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双相障碍患者的边缘型人格特质 | 研究速递
医脉通导读
本项纳入超过1 400名双相障碍患者的研究显示,边缘型人格特质(如,对被遗弃的恐惧、针对他人观念的剧烈变化、自我感知的极端变化等)在双相障碍患者中高度常见;相比于双相 I 型患者,此类特质在双相 II 型患者中更常见且更严重。
对于双相障碍患者而言,边缘型人格特质的存在及其严重度与双相障碍病程显著相关,尤其体现在有此类特质的患者起病年龄更早,存在酒精误用史的比例更高;即便仅存在一种边缘型人格特质,也与双相障碍临床转归更差显著相关。
作者建议,临床中需要对双相障碍患者的边缘型人格特质保持警惕,尤其是双相 II 型及起病较早的患者,无论其是否满足传统意义上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双相障碍(BD)与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均属于精神科较棘手的疾病,且两者经常共病;系统综述显示,约20%的双相障碍患者共病边缘型人格障碍。美国NESARC研究则显示,共病边缘型人格障碍与双相障碍起病更早、心境事件发作次数更多、酒精误用更常见显著相关。
目前,诊断边缘型人格障碍需满足9个边缘型人格特质条目中的至少5个;但很多研究者认为,这一做法并非诊断人格障碍的最佳手段。目前的趋势是采用维度方法,将病理性人格视为连续的谱系,而非泾渭分明的「有」或「无」人格障碍。双相障碍患者的边缘型人格特质(相对于正式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而言)如何影响其临床转归,目前尚不得而知。
日前,英国牛津大学Warneford医院Kate E A Saunders及其合作者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探讨以下两个课题:1. 比较DSM-IV双相 I 型及 II 型患者存在边缘型人格特质的比例及严重度;2. 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存在及其严重度对DSM-IV双相障碍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该研究7月12日在线发表于Bipolar Disord.(最新影响因子 5.410)。
本项研究是另一项正在进行中的、探讨双相障碍及相关心境障碍遗传及非遗传决定因素的研究(BDRN)的一部分,入组于全英国范围内开展,要求受试者年龄≥18岁、英国白人族裔(因该研究涉及遗传病因学),满足DSM-IV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等;酒药依赖、躯体疾病或药物继发心境障碍患者被排除在外。研究使用边缘型人格严重度长期评估问卷(Borderline Evaluation of Severity over Time, BEST)对受试者的边缘型人格特质进行了评估,使用神经精神病学临床评定表(SCAN)半结构化访谈及临床病例记录获取了受试者临床转归的情况。
BEST是一个包含12个条目的自评量表,用于评估12种边缘型人格特质,包括对被遗弃的恐惧、针对他人观念的剧烈变化、自我感知的极端变化、严重心境不稳、偏执、愤怒感、空虚感、自杀倾向、预防被遗弃的极端行为、自伤/自杀未遂、冲动行为及愤怒造成的问题。每个条目评分范围为1-5分,得分越高提示该特质越强烈。本项研究将单个条目1-2分定义为无此特质,3-5分定义为存在此特质。
本项研究共纳入了1 447名双相患者,其中双相 I 型患者1 008人,双相 II 型患者439人。总体而言,86.2%的患者存在至少一种边缘型人格特质,其中既包括与双相障碍自身症状部分重叠的特质(如心境不稳),也包括与双相障碍症状存在显著差异的特质(如害怕被遗弃)。
一般情况
相比于双相 I 型患者,双相 II 型患者起病及入组年龄显著更小,抑郁症状更重,发作次数更多,规律使用大麻及误用酒精的比例也更高。
单变量分析中,双相 II 型患者的BEST总分显著高于双相 I 型患者(36 vs. 27, p<0.001),前者存在全部12种边缘型人格特质(即BEST所有条目评分≥3)的患者比例也显著高于后者。此外,94.5%(415/439)的双相 II 型患者存在至少一种边缘性人格特质,这一比例同样显著高于双相 I 型患者(85.9%, p<0.001)。
调整人口学、临床特征及当前心境状态因素后,双相 II 型患者的BEST总分及存在至少9种边缘型人格特质的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双相 I 型患者。
边缘型人格特质与临床转归
单变量分析中,无论双相 I 型还是 II 型患者,BEST总分更高均与双相障碍起病更早、躁狂/轻躁狂/抑郁发作次数更多、酒精误用史、规律使用大麻、规律使用其他毒品、自杀未遂史显著相关。
鉴于BEST总分与一系列人口学变量及当前心境状态存在相关性,研究者单独开展了线性回归分析,以评估调整混杂因素后BEST总分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无论双相 I 型还是 II 型患者,BEST总分更高仍与双相障碍起病更早(I型: B -0.143, 95% CI -0.226 - -0.061, p=0.001; II型: B -0.158, 95% CI -0.271 - -0.044, p=0.007)、酒精误用史(I型: B 3.683, 95% CI 2.191-5.175, p<0.001; II型: B 2.527, 95% CI 1.433-4.622, p=0.018)、自杀未遂史(I型: B 4.500, 95% CI 3.047-5.953, p<0.001; II型: B 3.384, 95% CI 1.357-5.412, p=0.001)显著相关。
此外,存在至少一种边缘型人格特质即与双相障碍临床转归更差显著相关,包括双相障碍起病更早、酒精误用史、规律使用大麻史。例如,存在至少一种特质的双相 I 型及 II 型患者的起病年龄分别为21岁和18岁,而不存在此类特质的双相 I 型及 II 型患者分别为24岁和25岁(p<0.001)。对于双相 I 型患者而言,存在至少一种特质与自杀未遂史显著相关(51.9% vs. 27.4%, p<0.001),但这一相关性在双相 II 型患者中未达到统计学意义(52.0% vs. 34.9%, p=0.109)。
上述结果强烈提示,边缘型人格特质在双相障碍患者中高度常见,且在双相 II 型患者中更常见且更严重。边缘型人格特质的存在与否及其严重度与双相障碍病程显著相关,尤其体现在有此类人格特质的双相障碍患者起病年龄更早,存在酒精误用史的比例更高。
相比于双相 I 型,双相 II 型常被一些人视为「较轻」的双相障碍亚型;然而,本项研究的发现与既往研究类似,即双相 II 型患者共病人格问题的比例更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症状的重叠,一些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被误诊为双相 II 型,而一些双相症状也可能被错误地归入边缘型人格特质之列。然而,综合考虑本项研究的方法学(如基于SCAN进行诊断)及具体数据(如高度特异性的边缘型人格特质的报告率很高),上述潜在情况对结果的影响似乎较小。
总而言之,临床需要对双相障碍患者的边缘型人格特质保持警惕,尤其是双相 II 型及起病较早的患者,无论其是否满足传统意义上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此外,上述结果也支持了ICD-11人格障碍分类的变化——相比于ICD-10,人格特质的维度性及严重度在ICD-11中得到了明显更多的强调。
2019-05-17
文献索引:Saunders KEA, Jones T, Perry A, et al. The influence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traits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bipolar disorder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Jul 12]. Bipolar Disord. 2020;10.1111/bdi.12978. doi:10.1111/bdi.12978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