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后艺术家发声,“断裂的一代”能否代表新的价值转向?

NICO 99艺术网 2023-06-22



2022年8月22日,《断裂的一代: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在松美术馆开幕。策展人崔灿灿指出:“‘90后’特指出生于1990年后的年轻艺术家,也包括出生在80年代末的艺术家,以及00后。‘断裂的一代’是对这一代人的梳理,首次以群展、采访和出版的方式,尝试全面地审视发生在中国的一场不可逆的文化转向。展览尝试以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中的85新潮、玩世和政治波普、新生代、⻘春残酷、卡通一代等为参考,比较受全球化影响的‘断裂的一代’,和中国过往流派的不同。” 



断裂的一代:

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

松美术馆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包括:费亦宁、郭宇恒、侯子超、刘昕、马海伦、蒲英玮、史莱姆引擎、孙一钿、王梓全、袁可如、张季、张移北、张月薇、张子飘。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以“个展”的形式分布在松美术馆的展厅空间中,穿梭其中,感受到的,既是每个艺术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创作角度;同时也是在信息大爆炸和科技冲击日常生活的时代洪流下,所具有的某种审美共性。采用这种布展方式,也许正是对处在“断裂的一代”中的艺术家特点的可视化呈现:不断加速细化的“小圈子”和“自我”,让同代人之间也有着鲜明而又本质的区别。



断裂的一代:

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

松美术馆展览现场



对于此次展览和90后这一代艺术家,崔灿灿用2万字的长文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90后或者说是以95后为代表的Z世代,在近几年的艺术市场上迅速涌现,他们的创作方法和审美角度也成为了当下无法忽略的“文化现象”。崔灿灿说:“在思考展览的副标题时,我从14位参展者和众多90后艺术家的访谈和资料中,罗列出100多个这代人的关健词,最终选出‘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它们同样涉及现象外的思考:这个时代的本质和表象的关系,科技进步的乐观和技术、资本的滥用,身体的异化,自然人和技术对人的再定义,加速度和人的解放,时代塑造和反塑造,差异性替代了批评性,社会带来的意识、心理、情绪、分泌的变更,全球化和身份焦虑,政治冷感和现实张力等,成为这一代人最显著的内在特征。他们决然而又直观地利用了植根在这些关键词中的文化含义,并示范了如何使用这个时代最断裂、最大众化的方式,凝聚成一种力量,成为一代人的统称。" 随着越来越多的个性凝结而成共性,“现象”似乎不再是一种被总结、被归类的被动描述,而成为了某种主动的“宣言”。



断裂的一代:

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

松美术馆展览现场



虽然“断裂的一代”是否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次重大转折,他们的艺术究竟能否代表新的价值框架,还需要进一步的梳理与观察,但毋庸置疑的是,这股新生力量对艺术的看法和创作的方法,在与他们的前辈艺术家拉开了距离的同时,也提了很多新的研究课题。


无论如何定义,我们对于这一代艺术家的观察还是要回到艺术创作本身,基于此,我们采访了本次展览中的几位艺术家,听他们聊聊自己的创作,以及对艺术的看法。





费亦宁



99 请简要谈谈您此次参展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理念。


费:这次参展的影像和雕塑都围绕着一个故事展开,而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共生与爱。影像《歧路故事I:外祖母》所讲述的片段,可以概括说是一个走向终结的仿生人,试图走进林木深处与菌根网络相连。而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作为身体象征的、小小“幽灵植物”,学名单花锡杖花(monotropa uniflora),这是一种在进化过程中放弃了叶绿素与光合作用的能力的植物,它完全依靠着通过菌根网络与其他草木相连而获得生命必须的能量。


这被称为树联网(wood wide web)骇客的锡杖花,以人类的角度来看,似乎没有回报给菌根菌任何东西,但却被影像中的主体视作要仿拟的对象:我们会那样信任身处的社群网络吗?或者说可以吗?我们也能联结到一个类似地下的菌根网络那样没有日与夜般的二元对立、没有人类命名与定义的区隔与生产价值却无限广袤的处所吗?在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植物哲学之中,锡杖花回报给树联网的会是什么呢?在这个推想故事的碎片里,她回报给菌根网络的是信息与故事。人类本应不是孤独的生物,甚至如生物学家Lynn Margulis所用的词汇,我们本就是共生体(holobionts),我想可能在展出的这组作品中,雕塑与影像的关系也可以此作比:它们在共同讲述这个推想的时空分支,或是一同组成了,这一次的占卜答案。



费亦宁,爱与干扰 I

聚氨酯,纸浆,石膏,丙烯,2022

93x50x144cm

鸣谢: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99什么样的题材、形象和故事结构,是您想要去表现和传递的?


