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现《长津湖》真实历史的残酷——林超贤电影创作访谈

影视制作 2023-04-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IconsPro星研所 Author 顾襄

转自 |  IconsPro星研所

订阅 | 010-86092062


截止到发稿前,电影《长津湖》累计票房已突破50亿,猫眼评分9.5,豆瓣评分7.6,打破了多项中国影史纪录,成为中国影史历史题材电影票房冠军。


作为联合监制并执导的导演之一,林超贤在影片上映的第三天接受专访,畅谈《长津湖》制作幕后的故事,以及自己走上电影之路的经历。


电影《长津湖》是林超贤从业以来遇到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间紧迫以外,拍摄气候恶劣也是严峻挑战,他称之为“天意”,是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对真实历史的致敬,“中国军人的意志,这种超乎寻常的精神,是电影本身最动人的地方。”



只能扛住,不能放弃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担任陈嘉上的副导演,林超贤接触电影行业的年头已经超过三十年。拍摄电影处女作《G4特工》是1997年,千禧年后,他独立执导的电影开始获得各大奖项的提名,2008年的《证人》之后,作品风格趋向多变;到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林超贤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紧急救援》三部电影,奠定了他在主旋律商业片上的特殊地位,而完美融入动作元素的可观性,也成为了林超贤独树一帜的特色。



大场面、大制作、大调度,几乎是这一时期的林超贤专属标签,动作片出身的特质加成极其明显,这也是电影《长津湖》抛来橄榄枝的原因之一。《长津湖》以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在大荧幕上呈现悲壮雄浑的战争场面,塑造了以七连为代表的第九兵团这些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是迄今为止中国影史上最大投资规模、参演人数最多的战争题材电影


林超贤在电影中负责的部分也是以战斗场面居多的武戏,拍摄难度极大,加上筹备时间紧迫,他坦率剖白自己的心境,“真的,精神压力非常大,当时就很担心,怕做不来。”


《长津湖》打乱了林超贤的节奏和习惯。从互联网尚未全面普及的电影工业时代过来,习惯了在项目推动前收集大量资料,尽可能详实地去完成前期筹备,林超贤的工作习惯一向如此,要有周全的准备。



“时间上是非常大的挑战。”林超贤说。尽管如此,在接下这项艰巨的任务之后,林超贤还是爆发出了强大的执行力和高效的完成率。召集班底,组建团队,搜集资料,从投入筹备到开拍仅花了两个半月。而承托这一切的,是他在采访中提到的长期进行动作片拍摄所带来的能量效应。


“拍动作片,就要让现场所有人都感受到我的能量存在。”这股充沛、劲实的力量也被他注入《长津湖》的拍摄制作中,成为林超贤的有力支撑,“所有人都努力解决问题但问题就是解决不了,我只能扛住,我总不能放弃。”


碍于恶劣气候限制,剧组的布景常被大风和沙尘暴破坏,帐篷等布景甚至会被吹烂,加上等待光线时机,一天当中只能拍十几个镜头,而林超贤以往的单日拍摄量,基本维持在四五十个。“那种感觉很无助,虽然资源都有,但时间太紧,中间很多问题没能去好好解决,也不知道最终做出来效果好不好。”


虽然要求严格被称“魔鬼导演”,但林超贤交流的语气很温和,讲述拍摄遇到困难时的状态也毫不避讳。“情绪波动肯定也会有,但不能在工作人员面前表现,比如中途休息,我就饭也不吃,尽量去面对。真的不容易。”


时间紧迫拍摄不易,成为贯穿筹备和摄制过程中的头等难题。但除此以外,摆在林超贤面前的,还有一个比动作场面更严峻的问题——中国军人的品格和精神意志,应当如何刻画和表现?


