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英林夜话:谁会是退出者?

农牧前沿 朱敬强 农牧前沿 2020-08-20

----------长按扫码,观天下畜牧----------

 

  • 文/图 农牧前沿 朱敬强

 

熟悉秦英林的人,一定对「禁用瘦肉精、还贷款、收芽麦」三个故事不陌生,很多人觉得秦英林的做法“不妥”,直到今天,牧原股份足以和温氏股份并驾齐驱甚至弯道超车,人们才意识到,是那些“不妥”的做法,让牧原在发展中左右逢源,用秦英林的话说:“我们还没上市,资金却已经超过很多上市企业的市值。

 

12月13日晚7点,距开场仍有30分钟,夜话现场已座无虚席,再品「三个故事」,秦英林说道:“且不说这是我本人,就说社会上有这么一个人做这三件事,就昭示着我继续走下去,昭示着我的员工继续走下去,总结不出什么东西,但这三个故事我每次听每次新,今天,我依然想从分享过去的故事中展开今天的话题。”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

 

秦英林夜话——「谁会是退出者」

 

凭心而做,左右逢源


刚刚上市的时候我对自己反思:猪养得比牧原好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能上市?当时那么多国有企业,为什么我们的成长过程那么快?究竟是哪个因素?

 

是技术好?不对,当发生蓝耳病的时候我们去温氏、扬翔等企业学习,人家确确实实养得好;是人才吗?一琢磨我们这来一个大学生都稀罕得不得了,人才不是优势;那管理呢?千万别说管理,看看账单报表,气得想骂人;那是机遇,也不对,行业共享的时代谈不上机遇。后来仔细想想确实有一件事我们做的比较好。2010年,经济压力迫使我们找银行贷款,可是没有抵押物、没有担保的养猪人哪里有银行愿意支持?而当时却发生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中信银行找到我,说给我们一个亿,我说我们没有抵押物,他却说:“我不要抵押物,我要信用。”紧接着又有多家银行以“信用”抵押贷款给我们,2012年我们拿到了六个亿的支持,还没上市时,资金便超过了很多上市企业。上市后我反思许久才意识到,真正支撑我们发展的就是当年坚持还银行贷款的效应,哪怕时至今日,10年之久,这件事依然在发酵。

 

当年我到银行签订合作协议,还不等我开口,行长就拉我坐下聊天,话语间表述着对牧原的认可,那位行长最后说道:“你知道当初支持你的人是谁吗?是我给了你一个亿。当年工作的时候,我听说有个大学生养猪,觉得挺稀奇的,后来又听说这个大学生为百姓收芽麦,我说如果不支持这个人真的于心不忍。”我真的感动得不得了。大家为什么支持我?是我讲诚信吗?是盈利能力强吗?不是,这背后除了行业的红利支持,还有取舍分明的价值观。事实上,这些价值观取向引导下产生的行动,不论是还贷款还是收芽麦,都没有与“未来做交易”,可就是这样的凭心而做,让我们左右逢源。

 

从过去的故事,我明白了是行业红利支撑了牧原的发展,这时我就在思考,我们有啥本事能力?下一步生存靠什么?发展靠什么?同行发展都很快,猪养得好,管理上档次,我们会不会被淘汰?关口又在哪里?后来的思考引申,就是接下来想分享的内容。


企业发展的四个台阶


我发现任何一个行业、一个企业都是由内向外输出的,做不好,那就是内部能力问题,企业内部能力的发展有四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技术能力,有技术才有「干」的可能;第二个台阶是管理,猪场变成小企业,小企业变成中型企业,管理要跟上;第三个台阶,管理做得不错,战略不能出错,今天的三个故事就告诉了我,我们的思想文化引领了我们的战略。

 

先说技术能力,人才、产品质量、疫病防控、合规合法执行政策以及环保都是技术能力的体现,技术能力影响到盈利能力与现金流,一个企业的退出,就在于盈利能力弱和现金流断缺。

 

那么一个企业退出在管理层级上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是成本高,我接触过几家中型养殖企业,发现他们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账目不清,创业中没好好算账,一头猪成本究竟是多少?不知道。后来帮他们一算,养殖成本高度得惊人,哪里有钱赚?所以一个企业现金流断缺绝非偶然事件,而是管理失控导致的持续不盈利。因此要提高管理,但提高管理也需要硬件支持,技术、装备、猪舍建设能不能防控非瘟,能不能支撑未来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再者我们要看盈利水平,这可就见真了,企业所有的管理体现于成本,也就是体现于盈利,盈利不好,就要面临退出的结局了。所以管理是发展的第二道门槛,过去已退出的退出者不提,未来0-5年我们需要面对的就是盈利能力低、现金流断缺,而不仅仅是非洲猪瘟。