费:总觉得艺术家还是很像巫,像灵媒,又或者是一种胶质滤网做成的管道、或是石头晶体,于是让当代生活像水流过自己、像超强的光透过自己照过去,我不会也无法严格地限定每次自己折射出去的光斑会形成什么,虽然过去的一些作品可以概括为比如对神话和寓言的改写或是对生态女性主义的指涉。但事实上,我只希望它们是可以自救的故事,联结的故事——与他人或是其他生命(比如新作就与一只海牛有关)。



费亦宁,未曾见过她

复合材料,喷漆,金属,2022

98x72x6.2cm

鸣谢: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99对于一件影像作品,从构思到作品完成,您的工作方法和过程是怎样的?您平时有写作和阅读的习惯吗?它们跟您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关联?


费:脑海中有时候会先出现一个动作,有时候是一些句子,接着会像超链接一样松散的做研究,反复翻阅平时记录的东西,有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小小的情节在等待后会自动浮现,再把它们像星座一样点起来。书写和阅读非常重要,因为做动画的过程很像在和一个虚拟世界的规则磨合,其过程在大部分时间里是理性与强逻辑的,想随时进入一种有灵的状态并不容易,还好有书写可以像灯塔信号一样,在雾里闪闪作为指引。伴随着作品的书写虽然是虚构的,但却是最真诚地向自己问话的时刻。



费亦宁,歧路故事 I : 外祖母

4K 影像,彩色,声音,2021

10'50"

鸣谢: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99相对于绘画、雕塑等形式,影像需要更多的团队工作,疫情对您的创作和思考有什么样的影响?有没有促使您思考新的问题和创作方向?


费:我的影像主要是自己用动画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只有我一个人面对着电脑,虽然不是团队工作,但其实比如在封控中,还能继续维持高强度创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疫情中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被改变了,难以循例,许多可以依赖的事物与联系也已然消失,我真的无法迅速对这一切做出准确反应,或者可能要在许久以后的回望里,才能对此进行自我剖析。



费亦宁展厅现场




刘昕



99请简要谈谈您此次参展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理念。


刘:作品“白石”围绕火箭碎片遗弃和回收,将目光从天空转移回地面,回望技术物件的生命历程:一个地外物体的地面死亡。从发射升空的基地到偏远的遗弃场,火箭的物理材料,社会经济,私人公用等诸多属性在最后落地冲击的一刻转变;倡导更深入地了解此类碎片的影响,并作为未来研究国有和私人航天器的物质、政治经济和社会动态的起点。



刘昕,白石

数字视频,5.1 audio,2021

21’55’’

鸣谢:Make Room Los Angeles创造社



99您对天体物理的兴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一兴趣的产生是受到了什么影响?


刘:我觉得我对这种非有机物的物质性是有偏好的。这种有机的状态是一种非常自然和人类中心视角的,也是地球非常美丽,又很脆弱的地方,但一旦我们面对宇宙的残酷现实时,这个世界还是有更基本的元素,看似坚硬的底层样貌,对我来说那样的物质状态更吸引我。因为我是新疆长大的,从小我对自然的感受更多是戈壁滩,更多是沙漠甚至是石油。


我的作品围绕着太空为主题,但创作内核并不是往外看,进入星辰大海,离开银河系。我对这样一种纯粹探索式的向外扩张的发展状况首先还是抱有一些怀疑。我更感兴趣的是当我们离开地球时,回望我们如何再重新认识这一星球的生物,我们和星球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当我们人类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那张蓝色星球的图片时,人类才真正的开始。我们能够理解这样一种新的地球纪元时代的开端,其实是要我们离开的那一刻,回望的那一刻才正式启动。对我来说创作拥有这样的关系。



刘昕,骸 II

火箭残骸钢体,2021

97x51x51cm

鸣谢:Make Room Los Angeles创造社



99从清华大学的机械专业到罗德岛设计学院进修艺术硕士,再到成立宇宙探索计划、创作作品,您觉得您的身份和思维方式更像艺术家还是科学家?为什么?


