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休克治疗难治性心境障碍,无关性取向 | 研究速递

JN 医脉通精神科 2023-05-13


医脉通导读


与非LGBTQ患者相比,罹患难治性心境障碍的LGBTQ患者年龄显著更小,当前自杀观念、自杀未遂史、自伤行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吸烟、物质使用障碍、性虐待史也更常见。


尽管存在似乎不利于电休克治疗转归的临床特征,但无论是他评指标还是自评指标,LGBTQ患者与非LGBTQ患者接受电休克治疗的疗效获益均无显著差异,耐受性及脱落率同样如此。此外,非顺性别LGBTQ患者的治疗获益似乎高于顺性别LGBTQ患者。


作者认为,电休克治疗应视为难治性心境障碍患者重要的治疗选择,无关患者的性取向和性身份。




美国2020年普查数据显示,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s)及酷儿(Queer),即LGBTQ人群,占全部成年人的5.6%,且近年来有所增加。


LGBTQ人群常被迫面临社会隔离、歧视甚至虐待,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这一群体较高的心境障碍患病率有关。然而,LGBTQ人群严重心境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如何,包括针对电休克治疗的反应是否有别于甚至劣于非LGBTQ人群,目前的认识仍很有限。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犹他大学Fumie Oka等开展了一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探讨LGBTQ人群难治性心境障碍的研究,对上述课题展开了探讨。该研究近日发表于J Clin Psychiatry.。 



研究简介


本项病历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之间于犹他大学接受急性期电休克治疗的难治性心境障碍患者,其中95%为难治性抑郁发作。患者的性取向基于接受过专门培训的精神科医师的晤谈及患者本人的问卷报告加以确认。


研究将这些患者中的LGBTQ人群与非LGBTQ人群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对电休克的治疗反应等。电休克频率通常为每周三次,电极放置方式以双额侧为主。


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534名被纳入分析的难治性心境障碍患者中,59人(11%)属于LGBTQ人群。这一比例约为LGBTQ人群占一般人群比例(5.6%)的2倍。


与非LGBTQ患者相比,LGBTQ患者在大部分人口及临床特征上并无差异,包括基线抑郁症症状快速自评量表(QIDS-SR)总分,但也有区别。例如,LGBTQ患者年龄较非LGBTQ患者更小,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人格障碍、吸烟、物质使用障碍史、自杀未遂史、自伤行为及性虐待史的比例高于后者(所有p<0.05),QIDS-SR量表自杀条目的平均得分也显著高于后者(2.0 vs 1.6, P = .02, t检验)。


电休克治疗反应


电休克治疗次数、电休克发作次数、电极放置情况、治疗脱落率方面,LGBTQ患者与非LGBTQ患者均无显著差异。


就疗效而言,两组患者在电休克治疗后均获得了有临床意义的显著改善。无论是CGI-I评分(OR = 0.82, 95% CI = 0.48-1.40, P = .47),QIDS-SR总分减分(最小二乘法均差 =−9.2 vs −8.1; F1,408 = 1.42; P = .24),还是QIDS-SR自杀条目减分(OR = 1.83, 95% CI = 0.91-3.68, P = .09),LGBTQ患者与非LGBTQ患者均无显著差异。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影响的逆概率加权分析结果相似。


探索性分析中,研究者比较了顺性别LGBTQ患者(n=43)与非顺性别LGBTQ患者(n=16)的治疗获益,其中「顺性别」指出生时被指派的性别(往往基于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认同相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基线抑郁严重度无显著差异,而非顺性别LGBTQ患者在电休克治疗后的QIDS-SR总分减分显著高于顺性别LGBTQ患者(−11.5 vs. −7.5; P = .02)。两组在CGI-I评分及QIDS-SR自杀条目评分上无显著差异。


研究同时评估了患者主观报告的电休克副作用,出现频率较高的副作用包括记忆损害(51%)、头痛(37%)、恶心(18%)、意识模糊(9.5%)、肌肉疼痛(3.6%)及呕吐(1.5%)。上述所有副作用在LGBTQ患者与非LGBTQ患者中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所有p>0.05)。



结论


尽管存在一些似乎对治疗转归不利的临床特征,如共病PTSD、人格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及创伤史等,但无论是他评疗效指标(CGI-I),还是自评疗效指标(QIDS-SR),LGBTQ患者与非LGBTQ患者均无显著差异。此外,电休克治疗的耐受性及脱落率在两组人群中同样没有显著区别。电休克应视为难治性心境障碍患者重要的治疗选择,无关患者的性取向和性身份。


NEJM:消灭「性取向转变治疗」| 专家视角

2019-08-10

文献索引:Oka F, Weischedel K, Bakian A, et al.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response to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J Clin Psychiatry. 2022;83(4):21m14321.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