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渠:在毁灭中重构“复活”
展讯
徐渠:复活
展期
2021.3.13 - 4.30
展览地址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第二空间
2021年1月,徐渠曾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空间举办过一次名为“直线”的个展,这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于2016年至2020年间创作的“货币战争”和“迷宫”系列作品,大尺幅的架上绘画、以抽象线条为主导的视觉语言等,成为这次展览的主要特征之一。
徐渠《人民币第三套1分 旧》布面丙烯和喷漆 158 x 150cm 2016
在“货币战争”系列作品里,徐渠将世界各国货币图案上的某处细节,放大数十倍成为抽象绘画,并借助由线条和色彩所构成的、具有“欺骗性”的形式美感,消弭了货币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
徐渠 《迷宫粉蓝》布面丙烯 250 x 372 cm 2016
在“迷宫”系列中,同样是由抽象线条和色彩所构成的视觉语言,却完全失去了具体在场的特征与现实指向。从“人类是如何着迷于绘画与图像的意义讨论”的源点出发,徐渠绘制出一座座由不同趋向的路径所组成的复杂迷宫。他邀请观众们参与到自己的“视觉游戏”之中,并在这些类似“魔比斯环”的无限循环系统里,寻找属于自己路径和出口。
时隔两个月之后,2021年3月12日,名为“复活”的徐渠个又在唐人北京第二空间开幕。但不论从主题概念,还是作品形式上看,这次展览都与“直线”有着显著的不同。
展览现场
首先,本次展览的主题概念——“复活”,并非取自为公众所熟知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而是源于徐渠的一组名为“复活”的装置作品。
徐渠《复活》,各色车壳和铁、树脂漆,2020 - 2021
在这组作品中,徐渠用废旧的汽车外壳,压制出五个柱状的不规则形体,这些形象的母体,来自于复活节岛上的巨型人像图腾群雕“Moai”(摩艾)。
复活节岛上的巨型人像图腾群“Moai”
但徐渠对于“Moai”的引用,却并非来自原发地的“一手经验”,正如策展人孙冬冬所说:“徐渠是在一种旅游情境中‘发现’了‘复活节岛’,在北京世界公园的缩微世界景观中,徐渠选择了‘Moai’的形象,并在遥远的地理尺度与咫尺的流通领域的辩证关系中,发现了形象复活的可能性。”
而在展厅中,与“复活”相对而立的另一组大型装置作品名为“水滴”。这组作品的部分形象灵感,来自于近年来热门的科幻小说《三体》,其中由“三体文明”使用强互作用力(SIM)材料所制成的宇宙探测器的外形。
《水滴》,各色车壳和铁、树脂漆,尺寸可变,2020-2021
《水滴》局部,各色车壳和铁、树脂漆,尺寸可变,2020-2021
《三体》中描写的水滴形象
这种水滴形探测器的外壳强度,可高达太阳系中最坚硬材料的百倍以上;它在飞行中甚至可以毫不减速地做出违反动量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的锐角转向动作。在小说中所描绘的末日之战场景中,仅一个水滴就摧毁了人类大部分的太空武装力量(共计2015艘恒星际战舰)。
这两组由相同材料塑造出的、形态迥异的装置作品,其意义指向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复活”中,艺术家假借残骸破旧的质感,重塑了那些为信仰所树立的、巨大塑像的今日摹本,它们或许是一次对传统精神的召魂——用“复活”信仰的隐喻对“我们这个混乱时代所有的不安、焦虑、愤怒与动荡”做出严肃地回应。
《复活》,各色车壳和铁、树脂漆,2020 - 2021
在“水滴”中,当那些等待回炉的报废汽车体块,被填充进流畅且圆润的线条中时,因强大外力挤压而形成的断续褶皱,似乎变成了一种对于文明毁灭的深重哀叹——在工业化符号的沉默表征之下,建立起一座禁锢生命世界的废墟或遗迹。
《水滴》,各色车壳和铁、树脂漆,尺寸可变,2020-2021
正如尼采所言:“要立起一座圣殿,就得毁掉一座圣殿:这就是法则……”,在“生存”与“毁灭”并置的矛盾与融合中,徐渠用自己的方式为被遗弃的材料找到了属于自身的尊严和位置。在谈到为什么会选择废旧汽车的外壳材料来制作装置作品时,徐渠说:“这种材料是工业文明所遗留下的剩余之物,它们曾帮助人们有效地缩短了物理距离。而我一直对工业产物和遗弃物感兴趣,想通过作品挖掘出它们内部的力量。”
《仪式》,车壳,铁,树脂漆,110 × 110 × 280cm,2020-2021
在“复活”和“水滴”之间,是一件同为废弃材料制作的、名为“仪式”的装置作品,徐渠说:“这是一个可以触摸和推动的装置,和‘尘埃’作品呼应,有点像太空的陨石,它的结构也有点像地球仪,只是他是由艺术家设计出来的。”
展览现场
除了装置之外,绘画作品也是本次展览重要的组成部分。
进入唐人第二空间的展厅,首先映入观众视野的是一大一小的两幅绘画,它们是徐渠在画布上对罗丹著名的雕塑——“思想者”——进行了平面的转换。
《思考者 II 》,布面丙烯和腐蚀,80 × 80 cm,2020-2021
在画面上,观众已看不到 “思想者”原初的形象,而只保留了人物的骷髅骨架来印证着雕塑的基本动态。
徐渠希望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来给观众提供一个可供思考的视觉空间,即“剥离了覆盖事物的不同表象之后,所能遗存下来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三美神》和“哲学家”系列.