刘:在我的创作里,科学是一种语言,有其自身的逻辑和隐喻,韵律和弹性:百页书,切割、打磨地形图……我希望运用这种艺术语言可以引导社会思考和前进的方向。



刘昕展厅现场



99在您看来,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的边界在哪里?艺术能为你的科研带来什么?同样的,科学研究能为你的艺术创作带来什么?


刘:我认为科学技术它不是以工具的方式而存在,是以一种思维方式或者一种更底层的价值体系甚至是知识体系的方式来作为语言性的叙述。因为当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比如我们看到花卉、河流,所体验到关于自然的感受,是来源于长期的审美训练。我们看到技术相关的作品时,其实也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一些认知,在这之上创造了故事性的或者美学的感受。



99您的创作方向和要表达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刘:我近期的研究集中在:垂直空间,地外探索和宇宙代谢。希望在后形而上的世界里,测量个体,社会和技术之间的距离和张力。



刘昕展厅现场





史莱姆引擎



99什么契机和构想,促使你们成立“史莱姆引擎”?在成立之初就是你们4位吗?“史莱姆引擎”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你们几位在一件作品的创作中是如何分工的?


史莱姆引擎史莱姆引擎起初是由团队的李汉威、刘树臻和方阳发起的。当时感觉艺术展览大都比较无聊,可能全球化下的流行文化和互联网对我们影响比较深,当时察觉到几乎没有什么更年轻有趣的线上展览平台,于是创立了史莱姆引擎,不断地推出多元的线上展览与虚拟项目。两年后,因为项目增加了不少,同时也需要能拓展我们的能力图谱,于是邀请了善良成为史莱姆引擎的一员。


四个人的工作量其实是平等的,方案阶段会一起构思,实际制作时也有比较多的交叉。但还是会按照每个人自己的优势去发展,比如李汉威主要以方案推进与艺术家对接为主;刘树臻负责设计展览交互与技术实现;方阳则更偏向于平面视觉的方向与展览落地实施;善良更多是在视觉工作、Slimi项目、以及史莱姆引擎日常的运营工作。



史莱姆引擎,OVO Mixing

空间装置 Edition of 5+2AP,2021

250x400x350cm

鸣谢:没顶画廊



99史莱姆引擎的创作方向和要表达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史莱姆引擎:史莱姆引擎是一个线上平台性为主的艺术团体,希望将艺术集合,并穿插、安置于日常经验之中。通过对既有现实的戏仿与重构,以一种整合式的拼贴美学缔造出新的现实,对当下所处世界中的结构与秩序作出批判性反馈。


无论是百位艺术家参与的《海洋1》和《海洋2》,还是《极限直播》,再到最新呈现的这两件作品,我们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基于一个有着充足包容性的载体,是在承载各种艺术家们多元的作品形式和理念下共同完成的。它能够承载多元的作品形式和理念,甚至是潮流,是大跨界。



史莱姆引擎,艺术就是合作

CG视频 4K

由Rising – Melbourne 委约创作,1/6

6’14”,2022

鸣谢:没顶画廊



99请简要谈谈您此次参展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理念。


史莱姆引擎:《OVO MIXING》这件是将航空厨房与工作台进行融合,把线上展览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重组,形成虚拟作品与展览的传输网络, 整合成全球首个虚拟展览信息处理集散中心。“OVO MIXING”同时也是一个征集线上展览的项目,我们欢迎虚拟项目与展览的投稿。


在另一件影像作品《艺术就是合作》中,口号“Art is cooperation”贯穿着每一个不同主题的短片,我们通过模仿各式网络视频、页面广告的架构,集合成一个有着综合观感的大广告,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呈现着各种合作的可能性,从中又可以看到艺术产生的合作、合作产生的艺术,这些都是不断地对史莱姆引擎自身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强调和宣示。 



史莱姆引擎展厅现场



99 “OVO Mixing”和“艺术就是合作”这两件作品,都对“合作”进行了强调,在前几代艺术家中,艺术创作通常是比较个人化的实践,在你们看来,“合作”在这两件作品中,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合作性”?


