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遍半边天的皮克斯新片也有硬伤?专业动画影评人这么说

影视制作 2023-08-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动画学术趴 Author 学术趴编辑部

转自 | 动画学术趴

作者|焚纸楼

编辑|彼方

订阅 | 010-86092062


由华裔女性导演石之予执导的皮克斯新片——《青春变形记》于3月11日上线流媒体平台Disney+。
本片讲述的,是加拿大华裔女孩李美玲的一段神奇经历。

“正值青春期的13岁华裔女孩小美,当她兴奋或压力过大时,就会变身成为一只巨型红色小熊猫。这一奇妙的超能力,将为成长中的她带来多少烦恼? 


——《青春变形记》剧情概述”

这是一部从很多角度上来说,都有着不同寻常意义的皮克斯作品:本片的主创大多为女性,其立项时期恰逢皮克斯的动荡时期;导演石之予深受日式动画影响,在本片中讲述了一个以亚裔移民家庭为视角的奇幻故事;此外,本片在剧作的设计与安排上,也与皮克斯以往的作品有着诸多的相通之处
在这篇影评中,就让我们以这些线索为起点,来进一步讨论、解读《青春变形记》的意涵、特征与问题。

*预警:本片包含大量剧透,请介意的读者谨慎阅读

01

以“女性力量崛起”为主题


比起亚裔女性等频繁出现在宣发场合的词汇,要对《青春变形记》进行考察和溯源,或许最先应该留意的,是这部作品敏感的企划立案时间——2018年。 关注皮克斯幕后的读者,想必已经意会到了什么——这一年,正是皮克斯的创始人约翰·拉塞特结束半年的雪藏、宣布为自己性骚扰女员工引咎辞职的年份。


2017年年末,拉塞特因行为失当和性骚性骚扰丑闻曝光,宣布离职并休假6个月


 几乎同一时刻,皮克斯启动了流媒体动画短片项目SparkShorts,而其打头阵的第一部短片,是《毛线球布尔》(Purl)。



该片剧情讲述了一颗粉色毛球入职一家创意公司,其中员工均为男性。她在片中被公司内部的男性员工排挤,要求她穿上西装,藏起自己“柔软到刺眼”的毛线身体,否则就不被认为是公司的一员。


身穿西装的毛球


 本片的制作时间与主旨、辅以其主打皮克斯女员工主导、主编、主制(这也与跟《青春变形记》相同)的情形,一定程度上明示了皮克斯彼时对于办公室性别政治的敏感态度,表达了其“自肃”的意愿。 


SparkShorts项目也是皮克斯转进流媒体的开端——《毛线球布尔》在2019年作为Distey+的首发阵容登陆,同年也有多部其他作品登陆。去年2021年,皮克斯还打破了自己电影电视壁垒分明的原则,在Disney+上线了《怪兽电力公司》的正统续集《怪兽上班》(Monsters at work)。



石之予《青春变形记》,就是在皮克斯如此动荡的时机点,被点名拉上了长片日程。 事实上早在《青春变形记》前,皮克斯就有过多部以“女性力量崛起”为主题的作品,包括刚刚提到的短片《毛线球布尔》,以及皮克斯二十五周年前夕的争议长片——《勇敢传说》



我非常不能理解,何以《青春变形记》这半年的宣传(迪士尼号称投入史无前例的两千万美金宣发费),乃至上映同天捆绑上映的幕后花絮片(长达五十分钟),都选择对《勇敢传说》只字不提。 


《勇敢传说》《青春变形记》的互文,实在是太多了:两部作品都是女性主角、都是民俗奇幻题材(大众俗称的“低魔世界观”)、都起于追求自我、都冲突于母女两代的观念纠葛、都是女性变形为异兽的隐喻、都是红色主题、甚至女角名字Merida跟Mei都能迭起来(呃,好吧,这有点勉强)......


《勇敢传说》中,女主角的母亲变成了一只黑熊 

《勇敢传说》的导演兼主创布伦达·查普曼第一位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女性动画人,也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先锋。从《小美人鱼》(1989)起步,她凭借《狮子王》(1995)跃升为迪士尼第一位女性故事板艺术家,直到此后她转入梦工厂和皮克斯。迪士尼在翻拍真人版《狮子王》(2019)时,也在Staff表保留了她的名字。


真人版《狮子王》片尾的感谢名单


而并未将《勇敢传说》《青春变形记》捆绑的唯一原因,估计还是因为约翰·拉塞特。 


拉塞特与布伦达·查普曼在当年制作《勇敢传说》曾有过大量的争执——从修改原片名《The Bear and the Bow》、挂名单导演变成双导演,最终终于闹到幕前,布兰达放弃完成电影直接离职、现有人物故事也全面大改,不欢而散,成了皮克斯那些年最大的舆论争议。 


