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几天了,聊 1 个新产品公式
最近我看到一个关于产品的公式,这个公式在罗胖的跨年演讲中也出现过,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如何更好地去理解这个公式,以及它和其他的产品公式之间该如何运用到实践里去。
思考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几天过去,我有了一些答案,这里和你们分享下。
这个公式是得到讲师蔡钰老师提出的,非常有洞察力。
虽然说的是产品价值,但是这里提到的产品更多代指更广义的产品,而非局限在互联网产品。
房子是一个产品、包包是一个产品、车也是一个产品,当然,互联网产品也是产品。
在这个公式里,产品价值被拆解为三部分,分别是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
首先看功能价值。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一个产品本身的功能属性,能解决什么问题,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
以房子为例,房子的属性是用来居住的。它的空间属性、居住属性、私密属性等,就是房子的功能价值。
功能价值是作用于用户的,提到用户,很多人都不会对俞军老师提出的用户价值公式陌生。
在我看来,这个公式可以作为上面提到的功能价值的一个延伸,以此来判断产品给用户带来的增量价值。
只有当用户感受的价值增量,才会选择新产品,才会为产品买单。
智能手机和功能机是两个时代的产品,前者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内取代后者,就是因为创造了巨大的用户价值增量。
智能手机的功能更多、体验更好、应用更丰富,不仅能承接原有功能机的电话、娱乐和工具属性,还能额外提供生活服务、升级娱乐、身份识别能力。
新体验足够好,旧体验提供的功能得以承袭,只需要换一台手机,替换成本低,回报价值高。
所以,在用户价值为正且带来额外价值增量的情况下,功能机被全面取代。
如果把这个公式落到一个具体的产品判断上,同样有用。
比如,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社交产品诞生,可他们无一例外都很难撼动微信的地位。
这是为什么?
其实要说体验,有些新产品做得也不错,甚至有些地方比微信还好。也就是说,新体验是能够超过旧体验的。
可是,对于用户来说,无法放弃微信的主要原因就是替换成本太高。这里面沉淀了自己的社交关系、情感寄托、历史资料。
说到这,就得接着聊第一个公式中的第二个因素,情绪价值。
以前的产品注重功能属性,而现在的产品则越来越多的关注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就是产品给用户带来的情感属性,包括但不限于优越感、归属感、认可感、虚荣感等等。
当我们买到房子时,除了买来了一个具备空间属性和居住属性的产品,同时也买来了一份安全感和归属感。买房的人和租房的人,在情绪价值上是完全不同的。
再比如,奢侈品。
从功能价值来看,一个爱马仕的包包和超市货柜上一个普通包包的功能属性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装东西的。
可是,爱马仕能给用户带来情绪价值,这是一种尊贵感、优越感、高端身份的体现。
而那些购买高仿「奢侈品」的用户,他们需要的是高端感,而不是高端。
你看,情绪价值就是附加在产品功能价值之上的一个增量。
产品价值公式的第三个因素,就是资产价值。
房子是一个不动产,具备资产属性。奢侈品有保值和升值空间,同样具备资产属性。
所谓资产,是可以二次售卖并转化为其他现金等价物的。
不过,我觉得可以把资产价值换一种说法,即商业价值。
然后,把商业价值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营收能力、品牌能力、连接能力。
怎么理解这个细分出来的新公式呢?
营收能力,说白了就是产品赚钱的能力。如果一款产品不具备赚钱能力,那就没有商业价值,无法形成商业闭环。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基于交易模型成立的商业世界,如果没有交易,这个世界会停滞。
乌托邦式的理想被证明是不成立的,商业是促进世界运转核心逻辑。
第二个是品牌能力。
商业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的赚钱能力,另外还能衍生出品牌价值。
小米,我们都不陌生。小米最初是做手机的,但现在你再去小米专卖店会发现,他们开始卖除了手机之外的很多产品。
那么,这些产品都是小米自己生产的吗?
