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专访:拍电影有三原则

影视制作 影视制作 2023-04-05

   影 丨 视 丨 制 丨 作   

 Audio & Video Production 

作者 | 戴天文

转自 | 界面新闻(wowjiemian)

原标题 | 专访《药神》导演文牧野:我不拒绝煽情,你想哭就哭


截止7月8日晚,正式上映四天,加上点映成绩1.63亿,由文牧野导演、宁浩监制、徐峥监制并领衔主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共计拿下13.30亿,飞速挤进年度票房榜,目前距离第四名的《后来的我们》(13.60亿)仅一步之遥。

《我不是药神》讲述了原本贩卖印度神油的程勇(徐峥饰演)因意外认识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王传君饰演),得知了从印度走私高价特效药“格列宁”的仿制品会有巨大市场。后前往印度并获得了该药的中国独家代理权,并认识了多位病友并合作卖药,既救了人也赚到了钱。但由于考虑到种种原因,程勇最终决定放弃卖药。但一年后吕受益的去世让程勇“饱受折磨”,再想到那么多的病人,程勇决定再次卖药。随后生活中的一系列剧变,让他最终付出惨痛代价,也成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心目中的“药神”。

王传君饰演的吕受益的到来,让程勇得知印度仿制药的存在,也是整个故事的转折


影片根据真实改编,但与真实故事又有很大差距。据了解,编剧从剧中每个人物的基础设定都进行了符合类型片特征的改编,让每个角色从出场到结尾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整个故事也在严格的类型片叙事结构下,用紧密的情节深深牵动着观众的情感。在超过15万人打分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豆瓣电影9.0分的成绩。

豆瓣电影评分


在拍摄期间,文牧野始终坚持让故事和角色都更加符合类型片的创作规律,以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通过两年时间的剧本创作,他坚持理性的态度,将自己不露声息地藏在故事的背后。

《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


对话文牧野:

问:为什么会选择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作为自己的长片处女作?

文牧野:其实最早的时候是编剧韩家女在电视中看到了《今日说法》的一起节目。根据这期节目的新闻报道,韩家女写了第一版剧本给到了宁导。后来宁导也和我讲了个故事,我本人也非常喜欢。


问:是因为“坏猴子七十二变”这个计划吗?

文牧野:是的,但当时还没有这个名字。我是宁导见到的第一个青年导演。之前,宁导也看过我拍摄的短片。后来见过面后,就确定了我们要拍摄这个故事。


问:这个题材对你最大吸引力在哪?

文牧野:第一,这个题材极具社会性,对于每个家庭而言生老病死是经常也是必须要面对的。就像电影里说的,“谁没生过病,你能保证你一辈子不生病吗?”这是它的社会土壤。第二,就是它的社会意义。这其中有一个无法调和的悖论,情与法,专利权与病人生命,钱与善良、信仰,所有这些东西来回角力,却没有一个结果,没有一方完全正确。第三,故事最终的落点是充满希望与光明的。只要妥善引导,就会让观众最终回到这个特别光明的点上,让观众充满希望地走出电影院。

问:目前点映的反馈很好,成片达到你的预期了吗?

文牧野:还好,在预期里。我拍电影就三个原则,真诚、动人和希望。真诚的态度、动人的故事、走出电影院之后充满希望,这三点非常重要。

问:情与法的对立在许多国外优秀作品中都所呈现,不过国内这样的作品并不多。你如何去把握这个问题在内地去表现的度?

文牧野:从每个角色的角度单独出发来看都会觉得自己是对的,包括剧中的瑞士公司医药代表。但是每个角色都要找到一个“度”。比如警察局长,如果他在情与法之间有摇摆的话,那么下面的整个警队就会散掉。而执法者应该站在法律这一边,同时程勇确实犯了法。其他人也都是对的,所有人都是对的。只要在剧本编写时写到位了,拍摄的时候就不难,只需要把握他们在表达自己对的观念时,不要让观众讨厌他们。

从根源上如何去权衡?就是解决这个药,中国政府让这个药进了医保,让这个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从30%多的存活率提升至85%,让大家看到这个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而且一直向对的方向发展,看到的是温暖。


李乃文饰演的医药代表(右)在片中的表现,是完全站在公司利益的角度


问:目前来看,这个故事跟真实的事件区别挺大的,为什么改编这么多?

