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全流程制作,综艺节目的摄像与后期不再“相爱相杀”
订阅 | 010-86092062
文章节选自《影视制作》杂志09期
今年3 月1 号芒果TV 首档原创沉浸式乡村人文体验真人秀《哈哈农夫》开播,自播出以来连续多期占领全网节目的榜首。除去明星嘉宾的效应之外,如何让观众能够不自觉地爱上“农夫”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景晰智作以制作全流程的形式,全程参与了拍摄和后期制作。
王慧婧 景晰智作创始人、后期导演
技术革新飞快,而技术革新对于真人秀的幕后制作也产生巨大的影响。5G 诞生,视频经历了从大屏时代到手机小屏创作的时代,因此在整体创意上会产生一些美学变化。创作者迎来的最大挑战是尽可能在当下完善所有的创作,提升整体内容创作上的视觉感受。
这两年,景晰智作将摄像和后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全流程的真人秀制作闭环,帮助从后期制作出发的公司在素材里挖掘更多新鲜点,也可以在拍摄阶段就把植入的想法在前端实现,《哈哈农夫》就是这一全流程闭环的一个实践案例。
近两年来对景晰智作最大的冲击是越来越多的观众对综艺更加了解,同时期待值更高。这对于从业者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全方位的视觉思维能力挑战——所有的剪辑师、摄像师、动画师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视听基础的能力?
以《哈哈农夫》成片中的几个镜头实现方案为例,逆光拍摄的含羞草、腾冲油菜花田里的微观景致和大景别的结合、三亚航拍镜头,单看某个画面并不难,但对于真人秀而言是在跟时间赛跑。每档节目90分钟的时长,从拿到素材到播出整个流程仅两周时间,而拍摄则可能是要在4 天内拍出三期节目。在这么短的周期里如何呈现更好的镜头,显然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更高。
《哈哈农夫》成片镜头
视觉思维:综艺的生存法则
第一季的《哈哈农夫》是四个地域的展示,是四位嘉宾从不同城市来到四个相对有特色的中国农村体验生活。首先要体现地域的差别化制作,让观众看到不同地域的差异。而第一站西双版纳和第二站腾冲都在云南,在制作上,首先要求摄像团队,从镜头呈现中展示不一样的地域特色。在采景时,团队就发现西双版纳本身的景致是很特别的,更令人记忆犹新的是里面所有的蔬果,当下尽可能用微观或者航拍,用不同景别的切换呈现效果。
而在第二次采景的素材中,产生了很直观的感受,当地的阳光非常灿烂,虽然很难预判第二站有什么新的东西产生,但至少有了新的思路。制作团队首先想到的是保留第一站的光影效果——用流动的光影呈现西双版纳的蔬果。这对于拍戏来说是容易的,因为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去设定场景、布光、架设机位。而在真人秀里往往时间不允许这么做,因此在拍摄中采用尽量以创作者的心态用光影帮助构图叙事。
观众在节目中可以看到一些微观景致,如蚂蚁、蜜蜂、大树底下的小树叶,在四天的拍摄时间内如何去完成这些有效素材的拍摄,这需要从团队的整体配合思路上进行考量。在西双版纳捕鱼并参与当地农活的那场戏中,呈现的背景是观众所不常见的当地热带雨林的景致,节目组希望通过嘉宾的心理去体现整个地域感,摄像最后给到的解决方案就是用光影去表现人的心理状态。前景左上方和整个下方的水面是光线运用最强的地方,也是内容上想要着重引导的地方,观众会期待能在这里看到捕鱼。而主人公身处背光的环境,身影倒影水中,观众能从辅助光中看到人物在寻找鱼的整个过程,这也是运用自然光想让观众感受的真实捕鱼场景。
西双版纳捕鱼呈现地域环境特色
整体构图上则首先要求有全景,并有景深感,让观众看到人物在自然当中是鲜活的,而不是平面的。其次光影始终帮助观众带入,帮助摄像建立其构想。但这整个过程都是抓拍而非事先的设计摆拍,在嘉宾活动的河流区域周围四五米的距离是没有摄像的,给予嘉宾自然展现自己的空间,这样就避免了嘉宾进入拍摄区域后会有一种表演的状态。
从2012、2013 年开始,真人秀节目中常见的是常规的扇面拍摄法,即所有制作人员围绕嘉宾三、四米的距离扇形展开。景晰在《哈哈农夫》拍摄中打破了这种做法,挑战更难的方式——360 度拍摄。嘉宾四周没有任何机器,而在近10 米外的位置长焦远调,一方面让浅景深更好地呈现拍摄物体的环境,另一方面给了嘉宾足够的自由来体验当下。
360度拍摄
这种拍摄方式实际上对摄像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第一长焦镜头容易虚焦,第二距离远的时候摄像无法预判嘉宾的行动,如果嘉宾快速站起来离开,很难很快的跟拍到他,这就会带来方位和创作意识上的限制。景晰的摄像团队大约有50 人,基本都有十余年的电影、电视剧拍摄经验,因此在拍摄中才能实现游刃有余的调度感,预判在快速的情境下首先应该去实现什么,这即是所说的专业化的视觉思维。所有的光影构图、叙事中捕捉的画面或特写,都为了更好的实现真实感受,让视听效果提升一个台阶。