对于如今全力抹除拉塞特身影的宣传方向(除了用《1/2魔法》抹他一笔动画史最赔钱制作人),皮克斯估计也不想让观众重新唤醒与之相关的记忆。 


所以遗憾地,《勇敢传说》《青春变形记》的联系,也只能存于影评了。


02

多种文化交融展现独特风格


联系欧美与中国,是《青春变形记》幕前幕后的主旨之一——本片主题与大量相关元素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但还有第三种文化元素,在片中有着不下前两者的影响,那就是日本文化——准确地说,是日式动画(Anime)。 


就这一点而言,单是石之予公开承认的元素,就已经不在少数:女孩变身型态是一只小熊猫的灵感,就直接来自《龙猫》;三姑六婆变身唱名的灵感,则来自《美少女战士》;其余还有《水果篮子》、《乱马1/2》、《犬夜叉》......等等


《龙猫》


女主与闺蜜在聊天上头会涌现出的仿二维“颜艺”的水汪汪大眼,也是对Anime符号的引用。而区别于日式动画这一常态叙事的演出,则有如女主角在笔记本上画下同人画时,那惊愕神态的传统美式动画表达等。



许多观众说,母亲怪兽化后袭击体育馆一幕,颇有哥斯拉和奥特曼这种日本特摄的感觉(我想到的则是《加美拉》)。



而巧的是,《美少女战士》正是漫画家武内直子化用了东映特摄超级战队而生的新型态少女漫画(动画甚至也由东映动画制作)。也因此,结尾一幕怪兽对变身英雄的桥段,真正让世界第一大动画厂皮克斯变相拍了的一部(分)Anime。



不过,这种日美中三种元素混搭的模式,也弹奏出了两处与众不同的“异音”。 


其一,是女主这场13岁变身风暴,无限接近日本“魔法少女”动画的叙事模式。 


超社会的超能力,隐喻着反社会的青春期以及需要隐藏的双重身份。学习使用超能力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成人的过程…… 


这种范式,我们在藤子·F·不二雄原著的改编动画《超能力魔美》中见过、在东映不思议系列见过、在《美少女战士》中见过、在动画《小魔女Doremi》也见过(以上作品也都是东映出品)……


《小魔女Doremi》 


笔者并没有在此对魔法少女类型进行评论的意思,《青春变形记》沿用范式也毫无文化挪用的嫌疑。 


但只有一点问题,那就是本片中的红色小熊猫。整部电影的前半段,都在女主不愿接受自己可能终生是头小熊猫的恐惧(以及羞耻)中开展,如何摆脱变身能力是冲突的主要内驱力。 


但显然,除了她本人,她身旁所有人都非常接受甚至喜欢小熊猫,女同学愿意掏钱买参观门票,男同学愿意邀请她去派对,戏外观众更是好评如潮。撰写此文时,我甚至看到有人说它长得像玲娜贝尔(呃.....)即便最后引发骚乱,也是在小熊猫发怒伤害到了派对的主人之后;但是,谁喜欢使用暴力的人呢?



这与红熊猫的外表毫无联系。 


被抓去解剖或囚禁为标本等科幻元素,更是在本片的世界观里被直接排除了——就像玩具总动员》里玩具可以开口说话这件事被人类发现会多严重,就被刻意忽视了整整四部,还一度成为外网的meme。 


小熊猫这可爱外型,必然有着戏外商业的考虑,但这就让故事的冲突,变得有些错位。在“变成怪物”这件事的严重性被隐去的情况下,“控制不住变身”才是本片的主要矛盾,但女主纠结的却一直是前者。这种剧作上的冲突问题,我们先搁置等下再说。


片中女主控制变身的测试


异音其二,是青少年元素与全年龄尺度之间的冲突与拉扯。 大陆官方取了一个神来之笔的译名《青春变形记》,戏谑女主某天起床忽然变成一头小熊猫,与卡夫卡小说《变形记》如出一是(我所在的台湾译为《青春养成记》)


不过原片名《Turning Red》,其实是个非常大胆的双关,它既是指女主变身后的熊猫是红色、也是她结局时染上红发对比先天黑发(家族)的后天改变、也是女性青春期的初潮经血。 


这也让《青春变形记》出现了皮克斯长片史上尺度最大的一幕:当她初次变身躲进厕所时,母亲惊恐追问她是否有下体出血。



对于完全采用全年龄规则,甚至在让《玩具总动员》中的蛋头先生在对蛋头太太说黄色笑话时,都要藏得深之又深的皮克斯而言,(尽管这让约翰·拉塞特的性骚扰案显得更讽刺),如此直白地点出只有青春期以上观众才能懂的生理问题,无疑是一次激进的表达