文牧野:真实的故事相对更加丰满,也是一个很文艺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怀。在创作的剧本的两年时间里,我们也是尽量让剧本更丰满、更具娱乐性、社会性以及灵魂性。电影的娱乐性越高的话,社会性就会越低,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所以必须要找到那个协调点,让观众既能娱乐还能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社会性。所以在电影化的过程中,其实有种引导观众进入你故事内核的职能在,就看你怎么能更舒服地引导观众进去,让观众在情绪饱满的情况下感受到更厚重的内容。

问:所以你在表达的时候,也用了比较标准的类型片的四幕式结构。

文牧野:对,这是一个标准的类型化讲述形式,是全世界几百年、几千年听故事的一个习惯。你给观众讲一个相对社会性还有点残酷、严肃题材的时候,更需要用通俗的方式去说。如果用特复杂的方式讲,他又看不懂又不知道讲啥。必须用一个通俗的方式,讲一个难以入耳的道理。

问:不过故事的原型陆勇并没有被判刑入狱,为了让故事更好看,你们做了哪些改编?

文牧野:原型自己得病,也没通过卖药盈利。他只是提供了代购的渠道。他当时的罪名是“滥用信用卡”。

一开始是编剧韩佳女按原型故事写第一稿,后来我和编剧钟伟一起改。但是很别扭,怎么都写不出来,就在想,是不是人物基础设置有问题?因为这个人物有两个欲望,他既是卖药又是自救。你想想,如果辛德勒他自己是犹太人,故事就会变得很奇怪,所以辛德勒是一个纳粹,他有理由压迫犹太人,却在救犹太人,这样的弧光就很漂亮,也很单一。我们的程勇就是想挣钱,就像他说“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想赚钱”。到最后,他在法庭上说的却是,“我看见这个病人,心里难受”。如果你看一眼头再看一眼尾,这完全是俩人,他是怎么走过来的?后来我发现这一点,就把这个人物改成现在这样。


影片原型陆勇


问:里面其他四名主角的设定也很有意思,各个年龄层不同的职业都有,是故意这样挑选的吗?

文牧野:当然了。从年龄层的分布,从小孩到青年、老人都有。从社会阶层的分布,从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到中产小市民、高知分子都有。像这样的电影,重点在于生态。这四个人不仅用来交代病人的生态,还是围绕在主角身边的四个小天使,主角是小魔鬼。电影从头到尾就是天使不断地让主角发生变化,当其中两名天使死去时,主角就变成了天使。

我们一开始就想好要做这样一个像金羊毛的故事,有了结构后就按照分层去想,然后再看他们的电影质感。不得不说牧师的电影质感非常好,当他出现在电影里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电影。彭浩会带来很落地的质感,钢管舞女也非常的电影,主角程勇也是在一个神油店里,电影质感非常好。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环境,这些环境都非常有电影质感,我们编剧俗称场景材质,又有档次,又落地。然后王传君的角色吕受益,是串联起所有材质的角色。他们把这个度打开了,让观众既在欣赏一个有电影质感的电影,同时又会容易移情于他们。

问:有不少人不理解,为什么吕受益和彭浩必须死?

文牧野:因为他们是观众最爱的。电影、戏剧就是这样,一定是你最爱的人、最大程度牵引住观众的角色离开你。观众一开始喜欢吕受益,当他去世后会发现黄毛有情有义,在海边聊完之后再死去,这就是帮助主角更加完美的过程。观众情绪对他们情感投入越大,观众越相信主角会变成那个人,因为主角跟他们感同身受,甚至比他们还难过。他们认同,心态就跟过来了。

问:你之前说过,这几位演员可能贡献了一个群像表演的高峰,你是如何跟他们沟通的?

文牧野:首先是剧本写到位了,给了足够的表演空间,然后他们在现场表演时也有非常好的心态,非常自如和灵活,闪现了很多表演的闪光点。我认为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剧本和演员,这部电影就是写了一个好的剧本,找到了一群好的演员。

问:片中的手持镜头很多,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文牧野:因为个人也比较喜欢手持镜头,在之前的短片拍摄中都是手持拍摄。在这部影片中,手持拍摄可以更好的拉近观众与创作者的距离。

问:能感受到你在创作中依然保持了理性的态度。

文牧野:相对类型化的电影,是需要一定的理性去编织的,但前提是感性创作,一定要非常强的情感投入在里面。就像我说的那些材质和电影感的问题,其实是一种感性。你怎么确定他很有电影感?这是感性判断。

就像当我看到得把他们写死的时候,我会非常难过。这两个人是程勇心中最软的两块,吕受益是最像中国病人的一个角色,彭浩是全片最侠义的、最干净的、最道德的、最完美的角色。他看透了死亡、皈依了死亡,只认正义、善良和公平,非常理想主义。程勇是把他当偶像的,坐在海边都会问他是不是看不起自己。因为程勇觉得在人格上自己差彭浩不是一点半点。彭浩可以为了他认为正义的事情死去,所以最后他牺牲了自己。


左边的彭浩和右边的吕受益先后死去,也让程勇获得了新生


问:作为首次执导长片的导演是如何做到表达非常流畅且自信,?