《长津湖》这个题材,不论从历史真实还是献礼的意义,都非常厚重,绝非单纯的战争动作设计就能完成表达的。主演吴京在阅读剧本时流了眼泪,林超贤同样被那段真实的历史所震撼。“中国的军人的意志,已经是超乎寻常的一种精神,这份精神是电影本身最动人的地方。”



为此,林超贤看了大量抗美援朝战争中东线部分相关的资料和影像记录,并在专业军事顾问的指导下完善作战细节,把十几万字的剧本落实到具体详细的镜头语言


影片上映后,林超贤在微博分享了许多幕后故事,那些争分夺秒、顶风涉雪的经历,被他称作“天意”。“当初志愿军就是零下四五十度去打仗,我们现在身体力行去拍摄那段历史,也是致敬,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做对自己有交代的电影


作为非科班出的导演,林超贤没有经受过电影工业的系统训练,因为偶然的机会,去给片场的制作组送信,才开始接触这个行业。


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步,从片场杂务做起,积累的经验也基本来自实操。等到独立执导,已经过了而立之年,香港电影的辉煌时代也落下帷幕,刚开始做导演的林超贤所面临的是同行都撑不住、纷纷离开的萧条境况。

林超贤早期工作照


林超贤的叙述不同于他作品的风格,而是宁静平和的,娓娓道来。他来自香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一开始也是因为暑期要赚钱贴补家用,在报纸的招聘板块上翻找,才得来这份给电影公司送信的工作。结果这些信件,如同命运点拨的妙手,将年轻人推向另一个奇异广阔的天地


香港的岛城物候并不如内陆平和,拼搏、激荡、抓住时代的奋力一击,都像谜语般融入每一个追梦者的本能中,林超贤也是滚滚浪潮中的一员,等到凭借《红海行动》获得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奖,已是近二十年过去,期间经历的风雨起伏和艰难困苦自不必说。


“每个人的路都会有起伏高低,会有很多打击,我觉得电影就是能帮助我们的东西。”回想来路,林超贤语气平静,“做电影的热情我一直都有,这是永远要保持的一种心态。完成会有满足感,因为做的是对自己有交代的电影。



这个“交代”的内核是极其驳杂的,并不仅限于一个领域。从“学自片场”走到荣冠一方,动作设计当然是林超贤的显著特色,但绝非唯一亮点。除了精妙绝伦的动作和特效,镜头背后蕴含的内核和人性幽微,也是林超贤电影中无可取代的精神。


自电影《长津湖》上映,林超贤在微博分享了“血战乱石阵”、“轰炸三八线”、“轰炸鸭绿江大桥”等精彩场面背后的拍摄故事,每一段都配以文字和视频,细致入微地呈现摄影机没有正面记录的细节。


这些惊险刺激的大场面,在影院的荧幕上观看,给观众以极其逼真沉浸的体验,而通过导演的讲述,则是另一种感受:真实的繁琐,以及,一掷千金


比如“血战乱石滩”的戏份,为了呈现爆破的张力和冲击力,林超贤选择用一镜到底的手法进行拍摄,“这场戏我们从头到尾真的花了十个月,拍摄加特效拼接,要做出那种真实的感觉来。


”就这么一个长镜头,做了十个月,其中的物质投入和精力耗费难以想象,但林超贤觉得满意,“差不多做到八九月才完成这个镜头,效果也是我预期的。”



网友们热议的“民宅遭遇战”中,坦克碾压也是实拍制作,并非后期特效。为了这一段真实的呈现效果,坦克和房子都是真材实料,剧组不厌其烦、守了整整一个月的日落掐着夕阳落山、尚有余光的15分钟,硬是做出了逼真还原的场面。


林超贤对这些拍摄制作的细节如数家珍,光影的明灭,现场的调度把控,乃至实战逻辑,他都烂熟于心。


从动作至上到丰厚的内核,林超贤彰显自我精进的方式便是奉献作品。2008年的《证人》让他树立起新的信心:原来自己可以去尝试一部不是主打动作的电影。也是由此开始,林超贤电影中的闪光点,剥离掉动作和特效,那些落在精神和意志上的注目,变得尤为深刻。


在《长津湖》的拍摄中,动作设计与精神感召的融合致密而丰实,林超贤保存着青年时代收录信息的习惯,把团队找来的资料逐一研读、分析,抓取动作与文本对应的落点,“每想到一个点,都会有相对应的根源。”


