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声音感受最真实的西藏!《阿拉姜色》声音指导李涛专访

影视制作 影视制作 2023-04-0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上海电影节荣获金爵奖的公路电影《阿拉姜色》10月26日已上映院线,本片共获得上海电影节最佳编剧和评委会大奖两项大奖,导演松太加名声大震,小编我有幸受影片监制杜老师邀请在北京Moma影院首映观看影片。


本片是以西域朝圣和人性纠结为主题的,以青海四姑娘山地区朝圣者去西藏朝圣为主题,不仅是身体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行。作为声音行业所关注的声音方面,区别于大众一如既往对西藏自然风光毫不吝啬地突出的印象,本片并没有着重突出极具西藏特色的声音,比如诵经和转经筒这些脍炙人口的元素都是有限度的使用,而追求真实当地现实的生活成为本片声音最大的特点。



这次同期录音网请到了《阿拉姜色》声音设计/录音师李涛老师为我们详细解析本片的声音制作,分享制作过程中有趣的经历。


李涛

录音指导、声音设计 、混录师 ,现为国家二级录音师、中国电影家协会声音工作委员会理事。

1994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录音艺术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分配到中影集团艺创中心);2014年第九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新锐录音师奖项;2015年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科技论坛论文优秀奖。

主要电影作品:
《阿拉姜色》(荣获第21届上海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编剧奖)、
《拉姆与嘎贝》(获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发展中电影计划 最佳影片)、《危城》、《太极》、《冰河追凶》(荣获首届意大利中国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摇滚英雄》(荣获第九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新锐录音师奖)、《既然青春留不住》等。


Q:同期录音网(LocationSound.cn):这部影片初创时声音设计的立意是什么?A:

最初我拿到剧本的时候,这部影片的片名是《乔梅美朵》,意思是酥油灯燃尽后凝结而成的酥油灯花,后来导演在拍摄过程中似乎感觉基调有一些压抑,于是将片名改为更有蕴味的《阿拉姜色》。它是一首嘉绒藏族酒歌的名字,意思是:“请您干了这杯美酒”!但美酒不一定都是甘醇的,或许还会有一些苦涩。影片讲述了身患绝症的妻子俄玛在朝圣途中去世,现任丈夫罗尔基得知她与前夫的约定,在爱和嫉妒的微妙情感中,与继子继续走完去往拉萨的路,也完成了他与继子之间心灵的沟通和自身的释然。

《阿拉姜色》开机仪式,早先片名片为《乔梅美朵》,右二为声音指导李涛

从全片声音创作的角度考虑,它的立意以及实现必须体现影片的主旨:表现一种爱的寻找与回归,超越地域和宗教,传递爱的诚信、爱的包容和爱的担当。声音设计的立意与影片的主旨是高度统一的,如果声音设计仅仅狭隘地关注声音本身,影片将会神形分离。主旨贯穿通片,因此声音设计的立意就是影片的主旨,只是与构成电影的其他元素的体现形式不同而已。




Q:如何用声音来体现地域特色以达到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效果?A:

《阿拉姜色》是一部充满诗意与地域特色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也算是一部公路电影。声音的表现就是要做到再现真实而有情感;在从阿坝州四姑娘山到拉萨的朝圣路途中,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所过之处大自然的环境氛围都会有一些变化,它可以通过驰骋在高原上的风声,高空中的各种鸟叫声,空旷宽广的高原的寂静之声等音效来实现。这些环境声为有地域特色的氛围营造搭建了一个最基础的又非常重要的构架,这种氛围便是影片的底色。

《阿拉姜色》精美剧照

为了使底色更加细腻且更加真实,我们又适当融入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声音,如:寺庙里有节奏的转经筒的声音,悠闲的马儿缓缓走动发出的绵延不绝的铃铛声,天空中乌鸦求偶相互追逐的声音,远处天葬台隐约传来超度的诵经声、盘旋的秃鹫发出饥饿的叫声等等。底色不能成为主导,所以尽量不做主观化的处理,甚至有时还会有意地压低一点音量,以便让观众更专心地移情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中去,朝圣之路不但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旅程。此外片中选用了四首歌曲作为客观音乐出现,分别是容中尔甲的《苍央嘉措情歌》、阿佳组合的《遇见了你》、扎更巴的《一朵花》和杨秀措的《喜马拉雅公主》,这些歌曲鲜明地渲染出了地域的特色,同时也丰富了声音在地域特色上的维度。





Q:同期录音在最终的比例占多少?有什么印象比较深的事情?A:

导演求真,同期录音便成为重中之重。摄制组中无论是汉族还是藏族工作人员,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相处得都十分融洽,各部门对录音组的工作也是关照有加,因此整部影片同期声(对白)的可用比例达到了95%以上。这样的成果也是和现场录音师和录音团队的敬业精神以及导演的高度重视不可分割的。