文牧野:因为在之前我们也看了很多的作品和书,获得了很多的参考。我的自信来源于印证和取证。在欣赏其他作品的过程中,会帮你印证,取证就是一个辛苦活,写了剧本多给别人讲,看人家的反应。


2017年3月15日《我不是药神》开机时徐峥、文牧野、宁浩的合影


问:宁浩和本片的主演徐峥都是监制,他们是如何分工的?

文牧野:宁导主要把控剧本的方向,并推荐了两名优秀的演员,就是饰演彭浩的章宇和饰演牧师的杨新鸣。徐峥老师则作为一名演员存在。在拍摄期间徐峥老师百分百配合我,其他演员看到后也会如此。此外,徐峥老师在后期宣发也贡献很大。


问:剧本创作了两年,在确定程勇的角色设置之后,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文牧野:最难的是,片中谁是引发负面情绪的人?社会性题材最难的就是与主角相对的人,只有他越强大,主角的力量才越强大。《我不是药神》是社会性题材比较难描写比较实的,就需要借力,这是编剧技法的问题,慢慢地去引导这些负面情绪,让观众觉得负面力量也很大,但不至于去恨负面内容。这是中国电影创作者独有的智慧。到最后呈现出来的反而是一个灰色地带,包括卖假药的张长林也通过反转有了人物弧光,反而是一个电影高级的地方。


谭卓饰演的钢管舞女思慧(右)让程勇的角色更加丰满


问:你是如何去平衡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这种需要符合技法的表达方式的?

文牧野:做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基本功,我认为随着电影行业的逐渐规范化,得先有职业导演,就像好莱坞的导演,我先是一个职业导演再是一个艺术工作者。

这是我一直理解电影导演的前提,首先必须是一工匠。小津安二郎就说过,我不懂什么叫电影,我就是个做豆腐的。我现在做的就是把故事讲好,把人物呈现好,我们要先做好职业电影人,再做一个艺术电影人。

问:你是如何打磨基本功的?

文牧野:多学习,多看电影,拍短片,可能加上一点点天赋。我上学的时候,因为我拍了很多视听风格的短片去训练自己。短片对我们这样的导演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就是练习,去学讲好一个故事、表达一个人。这次拍《我不是药神》的时候我就多拍一点,因为我稚嫩,多拍点给自己留个底,在最大范围内拿到更多素材。

问:类型片在未来也是你的创作方向?

文牧野:我觉得电影导演分两块,一种是作者型的,一种是类型的,还有一个中间带,这是一个度的问题。比如诺兰,就是偏类型的,美国一大部分导演都是偏类型的。我对自己的要求,要先做到偏类型,然后在创作生涯的过程中去调节平衡,某部戏可能更适合个人表达一点。

当然谁知道我六七十岁会不会变轴了就要自我表达,也不一定(笑)。但至少目前还是需要类型化一点,我还需要磨炼自己的基础技艺。我的基本功还不够好,照好莱坞导演差太远了。

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地位已经非常靠前了,但文化还没跟上,一直在接受别人的输出。我个人觉得什么时候中国把住世界文化的命脉才是荣耀。这不是文化侵略论,是中国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让国家文化变得强大,是电影人本应有的责任感,不能只想自己,你为中国市场带来多少产值、在国际有多大影响力,都很重要。

问:你介意现在有不少人觉得《我不是药神》像韩国片吗?