如果说,动作片对更年轻的林超贤意味着刺激和热情,那么对此刻的林超贤而言,动作与其背后蕴藏的意志,以及对人性的刻画和精神的传承,才是更富有魅力的地方。





“打不死”的武行精神


林超贤最初在片场学习电影拍摄时,陈嘉上和他提过: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对爱的东西要有自己的态度,去坚持到底。当时的林超贤二十多岁,对动作电影很迷恋,喜欢军事和警匪题材。


为陈嘉上准备《飞虎雄心》的筹备工作时,他花了大量时间去收集飞虎队的各种资料,满满当当贴在公司墙面上。


那个年代也没有发达的互联网和通讯设备,资料都是靠纯手工收集、剪辑、整理成录,陈嘉上感动于林超贤这种对待工作的虔诚与勤恳,开始着力培养。


多年后,林超贤回忆起《飞虎雄心》的筹备,坦言最吸引自己极力往深处挖掘的,是这支部队独有的神秘感。飞虎队是一支不到百人的部队,公开的资料也不多,如何把萦绕在它周遭的神秘面纱揭开、真实且朴素地呈现军人本色,是尚自稚嫩的林超贤所向往的。


而他的师父陈嘉上,真正把他心目中的故事做了出来,“陈导把这些都处理得非常好。”



在陈嘉上的指导下,林超贤完成了自己在技术层面的提升。自此之后,他也开始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表达融入电影。


采访中他谈到,“我个人来说,拍摄电影的历程,其实就是自身成长的过程,心灵,技术,眼界,每一部电影都代表着我的一个成长阶段。”


拍摄《重装警察》时,林超贤有一种离开师父、独自闯荡江湖的感觉,“以前和师父团队一起工作,剧本他们都做得很好,我去现场处理,不是一个代表自己在创作的心态。”


独立执导之后,他认为自己有过很多失败,“刚出江湖,碰壁很多次,碰得头破血流。”这些情绪都被糅入电影的创作中,被一起表达和释放,“《证人》和《激战》,都是我的转折点,从这两部开始,我觉得人生有希望,并且想把这个希望传递给观众,是一种重见光明的感觉。”



香港作为林超贤成长和成材的故乡,给予他许多身心的哺养,“在香港拍电影,就像冲锋陷阵,非常刺激,尤其是我们拍动作片。”成名于动作片的林超贤,也在时间的磨砺中把精神和信念反哺给自己的作品,和这座养育自己的城市


“我们在香港拍动作片,会接触很多武行,他们是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去换取电影里那些可能也就一两秒的镜头。”林超贤记得,很多危险的戏份,哪怕火烧水淹,或者高空跳跃,也都是实打实地拍,“是真的放火去烧,像刘德华、周润发这些老一辈的,也是真的在烧着的房子里真的打。”


受教于香港电影和武行精神的林超贤,今年已经56岁,仍然认为对待真实对待电影,是应该保存、延续的一种能量,“这已经流在我的血液里,是打不死的信念。”


电影的意志和人生的信念,在岁月流逝中融合,真正化作林超贤的艺术养分。二十多岁的时候,他会在失意时听歌,看电视剧,默默鼓励自己继续往前走。


“以前有个电视剧很火,叫《奋斗》,周润发演的,还有张国荣的《默默向上游》,我都很喜欢,在我不如意的时候都会听。”林超贤从影视作品中得到的那部分能量,也被具象地传递给观众。


而在经历了《长津湖》的拍摄制作后,从他微博描写的“盛世所愿”,也可以看出,电影所带来的感染和传承,已被赋予更博大厚重的意义:“如今盛世,如你所愿,这个‘愿’得来不易,‘愿’我们都要珍惜!”


END

【推荐阅读】

场面震撼,细节真实——电影《长津湖》幕后制作揭秘

人物专访:动画电影《许愿神龙》导演及编剧克里斯·艾伯汉斯谈创作心得

人物专访|电影《长津湖》美术概念设计师孙立东,感受电影背后的力量

特约撰稿 |约 11 万帧!经典黑白电影《雷锋》AI上色实践

大量“特效加持”!《鸭先知》每一帧都是老上海风情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