显然不是。
这些,叫做小米生态企业的产品。说白了,小米为这些生态企业提供品牌赋能,这些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品牌能力,最大的价值在于能极大降低用户的心理认知门槛,能让用户更快地接受和认可产品。
相比于营收能力,品牌能力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用户在感受产品价值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共识。
还有一个,就是连接能力。
连接能力是一个比品牌能力更高阶的商业价值,通常来说,平台型企业具备连接能力,比如腾讯、阿里和字节这样的公司。
所谓连接能力,就是平台能通过自身的网络效应将不同的产品进行打通和联合,目的是释放更大的商业价值。
最直接的,比如微信的开放平台,就是一个连接能力的体现。微信支付的普及、小程序的普及,都是运用了连接能力。
小程序现在有 4.5 亿的日活,有 300 多万的开发者,要做到这一点,光靠微信自己是办不到的,他们必须联合这个生态的参与者一起完成。
所以,商业价值会体现在营收能力、品牌能力、连接能力这三点上。
如果我们把这个公式放在互联网产品领域,该如何理解呢?
就以我常用的微信公众号产品为例。
公众号之所以取代了博客,就是因为它提供的新体验要大于旧体验,并且替换成本足够低。
对于创作者来说,在博客创作和在公众号创作,只是换了一个创作工具。对于读者来说,在网页端阅读和在手机微信里阅读,明显后者的便利性更强。
除此之外,借助微信的社交网络,公众号本身具备很强的传播属性。
所以,公众号带来的用户价值明显高于博客,所以取代了博客。
接下来,我们用第二个公式去拆解公众号。
公众号产品在功能价值上很好理解,提供一个平台,让作者能够连接读者、发布文章、形成订阅关系。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很多基础功能。
情绪价值上,更多体现在读者对作者的认可度。公众号是订阅机制,只有读者认可作者,这种关系才会形成。
我们每天都会在微信内接触很多信息,其中有很多都是通过公众号文章的形式在传播。但是,能基于认可形成订阅关系的,是少数。
所以,要说公众号的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谁更大,我认为是情绪价值。
就像我每天在这写文章,除了是一种分享和输出,其实也在不断收获来自读者的认可。时间长了,我们就形成了一种彼此认可的关系。
我熟悉你们,你们了解我,这是一种一起见证彼此成长的默契。
公众号还有一个价值,就是资产价值(商业价值)。
你们都知道,公众号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广告。广告主看重的其实是精准用户,用户需求即价值。
所以,广告主会花钱来做投放,目标是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触达目标用户。作者通过内容聚集用户,通过用户需求实现广告变现,这是一个商业闭环。
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都具备的时候,一款产品才真正有价值。
功能价值是根基,情绪价值是竞争力,资产价值是保障。
如果一款产品只有功能价值,那它就只是一款软件和工具。如果一款产品只有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那它就是一个柏拉图产品。
只有同时具备以上三种价值,产品的生命力才会足够强。
如果把这几个公式汇总一下,我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产品价值,其实就可以落在五个维度,分别是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营收能力、品牌能力、连接能力。
理解了这五点,不管是分析一款产品,还是评估一个需求,都能从价值角度给出对应的判断。
这既是一套公式,也是一个思考框架。
公司价值是由产品价值支撑起来的,而产品价值则包含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进一步细分,就会得到上面提到的那五个维度。
产品洞察
看完这几个公式,我又想到了一点。
产品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表现形式。归根结底,产品是基于业务的一种表现,而业务,就是一系列商业活动的集合。
要理解产品,先理解业务。
要理解业务,先理解商业。
产品价值,就是一系列商业活动沉淀下来的用户共识。
················· 唐韧出品 ·················
昨天,我体验了一次「优雅的服务」。
你看,一款产品在用户没用几次的情况下失去功能价值,因此带来情绪价值的消失,进而对品牌价值失去信任。
客服给出的解决方案很「实在」,但用户价值是为负的。这是产品质量的问题,是产品价值的缺失。
一个字本来写对了,还给改错了。
于是,我笑了。
今天,与 70020 位读者一起见证彼此成长后台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