《阿拉姜色》现场工作照,右一为李涛

我们拍摄朝圣的路线是由阿坝州小金县经甘孜州再入藏至目的地拉萨,大概有一千九百多公里,可谓是路途遥远,我们很多的时间都是在路上。剧中俄玛娘家的拍摄地是容中尔甲老师推荐的自己的家乡。当我们抵达了沙尔宗乡,看到许多由嘉绒先民以传统木石风格搭建的形如碉楼的古老村落时,着实为之震惊,这些民居大都建于清至民国时期,每栋都有十余米高,四至七层不等,景色虽美但它们基本都坐落在海拔很高的山顶或是接近山顶的山腰处,而通顶只有一条很窄的盘山土路,如何把这么多的设备运上山顶就成为当时最棘手的问题。我记得后来找来了三四辆手扶式拖拉机,并找来技术娴熟的司机驾驶并运送人与设备上下山,一路颠来簸去而且单程就需要40分钟,我也曾经在一场雨后坐着这“铁牛”下过一次山,那种感觉简直像是在游乐园里玩某种刺激游戏,下山后满身满脸的泥点。





Q:本片的同期录音采用了哪些设备?A:

因受题材和拍摄方式等客观因素限制,前期拍摄的移动性较大,所以在设备的选择使用上尽量少而精。话筒用的是SENNHEISER MKH60; LECTROSONICS 400系列的无线话筒以及IFB返听。主录音机用的是Fostex PD606 ,它是除了AATON以外我比较惯用的一款多轨录音机,在便携的前提下声音品质(质感)是我一直非常注重的,有时会用到Cooper Sound的便携式调音台。

《阿拉姜色》现场录音工作照

另外由于沿途有大量的环境声及特殊音效需要收集,因此特意准备了一台小巧易操作的Zoom F8便携式录音机,它的话放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胜任音效类的录音需求。此外我会经常随身携带一台Olympus LS100微型录音机(这个小录音机是《盗梦空间》的录音师曾经推荐过的),它音质很好操作便捷,可以在第一时间里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的声音。





Q:前后期的声音创作团队人员是怎样构成的?A:

我们前期的声音团队是由一名同期录音师和三名录音助理组成的,对于这种艺术片录音人员还是相对比较充足的,前期拍摄了48天,非常艰苦。

《阿拉姜色》录音组及工作人员,右一为李涛

后期声音制作也是由我们自己公司的声音后期团队:包括混录师、拟音师、音效编辑、对白录音师等九人共同完成创作和制作的。另外导演的一位得力助手扎更宗智尖措全程加入了录音组以及参与了后期的声音制作,并在音乐的使用以及音效方面给予了很多好的建议。后期大概用了2个月的时间。





Q:同期录音时有哪些记忆比较深的事?A:

片中的那只小驴也是很重要的角色之一,在影片的后半程一直陪伴着诺尔吾,但是在生活中这只小驴却比较“内向”,很少发出叫声,而我们又希望让它在片中有更加“拟人化”的表演,那么就一定要录到它各种情绪的叫声。据说有专家研究过驴叫分为三种:1.受惊的叫声是:啊—呃—啊—呃;2.求救的叫声:啊啊啊—呃;3.求爱的叫声:啊呃—啊—啊呃—啊。开始时录音师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并且给它一些草料,希望它进餐前后能随便发出一些叫声,但是结果大失所望,在连续录音的两三个小时里只录到了一些咀嚼声和呼吸声。第一次录音失败之后,只有再想想别的办法,譬如试试“亲情牌”。于是录音师又找人牵来一只母驴,让它和小驴在一起,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地将母驴牵走,牵到很远处但还在小驴的视野范围之内,不多时小驴便开始发出了稚嫩的叫声。有时候能收录到一个满意的声音真的很不易,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所以说电影录音师所做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工作,除了要有娴熟的技术之外,更要有智慧。

《阿拉姜色》影片中的小驴




Q:在少数民族的地区拍摄,同期录音时遇到过哪些挑战?A:

这部电影是国内首部嘉绒方言的电影,嘉绒语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语言,它是汉藏语系的“活化石”。在拍摄现场除了演员以外,包括导演在内的藏族同事和我们一样其实都是听不懂演员的嘉绒语对白的。除了女主角,大多数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这确实会给同期录音带来诸多不便。为此组里特地请来了一位嘉绒方言指导昌王龙珍老师来负责监督同期录音和现场台词补录过程中对白的准确度。由导演和录音师来把握演员表演和台词的语气及节奏。