每个领域对于专业度的认知不同。以动画领域为例,其要呈现的是实际素材中没有的环节,需要在全流程制作过程中所有参与部门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通过沟通帮助动画师了解如何去呈现。
以砍甘蔗动画为例,后期导演要与动画导演沟通几个点,首先是确定在呈现画面中的几个时间点,其次让动画导演了解如何去砍甘蔗,包括甘蔗的形象和砍的方法;此外甘蔗是经济作物能够转换为糖,要呈现做糖的氛围;最后要呈现甘蔗留根、来年长出新甘蔗的画面。
甘蔗片段的动画制作
这个过程相当于画分镜头角本,但是分镜的重点在于没有文案配合是很难拿捏的,在制作时间紧急的情况下,如何能在文案还没给到的情况下做出基本契合的内容,如何把视听解析到最准确的层面?对于景晰来说就是要保证在短暂的时间内减少各个部门的重复劳动,将有效的时间都用在创作上,这对动画来说也是必须要掌握的视听思维。
摄像与后期的互相成就
后期的视听思维还可以与摄像形成互动创作。图中呈现的是第二站拍摄即将结束时的一个夜晚的抒情段落,剧情内容是嘉宾经历了特别辛苦的一天,下雨加上饥饿,所有的情绪累积到一起。这段戏的布光采用了影视手法,主光交代清楚整个环境,辅光描述环境当中的烟火和当时的温度,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几位嘉宾的情绪是有点暗淡的。在这种抒情的真人秀里,这其实是故意把真实的现场感放大,让情绪更加饱满,叙事和人物才会更戳中观众。
同时,所有的机位架设和构图选择并没有强烈的对着人物脸部,透过特写去观看他们抒情,而是在远远的全景镜头里给了嘉宾巨大的情绪释放空间,用肢体语言将彼此互相帮助、生火取暖的状态呈现出来。这种合作方式是基于景晰建立了自己的拍摄与后期的全流程闭环,使得摄像与后期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以往后期与摄像割裂的时候,常常有后期反馈,前期素材拍的太烂了。实际上后期无法感受到摄像所经历的是什么,而摄像拍摄时也不知道后期需要什么。现在这个连接的端口打通之后,首先摄像团队给了后期团队巨大的创作刺激和启发。
在白房子场景里导演需要进行一个纯白房间的内容拍摄,但拍摄当时对于成片的气氛要求其实并不明确。导演想要呈现VR 一般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后期则希望摄像在拍摄白房间的时候抓取更多的信息,通过他们拍摄的照片,双方一起来探讨可以介入创作的点,如白房间的空间感,里面提到的回忆可以用动画来呈现,动画呈现还需要跟几位人物契合。最后动画采用线描的效果来做简单勾勒,呈现“治愈感”。
白房间的线条勾勒给了观众足够的留白空间,让观众通过线条的运动去感受这些人提到的童年或者对农村的印象。因为节目表达的是城市当中有生活压力的人在农村体验生活,最终改换环境后带来的心灵治愈。同时,动画创作者中还需要抓住回忆的“梦幻感”,呈现怀旧的色彩。
白房子片段的效果是前后期互相启发的结果
此外,摄像给后期团队带来的刺激是在于通过空镜的架构,让后期有更多空间去创作。摄像还会在前期创作时带着编导思维展开工作,例如片中一段旋转叶子的镜头让剪辑师看到了地域的生命感,对镜头的开篇叙事有了意识和感觉。
第二站腾冲的特色除了房子和服装的民族性,在节目中还希望通过声音来体现。摄影负责人在前期拍摄时主动在当地寻找唱民歌的人,并且把两首民歌的歌词都用方言翻译为普通话。另外在录制过程中,摄像组也会思考希望展现腾冲什么样的气质,因为录制时正值雨季,画面中水滴的架构中可以让观众感受到雨水的滋润和不一样的云南。
后期在拿到素材时,对前期的素材产生新的感知和创作力,而摄像师的创作被延续和认可,则激励他们未来更新的创作。在第一次粗剪完成后,导演组跟摄像探讨的点在于未来想要呈现的是什么?是故事性、是能够让观众细心品味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在快速环境下释放的综艺效果。摄像带着这样的思路去拍摄就会给观众带来惊喜。
例如,在一段斗鸡的故事里,节目组了解到西双版纳人民对斗鸡有着独特的情感,这种地域化的内容如何用镜头呈现?如果特意由导演组安排一场斗鸡就过于刻意,所以后期在这个文化输出上一直在找切入点。并在项目开始拍摄时,提前跟摄像反馈,希望插空拍一些关于斗鸡的内容,在实际录制中,正好嘉宾养的鸡在拍摄间歇和当地的斗鸡发生一些矛盾,摄像利用当天各种拍摄空闲的休息时间,采取不同机位抓拍的形式记录了整个过程。
摄影师在拍摄间隔抓拍斗鸡片段
这些素材是散落在一天当中的,后期从中发现其可塑性,可以通过这些素材与生活在当下的主角产生有趣的反馈,所以剪辑师就构建了一个故事,表达出当地地域文化的特色。这样创作过程中两个部门达成了非常好的联动,这就是全流程带来的对自己工作更深层次的质量提升。
END
【推荐阅读】
不同场景、不同拍摄需求,用什么拍摄方式更好?
张艺谋:最全面、最真诚的创作回顾
学会《无名之辈》剪辑的“六大关键词”,玩转黑色幽默!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