展览中的另外两组绘画作品——“三美神”和“哲学家系列”——也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其中“哲学家系列”的最初灵感,源于徐渠在国外学习和生活期间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英雄雕塑,那些看似敦实的铜制雕塑其实是空心的。
徐渠说:“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雕塑的内核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之后,他也用自己独特的东方视角,在画布上创造出这一批外形隐约可见、但已脱离实际肉身的骷髅形象。
《狄德罗》(局部)
而关于绘画本身所呈现出的斑驳效果,徐渠说:“我首先是在一种非常厚实的黑色棉布上,用泼洒的方式腐蚀出雕塑人物的形象,然后再在上边画出他们的骨骼,很多偶然性的痕迹都会被保留下来。所以呈现在画面上的最终效果,会有一种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感觉。”
《尘埃》,布面丙烯和腐蚀,250 × 600 cm (三联),2019
作为平衡和衔接不同媒介间概念转换的重要作品——“尘埃”——也是本次展览中尺幅最大的一幅绘画。在尺寸为250x600cm的三联画布上,徐渠从深邃且虚空的太空视角,描绘出一段俯瞰地球的宏观场景。
《尘埃》(局部)
在画面中描绘有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用徐渠自己的话说:“它们是类似矿物质的不同图案,来自于地球或者是外太空。”
这些零散悬浮于黢黑底色上的不规则形体们,是不同生命个体——包括人类和可能存在的外太空生物等等——在无限时间背景上的有限象征,也是对于人类曾经面临或者正在面临的很多难解问题的抽象隐喻。
《遗迹-诸神》,布面丙烯,210 × 460 cm,2019
与“尘埃”相对而立的另一件大型绘画作品,“遗迹-诸神”是徐渠对曾经的绘画“瞬间”的延伸,都是以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形象作为母本的。但与在“瞬间”中使用的、理性且极具精密感的渐变色呈现方式不同,“遗迹-诸神”表现出更强的绘画性,涂抹、喷绘和刮擦等等手工性痕迹,都被完整地保留在了红、蓝、白、金等不同色彩碰撞之间。
最后,在谈到为何会使用完全不同的媒介表现方式来创作作品时,徐渠说:“任何媒介都是表达艺术家思想的手段,我会根据不同的主题,来选择最能体现其核心价值的媒介。”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艺术家简介
徐渠
1978年生于江苏
在布伦瑞克艺术大学攻读艺术与电影专业
2008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现在中国北京生活工作。
从泰康空间的《51m2 11#》到《西沙-海牧场 1#》项目再到《逆水行舟》,在徐渠的艺术实践中,总是借助直接的运动来讨论社会关系背后的美学考量。不过后期,尽管他沿袭了前期的直接运动,却尝试着摆脱偏离主题的的非必要元素,以极简理念对画面加以简化处理。艺术家将检视人类美学的终极目标,探讨不同美学体验融合冲撞过冲中浮现的价值观及思考,追踪我们前进的不同方向,视为自身创作的终极目标。
徐渠近年期举办的部分个展包括:“直线”(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21);“旷野”(亚纪画廊,台北,2020);“混沌”(MDC画廊,米兰,2019);“疼痛”(天线空间,上海,2018);“教义”(天线空间,上海,2016);“货币战争”(Almine Rech 画廊,布鲁塞尔,2015);“友谊万岁万万岁”(天线空间,上海,2015),“瞬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2014),“网球场”(泰康空间,北京,2014);“可变的形式和不可变的意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2013)等。
他的作品也先后展出于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上海OCAT上海馆,上海 chi K11 美术馆, 北京金杜艺术中心,深圳OCAT,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武汉剩余空间,台北亚洲艺术中心,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等诸多项目及群展中。
策展人简介
孙冬冬
策展人与艺术评论人。
生于江苏南京,硕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系。
曾担任《艺术界|LEAP》杂志资深编辑,负责学术专题策划与展览评论,并为UCCA、广东时代美术馆、成都A4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策划主题展览。现工作与居住在北京。
End
购藏咨询/商务合作
99yangkai@163.com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