《阿拉姜色》主角诺尔吾

扮演诺尔吾的小演员来自青海省,是导演在当地走访了很多学校在几千人中无意间才选到的,实属不易,但是很遗憾的是他不会说嘉绒方言。于是我们到了马尔康以后,急需在当地找到一名能为诺尔吾配音的少年,最后录音师根据诺尔吾的性格特点从几位候选者中确定了一位音色最合适的人选,并得到了导演的认同,最终呈现在大屏幕上的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年诺尔吾。





Q:从语言角度,当地人都讲少数民族方言,如何克服交流问题?A:

在语言交流和沟通上,我印象中貌似没有感觉到什么障碍,因为接触到的当地人多多少少也都会说汉语,只不过讲得不十分流利而且语速会稍微慢一些。同样我们也会用比较慢的语速和尽量简单的普通话和他们交流,如果遇到不太好沟通的问题时,组里的藏族同事便会帮忙做翻译以便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另外别忘了录音组还有我们一位得利的助手宗智,他可以很轻松地协调解决沟通上的各种问题。

《阿拉姜色》剧照




Q:导演在声音这方面有什么要求吗?A:

松太加导演是一位非常注重演员表演、对白以及声音细节的导演,他希望影片能够区别于以往藏族题材的“大美风光”,以及“神秘性”、“猎奇感”和“符号化”,这一点我也是十分认同。所以我们在做音效编辑的时候,基本上就不会用比较主观写意的声音元素去刻意地展现自然或人物内心,譬如主观化或较夸张的诵经声、转经筒、铃声等,相反地可以让这些声音元素按照客观的形式合理地出现在适当场景的背景之中。

《阿拉姜色》柴火做饭场景

导演会和我们一起拉片观摩一些相关的优秀影片片段,并探讨如何用客观的音效去展现一个人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状态:比如用一堆噼啪作响的柴火或一只嗡嗡乱飞的苍蝇去表现一种寂寞或是暗示人的某一种状态等等。






Q:影片声音设计上有什么特殊性?A:

由于导演不希望把思维和视角放在大美风光以及藏区的神秘性和猎奇心态上,而是要“抓住人”。正如导演自己在阐述中所说:“我的电影里没有那么激烈的感情表达,一点也不疯狂,是一种含蓄的感情。”因此在声音的设计上就要着重体现藏区普通人平凡朴素的日常一面。《阿拉姜色》的故事中有一些仪式感的表现,但并没有刻意地只停留在简单的仪式上,而是更为注重对普世、深层的情感的表达。

导演松太加在上海电影节领奖

此外,在声音的创作中也试图让叙事的基调平静含蓄,去除符号化,在不经意的细节处流露出温暖和幽默,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可以说我们在创作之初就统一了一个思想,那就是我们没有在做一部藏族题材的电影,而是在做一部电影,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因此声音的特殊全然来自于电影故事、人物与主题的特殊,故事的题材小众,但内在的人性是大众的。所以声音虽然具有特殊性,但没有超出一般现实主义电影的范围。





Q:近些年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也不少,如何在声音制作方面做到有自己的特色?A:

就近几年拍摄的诸多藏族题材的电影相比较而言,《阿拉姜色》这部电影的风格(导演的风格)不同于其它一些偏重于纪实风格的藏族题材的影片,他在叙事和拍摄手法上更有其独到之道。这部影片虽然也讲述的是朝圣历程,但是它不是讲述如何朝圣,而是为何朝圣的。在朝圣的旅程中回归到人的亲情上:感情的破碎,以及重新的融合。因此无论在环境声的设计还是在拟音的细节上一定要尽量做到客观化而且要有质感,将它们融入到生活的氛围当中,不突显,不易被察觉,做到真实而有力量;煨擦赛、飞蛾扑火、天葬等一些有仪式感的音效都是若隐若现地表现的。

《阿拉姜色》精美剧照

如何用客观的音效去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是影片声音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罗尔基的三次哭泣都是运用声音来表现的:在俄玛去世的一场戏中,罗尔基落泪了,但是摄影机并没有对准人的表情,而是慢慢地推到俄玛那渗出血的手背上,此时几滴眼泪“吧嗒…吧嗒…”清晰而又有力地落在上面,此时的情景对于刻画人物悲痛内心反而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张力。还有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瞬间,是罗尔基浑身湿漉地走到一个工地的水泥墙边,慢慢掏出妻子俄玛的照片,轻抚了几下,然后转身面对墙而哭泣,镜头慢慢推移,此时除了罗尔基的抽泣声以外,远处的一台搅拌机不停地发出不规律的搅拌的噪音,这种声音足以表达罗尔基全部的内心感受。第三次哭泣是在影片的片尾处,罗尔基为诺尔吾理发,无意间发现了那张被他撕毁又被粘合在一起的照片,心中百感交集,这时诺尔吾却道歉说道:“我不舍得妈妈的照片留在墙上…”继父子之间爱的分裂的缺口在一瞬间弥合了。朝圣的终点即将抵达,故事戛然而止。在黑场画面中只听得到罗尔基无法抑制的抽泣声和手中的剪刀发出的清脆的“咔嚓……咔嚓…..”的声音。






