下降至2013-2016年间的26.4%。其中,卡马西平+丙戊酸从35.4%下降至4.9%(aOR=0.07, 95% CI=0.04-0.11),锂盐从30.4%下降至17.6%(0.46, 95% CI=0.29–0.71),共同驱动了上述结果。敏感性分析结果类似。


抗抑郁药


1997-2000年,含抗抑郁药处方的门诊比例为47.0%;2013-2016年,这一比例为57.5%(OR 1.37, 95% CI=1.02-1.84; aOR=1.27, 95% CI=0.93-1.75)。


具体而言,含MAOI处方的门诊比例显著下降(aOR=0.36, 95% CI=0.17-0.77),而含SNRI(aOR=1.98, 95% CI=1.33-2.96)或「其他」抗抑郁药(aOR=1.86, 95% CI=1.22-2.84)处方的门诊比例显著升高。


其他精神药物


含苯二氮䓬类药物处方的门诊比例无显著变化,而含兴奋剂类药物处方的门诊比例则呈现上升趋势,由1997-2000年的5.3%升高至2013-2016年的9.8%(aOR=2.75, 95% CI=1.44-5.27)。


图2 含抗抑郁药处方的门诊比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蓝,任何抗抑郁药处方;红,未联用心境稳定剂的抗抑郁药处方;绿,未联用抗精神病药的抗抑郁药处方;橙,未联用心境稳定剂及抗精神病药的抗抑郁药处方(Rhee TG, et al. 2020)


未联用心境稳定药物的抗抑郁药处方


含未联用心境稳定剂的抗抑郁药处方的门诊比例呈升高趋势,由1997-2000年的17.9%升高至2013-2016年的40.9%(aOR=2.88, 95% CI=2.06-4.03)。含既未联用心境稳定剂、也未联用抗精神病药的抗抑郁药处方的门诊比例无显著变化(aOR 1.05, 95% CI=0.73-1.51)。


心理治疗


对于主要诊断包括双相障碍的门诊,心理治疗的使用比例由1997-2000年的50.9%下降至2013-2016年的35.7%(aOR=0.44, 95% CI=0.26-0.73)。



结论


本项分析显示,近二十年来,含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处方的成人双相障碍门诊比例显著升高,伴随的是锂盐及其他心境稳定剂比例的下降。上述发现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并提示有必要对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与传统心境稳定剂的疗效、耐受性及副作用进行比较。


研究同时发现,抗抑郁药处方在双相障碍的门诊治疗中经久不衰。然而,此类药物用于双相障碍患者的疗效证据总体较为缺乏,且可能与心境转躁相关,尤其是未联用心境稳定药物时,在现行双相障碍指南中的优先级普遍不高。双相抑郁的急性期治疗及复发预防客观上存在难度,或许有必要采取医疗质量提升行动,在临床工作中兼顾循证学证据及实际情况。



文献索引:Rhee TG, Olfson M, Nierenberg AA, Wilkinson ST. 20-Year Trends in the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by Psychiatrists in Outpatient Care Setting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Apr 21]. Am J Psychiatry. 2020;appiajp202019091000. doi:10.1176/appi.ajp.2020.19091000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医脉通精神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