史莱姆引擎:我们以平台的方式创作作品,就像一滩史莱姆泥,不断地加入各种材料与媒介并混合,形成崭新的形态。“合作”不仅是我们最直接的工作状态,也是在与艺术家、音乐人、设计师、品牌等共创展览的模式。



99你们的作品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还是有些不太一样,你们认为在当下这个时代,什么是艺术作品?它的边界在哪里?


史莱姆引擎:艺术作品的定义本身就在时刻变化,而边界在想象力和技术的尽头。



史莱姆引擎展厅现场




袁可如



99请简要谈谈您此次参展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理念。


袁:整体的空间概念是一个复古科幻影院,包含了两个影像空间,分别展出两组多频影像作品。《月亮便士》的灵感来源于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将一座真实的建筑做成了数字飞行器,其中的居民(舞者)既是创世者也是末世者,在不同层次中用身体和舞蹈进行探索和表达,作品试图寻找身体和建筑之间关系张力,以及有关生态、进化与消费的视觉思考;另一件作品《旦夕异客》由四个平行并进、不同时空的影像组成,由四个相连呈半包围状的屏幕一同呈现。影像中的角色和故事来源于我平时写的科幻短篇小说,用叙事性的独白和对话、以及影像在空间里的复调与流变,来呈现一种复古视觉和科幻哲思。这件作品中虚构了几种不同系统之下的人的困境,是我对高度发展剥削的城市、终日焦虑恐惧的生活状态以及命运沉浮的自我投射。



袁可如,旦夕异客

单频4K影像、彩色、立体声,2017

27'17''

鸣谢:SPURS画廊



99《月亮便士》和《旦夕异客》具有一种科幻的意象,跟您之前的作品,比如《会饮俱乐部》、《云龙绮梦》等还是有些不同。科幻题材是您一直都比较感兴趣的,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


袁:其实我从小就喜欢看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但真正对科幻母题的研究是从14年以后才开始的。把科幻史作为一个深入的课题,会看到除了视觉与美学之外,更多的是其与真实的历史、技术讨论以及哲学之间的关联,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很有意义,也深刻影响了我的创作。



99您的作品通常都很具有文学性,您平时也有相关题材的写作和阅读习惯吗?


袁:我平时会有写作和阅读的习惯,我的写作通常是碎片和散文式的,但阅读的时候,会比较喜欢把一个写作者或某一个具体主题的内容都找出来看完,有点强迫症;我也会特别关注那些有作家与导演双重身份的作者,文学和影像的相互作用是我一直在探索实践的方向。



袁可如,月亮便士

三频4K影像、彩色、有声,2021

15'51''

鸣谢:SPURS画廊



99什么样的题材、形象,您觉得是可以进入到您的影像作品中的?


袁:其实和切身经验相关的题材都是可以表达的内容,我一般会用一些转换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表述,比如用虚构的设定来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和观念,用比较复杂的文本和超现实的视觉去编织一种可能的历史;对于形象,我也还是关注真实的人的面貌,无论是用真实的素人还是专业的舞者和演员,他们的身份和身体本身就具有可阅读的信息,这种角色塑造感和建立数字形象不同,更具有肉身感受,也更具有不可控的挑战。



袁可如展厅现场



99相对于绘画、雕塑等形式,影像需要更多的团队工作,疫情对您的创作和思考有什么样的影响?有没有促使您思考新的问题和创作方向?