然而,这也让标题的红色意象,笼统、模糊了起来。 


与女主变身相伴的烦恼,一是变丑,二是有可能难以前往憧憬的偶像演唱会。这些内容,在表达变身是青春期的指代。


进一步说,变丑、追星以及女主最初对超市男店员的幻想,三者都直指女主对异性意识的萌芽,“身体变红”(变身/月经)则是生理性征的觉醒。 


追星扮演的,是对尚未出现的特定异性的憧憬;施法仪式与演唱会被强行设计在同一天晚上,代表了女主角得在家庭或离开家庭寻找自己归宿之中抉择;而她的犹豫,最终也带来了这两个问题的冲撞,由此也波及大量的路人。(不过我得说,这种完全取于巧合的时间危机是露骨到很不高明的剧本笔法......)


然而,到了结尾,当女主终于清楚了自己母亲与祖母当年的争执,决定要与自己的红色共处时,问题就来了:母亲当初为了爱情憧憬变身,与祖母冲突而封印,之后却又能与父亲结婚相恋。那她封印的红,又意旨什么?红色的意涵,忽然又变回了青春期本身,与爱(以及生理性征上的性)剥离了。



女主最终选择不去封印自己的小熊猫,表示要与自己的红色并存,且能保持两者的平衡。而母亲与祖母以往都选择了封印自己的小熊猫,她们又是否封印了自己的性征与异性观念?显然不是,否则女主最终也不可能出生。


但假若红色只是青春期的意涵,那开头的大尺度成人双关,以及以追星构成前段叙事主力的剧本,就忽然被限定在了“小女孩想脱离家庭束缚”的传统命题。


那观众就要问:青春期与异性憧憬,两者之间可以划等号吗?女主封印了自己的青春期,又与伤害自己的母亲有什么关联?为什么封印青春期后,祖母就忽然答应了与母亲原先冲突的配偶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刻意封锁了男性与红色意象的关联。全片宛如一场性别颠倒的贝克德尔测试*(Bechdel Test),仅有的三位男性主要角色(女主父亲、超市店员、派对主办者)彼此完全没与彼此认识,他们仅有的出场也只在女性在场之时,说着只与女性有关的话。


*贝克德尔测试:被部分评论家用于检测作品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的简短测试,最初源于美国漫画家艾莉森·贝克德尔的作品。其检测标准为:1.片中至少有两个女性角色。2.她们互相交谈过。3.谈话的内容与男性无关。



而既然红色是只属女性的性征,经期为成年的开端,性征成熟与成为母亲的资格,同样是相生相随。如果母亲封印了自己的红,一个被剥落了性征的女性,如何变成母亲?显然,用这种意涵去解构红,在叙事上是不可能的。


此外,小熊猫神力的起源是出于祖先自卫的需求,而到了现代,这一变身的能力却变成了问题。这样的处理方式,则把红色隐喻成了中国传统在二代移民处带来的许多困扰,例如电影开头的扫宗祠。



红色在能指上的混乱,都显示着:《青春变形记》演到最后,似乎自己也开始不知道,小熊猫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最后干脆成为了一个单纯的“与母亲对立事物”的镜像集合,单纯得如“与邪恶为敌的就是正义”一般二元。 


而这种混乱很大程度就源于“Turning Red”这个命题的尺度跨度太大,却又必须服于皮克斯全年龄表达的收节。而暧昧到最后,连剧组本身自己都被自己含糊了过去。 


这无疑是《青春变形记》的遗憾,因为能指的教科书级运用——《玩具总动员》把父母关系倒错进孩子与玩具、《虫虫危机》把虫族生态倒错进亚文化乃至酷儿、《汽车总动员》把赛车竞速与社会竞争相连——这种勾连,向来是皮克斯剧作傲视好莱坞的强项。


《汽车总动员》


03

永恒不变的“时间危机”


说到皮克斯剧作,就不得不提他们这几年愈发滥觞的毛病,那就是越来越仰仗的“时间危机”。 


这里说的不是最后一分钟营救(Griffith’s last minute rescure),而是字面意思,皮克斯这六年的新片剧本,几乎都以时间倒数开始—— 


《心灵奇旅》是歌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回到人间;《1/2的魔法》是兄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魔法石复活父亲;《玩具总动员4》是老友要在有限的时间逃出异地;《寻梦环游记》是男孩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回到人间。



光是要赶着复活的桥段,就重复用了两次,复活父亲算的话,就是三次。可能只有《夏日友晴天》不在此列。 


有人会反驳,这是皮克斯创长片以来的惯常传统,《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系列,每部不也是如此吗? 


