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运生:40年后,“魂兮归来”
编者按:
展览对袁运生自二十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梳理和呈现。
多样性的绘画语言之下,是袁运生作为一位深刻的思考者对绘画“民族化”所做的几十年的践行。
“魂兮归来——袁运生个展”,是一种对历史的反观,也是对当代的回应。
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6月6日。
“魂兮归来——袁运生个展”现场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魂兮归来——袁运生个展”现场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魂兮归来——袁运生个展”现场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1 两个40年
2019年,站台中国为袁运生举办了个展《生命的赞歌》,那是距离1979年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完成的40周年之际;
2021年,站台中国为袁运生举办了第二个大型个展《魂兮归来》,这是距离袁运生1982年从西北考察、写生回来后,义愤填膺地撰写《魂兮归来——西北之行感怀》即将到来的又一个40周年之际。
“魂兮归来——袁运生个展”现场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40年前,袁运生通过对北魏雕塑的研究与感悟,提出“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下,我们应以民族艺术精神建立自信,找回失去的传统。”
40年后,以“魂兮归来”为题,再度回顾了袁运生几十年来的在艺术上的追求与实践;也借以让大家在新时期的语境下,思考何为传统、何为现代。
以袁运生的作品名《生命的赞歌》和文章名《魂兮归来》,不加改动地作为展览的名字似乎已经成为了站台中国策划袁运生作品展的一种模式。
站台中国的负责人陈海涛表示,这样做可以说是一种对历史进行反观,同时对当下进行回应的方式。
“魂兮归来——袁运生个展”现场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陈海涛说:
在2019年袁运生《生命的赞歌》展览中,一进展厅的第一件作品是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草图。
“魂兮归来——袁运生个展”现场
在此次《魂兮归来》展览中,主展厅中展示的是袁运生西北考察阶段所画的石兽和佛造像。
以这种对应的方式为观者呈现展览,既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和回顾,又是在当下语境中对一段历史的展开。
袁运生
牛
纸本水彩、钢笔,19.5x27cm 1980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2 “路总是人走出来的”
“现在的年轻人,知道袁运生的已经很少了,顶多就知道他在首都机场画的那幅壁画。但是袁运生真的是一位非常有才华、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家。”在整个访谈中,陈海涛不止一次说到了这句话。
“魂兮归来——袁运生个展”现场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正像鲁明军在《魂兮归来》的展序里所写到的:
“事件固然缔造了历史,也缔造了袁运生。但袁运生无意制造事件,他的目的是想通往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并借以缔造一种新的历史观。因此,对于《泼水节》赋予他的永恒光环,他从来都是不屑一顾,更不希望自己被粗暴地标签化。”
“魂兮归来——袁运生个展”现场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纵观袁运生的艺术生涯,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在美院学习的时候,他极富才华,出类拔萃,是董希文最欣赏的学生。后来下放东北18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怀着对艺术和生活最热烈的情感坚持创作。
1978年,他去了云南半年。在这段时间里,傣族人民和这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深深地触动了他,他画了很多白描人物,还画了不少油画人物写生和风景。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为他回到北京创作机场壁画《生命的赞歌》提供了灵感和方法。
1981年,他与孙景波去西北敦煌考察和写生。在这之后他写了《魂兮归来》这篇文章。敦煌之行对袁运生的绘画生涯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和意义。也正是这段经历,奠定了他的艺术观。
“魂兮归来——袁运生个展”现场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民族化”在当时其实是大背景驱动下潮流。当大家都在谈论“民族化”的问题的时候,袁运生其实是有点反民族化的。他的“反”体现在他认为“民族化”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简单地在画面形式上的“拿来”。袁运生认为真正继承传统的实质,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即对古人的那种气度、魄力、勇气、自信精神的追求和探索。而这些是以对古代艺术的充分研究和对现代艺术本质的充分认识为基础的。
“魂兮归来——袁运生个展”现场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1982年袁运生来到的美国,那时美国的艺术运动和流派很多,变化速度很快,热闹非凡。袁运生并没有进入任何一个圈子,依然特立独行地走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在这个阶段中,袁运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根植传统,并在传统中生成现代性的观念。
“魂兮归来——袁运生个展”现场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陈海涛表示:
无论是学生阶段,机场壁画阶段,还是西北考察阶段,抑或是在美国创作的阶段,袁运生始终都站在风口浪尖上,他是一个清醒的思考者,也是一个引领者。
“魂兮归来——袁运生个展”现场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这正像袁运生自己所说:
“作为艺术家,如果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便可以产生巨大的自觉,甚至再度燃起文化复兴理想之光。此时正是清醒自己,作出决策的好时机,尤其是在绘画方面,只要决意不再跟风,便有希望,路总是人走出来的。”
#3 “一笔负千年重任”
袁运生在他的一本素描集的自序中提到,董希文先生有句话让他每每想起来便会充满敬畏之感,这句话就是“一笔负千年重任”。
一切绘画都是从一笔做起,并结于一笔。
《石涛画语录》中的一画论对袁运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以“道”为根基,用精神去描绘所画对象之神的方法,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袁运生认为“一画论”的精髓在于他探讨了作画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的问题。作画之时,艺术家当下的情思、感受都会通过每一个笔触而实现。同时,艺术家也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使自己进入到一个虚静的境界,才能够将对精神的表达通过笔墨所呈现出来。
袁运生
麦积山双佛像白描
138.5x69.5cm,宣纸水墨,1981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可以说,袁运生将他生活、艺术的每一个“瞬间”都体现在了他的画作中。
所以,无论是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创作的作品,画面所呈现的生命力、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都是无比强烈和感人的。
在此次展览中,无论是“牛”系列作品、石兽、佛像,抑或是那些充满超现实意味的素描,每一根线条从它的起点到终点,都体现了袁运生对于何为传统、何为现代的理解。
对此,陈海涛指出:
“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地从文化背景的角度中跳出来,去认真欣赏和体会袁运生先生画作中的每一笔线条。从文化角度去解读他的作品其实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去理解他的绘画语言本身。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的线条带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造型艺术的理解。”
这种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精神的继承,才是“魂兮归来”的真正内涵。
袁运生
北魏菩萨像-敦煌莫高窟塑像中之精品
68.6x137.5cm,宣纸水墨 1981
图片由站台中国提供
此次《魂兮归来》极简的布展风格,也让观者能够更加安静且不受干扰地走进袁运生的作品,去感受和体会他的每一个笔触、每一个“瞬间”。
End
购藏咨询/商务合作
99yangkai@163.com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