文牧野:这就是文化自信的问题,不相信自己的国内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不相信国内电影的类型化做的足够好,你只觉得跟别人国家的一样。

韩国电影出来的时候,是不是也有韩国人觉得像美国片?它的根源是一个。本来电影产生于西方,如果真的完全不想学习人家已经发展一百多年的电影的话,干脆别做电影了。电影文化的根源是西方法国人发明的,美国人把它类型化、区分化。我们国家电影类型化的过程中,你还要去判断电影到底从结构上是不是像,这是挺滑稽的事。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思维方式,严格来说是充满了民族自卑感的思维方式。你仔细去看《我不是药神》,哪一点是韩国的?哪个人不是根植在土壤里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们在表达中国人的诉求。


主演们大笑的海报也被认为跟韩国的一些电影风格相似


问:从一些桥段的表现和整体结构上来说,在商业类型片中,这种相似性可能不可避免,就像最后许多吃药的患者都在路边为警车里的徐峥送行那样。

文牧野:我对“英雄电影”非常了解,每个“英雄电影”结尾的时候都有一个叫“褒奖段落”。《辛德勒名单》有两个,最后车走的地方和集体放石头。《聚焦》的结尾电话铃声四起,大家都去接电话。也有特别娟秀的褒奖,德国的《窃听风暴》,最后有本书打开,书上写的送给亲爱的那个特工的编号,卖书的问需要包起来吗,他说不用,这本书是给我的。

褒奖段落是所有“英雄电影”必须有的升华。说俗一点,我当个“英雄”,你得给我点脸,给我一个出口让我觉得没白干这事。好莱坞已经用透了,只是中国电影没有过这样的,都一直没有研究过这一个段落,“褒奖段落”是我研究过所有东西后自己给起的名字。

问:也有很多评论认为这是在刻意煽情。

文牧野:当然是刻意煽情,都煽成那样了,大交响乐、慢镜头都出来了,还不煽吗?我从来不拒绝煽情,一点不觉得煽情有问题,是非常合理的。《泰坦尼克号》全篇幅音乐,那《我心永恒》唱的,杰克趴门板上沉下去的时候女天籁,不煽情吗?煽情不是耻辱的事,不是电影工作者回避的事,而是应该去掌握、利用、很好地放在你电影里的一个手段。

你的情感自然流露当然好,但有时候你需要知道这一刻你的电影到底面对的是哪些观众,观众这一刻到底需要什么?有些导演可能是一个风格,就是要克制。但对我来说,我该克制的时候已经克制了,在我这个年龄目前的状态,我觉得中国电影需要释放,荷尔蒙和情感需要流露出来。只有流露出来才能产生这个电影真正有意义的影响。它的影响来源于真诚,有时候克制是虚伪的,只要是真诚的,那一刻你想哭就哭。就像我经常说喜欢看韩剧,为什么学电影的就不能看韩剧?还是太二元论了,一提煽情就拒绝。电影跟观众最紧密的共鸣,不来自于品味、批判精神甚至价值观。只有巨大的情感共鸣,这个电影才能真正抵达我心灵深处。我最爱的就是《断背山》、《冬冬的假期》、《勇敢的心》和《辛德勒名单》这些片。

问:在整部电影如此严格按照类型片表达方式创作的同时,有没有留一段作为自己风格的表达?

文牧野:全片唯一非情节的大视听段落,是程勇在印度看到街上推佛像和放烟那一段,它是情绪化的,这一段在剧本里写了一个空,叫“死亡气息视听段落”,是我去印度看景时才知道,烟是杀虫的,但光有烟不行,有一天我在街边看到佛像放在木头车上,他们就是这么推着走的。

这个视听段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和死亡气息,是一个标志符,电影从那一刻开始就充满了死亡气息,程勇需要站出来遏制它。这个标点很重要,同时在这里像一把小刀开口一样,打破了电影的匠气,它是一种很抽离的质感,观众能突然感受到一股清风进来,突然感觉这个电影还是有灵气的。就像是做饭时撒的味精,就是个点缀。


程勇看到的佛像,分别是湿婆和迦梨女神,分别是毁灭之神和毁灭女神


问:如今社交网络上已经有影评人开始用“最优秀的现实题材”、“伟大”来形容《我不是药神》了,你怎么看这样的褒奖?

文牧野:完全达不到。这个电影之所以有反响,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题材。中国观众对这种题材太饥渴了,会在潜意识里加很多情感分。


【精彩推荐】

当燃炸的设计与制作碰上热血的街舞文化,街舞年就这样诞生了


《动物世界》:中国制造的工业化调色同样强悍


【大事记】2022冬奥会将采用4K+8K直播


从创意、设计到制作,《妈妈是超人3》后期花字与动画包装全揭秘


或许,你喜欢用航拍制作这样一套毕业照吗?


改四国命运,球场上谁是演员,世界杯“第五裁判VAR”最清楚


《动物世界》破2亿!幕后拍摄“套路”大起底


AE联手PS,四部完成金属特效包装效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