 

如果管理的坎迈过去了,这个时候战略不能出问题。什么是战略出问题?今天下午讨论的时候,大家说钱都让卖饲料的赚了,卖饲料的可说他们没赚钱,说钱让杀猪的赚了,你看双汇杀了一千万头猪,赚几十亿,一头猪赚几百块。其实并不是这样,双汇的杀猪环节实际卖的是什么,是食品加工,赚的是包装箱、赚的是肠衣。这就涉及了文化主导的价值取向,是奔着为社会服务来做?还是听说这个行业有钱赚来做?各位,所谓有红利的时候,往往带出逐利的战略思维,那就是跟风,最后都是掉火坑。一听说养猪利润高,很多老总都找我说要养猪怎么劝都劝不住,两三年,不说话了,咬着牙把猪场卖掉,多少钱都卖掉,根本就养不好。跨行取利源于我们的自身能力,这就是第三个台阶,文化主导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向内、向能力方面发展来挣钱才是正道,做到专业、专注、死磕,这是未来5-10年,谁会退出。

 

最后要看行业生态的成熟,质量上乘,管理完善,成本趋同,供需平衡,价格平稳,生产效率同高,装备先进精良。焦点在于创新变革慢,最终我们盈利为弱,现金流衰竭,10年后要来看这些事情。

 


总结出退出者的四道关口


第一关技术——专业人才,疫病防控,环保合规,生产配套。

生于时代,退于技术。

 

第二关管理——成本领先。 发展靠红利,持续靠管理。

成于团队,止于管理。

 

第三关文化——企业的价值取向:创造价值,不逐虚利。

专业专注,死磕技术,增益其所不能。

成于文化,溃于战略。

 

第四关生态——行业成熟,生产有序;供需平衡,利润低微。

贵乎领袖,成于同仁!

 

可是,活下去不仅仅要靠上述四点,最后我说。要用文化基因战略,用价值观约束野蛮成长。什么是野蛮成长?我们的成长都是比较快的,我把它称为中国式成长,这在外国人看来是“不合规矩”、“野蛮”,好不好先干起来再说,在干的过程中修补完善,不像西方国家干之前规划好出手必成功,且十年不落后。这个过程,中国确实无榜可循、无标可依,我们中国就要用中国的文化基因指引价值观。

 

各位,战略选择挣什么钱,不挣什么钱,绝不是蝇头小利之取舍,背后是生死抉择;务必铭记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事一定要做,什么事绝对不做,于心中要有明晰的界限,清晰的原则;事业态度一定是:不浅尝辄止,要潜心专研,深耕;有行业担当甘付出,敢于做哪些徒劳无功的事,为行业做贡献;社会责任:知行合一,坚守原则,有诺必践,履行信约。我们企业不得不从优秀向伟大迈进。

 

企业分级

推力

风口

价值取向

社会价值

结局

一般企业

借风

行业红利、猪周期

利润导向

行业陪伴者

退出者

优秀企业

驭风

行情风暴,疫病与环保

内部实力

持续发展经营

奋斗者

卓越企业

造风

创新驱动,行业先锋

贡献行业

促进行业发展

引领者

伟大企业

依道而行

融入社会,创造价值

敬天爱人,奉献社会

坚守经营原则,推进社会进步

社会服务者


愿养猪人无泪


最后祝愿我们的行业让养猪人无泪。

 

自强自尊,莫把红利当能力,须把红利变实力。经营有集余,退出能善后,让养猪人活得更有尊严!

 

自律自重,做到养猪无污染,环保无隐患,提升生态效益;生产更高标准的安全食品,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服务好社会,让人们能够享受丰盛人生。让养猪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行业!

 

还有,共同努力降低CPI!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饲料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蔡辉益主持

 

🔺国家生物饲料工程中心首席战略官姚民仆对话秦英林

 

🔺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对话秦英林

 

🔺广东温氏集团董事长温志芬对话秦英林

 

🔺温志芬受邀一同进行现场交流

 

——更多精彩——




转载声明

本文为农牧前沿独家稿件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版权合作,敬请联系18924304850


精选阅读


联系我们

授权转载 | 新闻爆料 | 投稿:
刘女士:18924304850(微信同号)商务合作:罗女士:ldfishfirst(微信)加入我们:jianli@fishfirst.cn(邮件注明“应聘农牧前沿”)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我们吧--------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