Q:《阿拉姜色》影片的音乐有什么特点?A:

《阿拉姜色》片中的音乐不多,一共只有原创配乐11段,都是由作曲杨勇在后期创作中完成的。

《阿拉姜色》出品人及主演容中尔甲演唱的主题曲

本来导演在最初定剪时希望全片不使用任何配乐,为的是让影片的风格更为平实、生活化,但后来随着后期声音制作的不断推进,渐渐地发现有些重要的情感段落还是需要用简短而又朴素的音乐加以烘托,使得人物之间的情感更加水乳交融。影片音乐偏向于民族风格,编曲上运用了笛子、曼陀林等乐器以及藏族六弦琴扎木年等,加以人声的吟唱,电影的配乐又为影片增加了许多情感色彩。





Q:后期声音部门和其他部门是如何协作的?A:

在后期声音制作的过程中,声音部门主要通过互联网和剪辑部门的对接比较多。因为导演的影视公司在青海,他不会经常到北京来,所以对于声音细节的具体意见我们是通过往来的音视频文件交换来沟通的。在混录之前我会按照自己的构思和混录师武为先预混出一个版本,之后便会邀导演、后期监制和剪辑师专程飞到北京来共同完成混录的工作,这样反复的过程印象中应该有三次。总体说来整个制作过程还是非常顺利的。

李涛老师在后期工作中






Q:声音后期制作方面比较大的挑战有哪些?如何解决的?A:

大的挑战倒还真谈不上。因为这部影片的风格不同于那些很热闹的商业片或是那些需要很强符号化表现的文艺片,加上全片音乐段落又非常少,所以如何用最朴实的视听语言来讲故事,用最客观的声音效果去推动剧情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就成为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李涛老师在后期混录中

《阿拉姜色》舍弃了对藏区自然风光的描绘,专注于人物的塑造,只有电影人物被塑造得立体而丰满,才足以打动人心。因此演员的表演(台词)就是重中之重,每一个角色的每一句台词都会变得非常的珍贵。后期制作期间导演曾对诺尔吾和俄玛弟弟的台词做过一些修改,当时两个演员都在马尔康,修改的台词虽然不算多,但为了不失戏份,做到精益求精,我们决定还是由录音师李成和宗智专程前往马尔康去补录台词。由于当地没有影视录音棚,所以只能在手机中下载所需要配音的参考视频并选择了安静的外景地,在那里进行了ADR配音工作。






Q:目前有其他作品在筹备吗?A:

是的,目前我正在筹备一部由陈思诚担任总编剧和监制的超级网剧《唐人街探案》,风格依旧延续了之前电影“唐一”“唐二”的悬疑、动作加喜剧的风格。但这次要尝试在网剧制作领域上能够向国际化的影视工业制作标准看齐,并有所创新和突破,力图做出一部声画制作高水准、试听高享受的国际化的剧集。

《阿拉姜色》现场录音工作照






Q:无论过往还是当下,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会对您在声音制作方面有什么样的影响?A:

众所周知艺术创作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且艺术创作是对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而电影无疑也是对人类的真实情感的一种表达。每个人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每一种真实的状态和感受都会受到周围的人的关注或产生共鸣。既然从事了艺术创作的工作,就要多留心观察生活中对你有影响的人和事,将能够打动你的一切都记录下来,无论是哪一种经历都有可能成为你创作中的源泉。譬如说我高考以前曾经因为喜欢音乐才报考的电影学院录音系,大学期间又和朋友组建了摇滚乐队;接触电影、玩音乐以及当时与其相关的很多生活经历、细节还有情感都在我后来制作的电影《情不自禁》《摇滚英雄》等片中有所体现。其实创作和生活之间也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

《阿拉姜色》国际版海报

最后还是希望朋友们能去影院多多支持、观看我们用心“酿制”的这部《阿拉姜色》,品一品这杯美酒!也是对坚持创作好电影的电影人的一种认可和激励!






最后带给大家本片预告片,再次谢谢李涛老师精彩的分享。



转自 | LocationSound同期录音网


【精彩推荐】

微信订阅C位出道!8.5折优惠你值得拥有


【大事记】点击进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政府网站上线试运行


《幻乐之城》幕后制作技术大起底


最强大的能量也比不过一颗自由的心——专访BKW Studio 创始人、董事长徐冰


【主编视角】传统电视转型升级不是做新媒体而是多媒体


关于HDR,我们的误解还有很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