确实。但之所以说皮克斯近年不是“用”,而是“滥用”,就在于皮克斯愈发企图,要让主角在一小段的倒数内,解决一个事关一辈子的命题。 这样的安排,让故事的所有要素都显得十分局促。 


《心灵奇旅》主角复活后,在一个下午之内,得同时与自己母亲、自己认识的理发店师傅、自己的音乐偶像与冥界的大多数人打交道,去领悟自己三十几年都没来的及领悟的事物。


促成这些事情同时发生的,一部分是心态,绝大部分是巧合,整部电影故事犹如跑火车,需要把所有东西都找到理由凑在一起。



这样的剧情安排,与公式化的开放世界游戏非常类似——玩家为了跑通主线,得赶着把清单上的主线支线任务全收集,全挤在一起打。而为了达成这种高强度,就得不断重复地接任务,接到最后,连接单本身都成了任务,任务内容还很牵强。 


《青春变形记》也难逃如此的情况。 


前面我便提过,把演唱会与变身仪式放在同一天晚上,这是露骨而拙劣的剧作笔法。在故事意涵上,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是必要的,因为这背后是女主价值观冲突的抉择;但在故事常识上,三十天内不远不近,就刚刚好是同一天,彷佛女主感冒拉肚子都没这么准时,完全只因随机带来的冲突,是很难让观众觉得这场冲突的必然抉择,反而更像是衰,巧而不合。



女主在她迎来一辈子从未有过之冲击的当下,造成她冒险的主要内驱力是闺蜜与追星,但这两者完全来于一场巧合,就是刚好演唱会是这个月。彷佛她对抗的不是对异性的憧憬,而是时间。 


其间她们为了赚演唱会门票而去派对秀舞,更如同在跑RPG游戏的支线一般,是为了达成目标而不断奔波。



如果促成女主最后价值观冲击的诘责,只要晚上一天,甚至闺蜜有一个人没有忘记时间或太早记起时间,就能迎刃而解,观众又如何能感觉到这是一场必要的抉择呢?尤其是当它解决的难题,还是母女祖三代代沟如此之大的问题。 


亲情本身就是与时间此消彼长的至复命题。石之予此前制作的短片《包宝宝》(2019),其时间跨度没有倒数,却更能展现亲情在时间流逝中,逐渐变形与谅解的可能。



她显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青春变形记》里,小美与母亲所化解的,其实是件小事——小美希望能在学业中有些许喘息的机会,去演唱会追星。


这也符合电影一开始女主自白(旁白)的基调,说自己家庭并没有压抑或虐待,许多同学(在地美裔)不愿做的清洁工作甚至是她的喜好。她是个快乐成长的小孩,对生活只有时间分配上的不满。 


这种把家庭冲突放到最低限度的基调(对比《超人总动员2》的家庭事业两难),决定了《青春变形记》的讨巧,可以不至于以俗滥的家庭大战无人获胜的结局终结。但这也无可避免地让故事的冲突变得无关紧要,最终只能引入同样俗滥的“时间危机”。 


而女主母亲与祖母在结局也却无声无息地和解了。按照她们的回忆,当年两人的冲突甚至还到了闹出实质伤害的程度,那可能还更符合传统好莱坞剧作的冲突。


不过我很庆幸,这条线并没有延伸的打算。讨巧与合理非要择一的话,显然还是有个性的答案要有趣一些。




04

结 语


这几年,我撰写了几乎每一部皮克斯电影的影评,为他们重复重复再重复的中年危机焦虑,不断地批判批判再批判,甚至感觉把上一部影评复制黏贴给下一部,好像都不会有人发觉。 


如今,带着明确要终结拉塞特时代意义的《青春变形记》,虽然它并没有往日皮克斯的绝对出色,但至少让我看见了一丝新的可能。这件事,可能远比亚裔崛起等公关用语,更加叫人欣慰得多。 


毕竟,在“好的亚裔动画”和“好的女性动画”这些命题以前,或许更重要的还是“好动画”啊。 


——对,骂的就是你,魔改大片《红鞋子和七个小矮人》(Red Shoes and the Seven Dwarfs,2019)!




推荐阅读

3期热点&导读|北京冬奥会转播技术创新揭秘、《人世间》剪辑干货分享
留声机定格永恒——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创意设计解析
口碑爆棚!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导演揭晓幕后创作故事
《精灵旅社4:变身大冒险》——传承老式动画风格的全新CG动画电影
“同心圆”最全解读!北京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视效设计大公开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