袁:疫情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我觉得需要开始直面现实,体会到个体是无法和外界保持距离的,尤其是疫情发生以后,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在短时间里脱离了以往的秩序和轨道,对当代艺术在疫情时代的作用和意义也在提出新的疑问。我在这两年里创作了《雾中来的人2037》和《永恒与片刻》两组影像作品,创作过程也是被迫带着拍摄团队和疫情躲猫猫,还好都顺利完成了,它们相辅相成、相对完整地呈现了疫情之后我对于疾病的思考以及在影像上的探索。



袁可如展厅现场




郭宇恒



郭宇恒在展厅中建造了一个充满梦幻、怪诞元素的超现实世界。“SKIRUA”是郭宇恒想象中自己的名字,她穿越时间线成为不同社会现象的拟态、成为不同身份的动漫角色,最后迷失于自身之中。郭宇恒一直以来都向往着成为虛构的人物,和虛拟动漫角色恋爱,和他化身的人偶结婚,最后把自己的情绪、喜好、和灵魂分成了无数个人偶。每个人偶都是自己的”分身”,把自己变成人偶在幻想世界中游荡与玩耍。



郭宇恒,自厌游戏

布面丙烯、数码制作,2022

420x200cm(140x200cmx3)

鸣谢: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郭宇恒 "丛林乐园"空间装置 松美术馆展览现场




侯子超



通过绘画和装置在内的多种媒介,侯子超关注当今文化语境中人与自然的冲突和由此引发的现实问题。他的画面具有一种数码艺术的失真感,超扁平的风格,去除了周围环境对主体物的影响。比起真实的风景,侯子超似乎对数码风景更感兴趣。借助数码产品和技术手段将真实的画面拆分为图层,并将边缘锋利的矢量图案和电子笔触通过传统的绘画材料“复刻”到画布之上。侯子超在解构和重建图像的同时,也在科技电子时代为我们观看周遭世界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



侯子超,危能⼜饱怒必须游

布面丙烯,2022

200x220cm

鸣谢:SPURS画廊



 

侯子超展厅现场




马海伦



从2018年开始,马海伦陆续拍摄了“故乡”“新疆00后”“新疆时尚指南”“乌鲁克林”等以新疆为主题的作品。马海伦的创作很多都是围绕新疆展开,她用她的镜头重新定义了我们刻板印象之外的另一种“新疆美学”。



马海伦,新疆时尚指南

布面艺术微喷,3+3+2AP

80x120cm,2020

鸣谢:高台当代艺术中心



马海伦展厅现场




蒲英玮

©superelle 摄影:Lusha Alic



作为新一代政治性观念艺术的积极参与者,蒲英玮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美术与中国早期前卫艺术的视觉与思想脉络,从革命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宣传两种异质同构的文化命题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系统与历史视阈。



蒲英玮展厅现场




孙一钿

摄影:杜宇宙



孙一钿1991年生于浙江温州。90年代,产自温州的小商品向世界各地输送。廉价且粗糙的小商品,没有精致的线条、均匀的颜色,甚至带有着粗糙的工业制造痕迹。劣质的、轻飘飘的塑料制品成为孙一钿童年记忆中的重要元素。孙一钿的视觉语言是直接,甚至是粗暴的,但却也是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的。正如她自己所说:“这是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所以我要以暴制暴。你要颜色,就给你颜色;你要粗浅,就给你粗浅; 你要欲望,就给你欲望;你要窥探,就给你窥探。没有什么可以遮掩,任何形象都可以是一座纪念碑。” 



孙一钿,热带企鹅

布面丙烯,2018

230x183cm

鸣谢:BANK画廊



孙一钿展厅现场




王梓全



王梓全的创作来⾃于对互联网及虚拟世界独特的观察和理解,探索虚拟和现实的阈值,并⽤三维软件模仿真实世界中的荒谬。他通过叙事性的计算机影像,雕塑以及装置,在虚拟和真实空间进⾏复制和粘贴。



王梓全,后遗症

单频影像,有声,5个版本,版本1/5

4’05”,2020

鸣谢:没顶画廊



王梓全展厅现场




张季



张季的绘画强调一种生长性与自然潜能。在他的绘画中,绘画总是关于其动作本身。他运用自己的身体、心理与情绪去尽可能地干涉画面的生长,徘徊周旋在媒介的可控与不可控的边缘。



张季,骑紫妻躯,虬扎花灯,雨得狐獾,心得周天

布面丙烯油画,2022

4x2m

鸣谢: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张季展厅现场




张移北



张移北作品以探讨材料(物质)为主。外部更多关注材料的构成:如硅胶、玻璃、芯片都以硅元素为主要组成,但是分子不同的排列组合却使得他们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内部关注的是“材料”的延伸,相比较,不仅是艺术家运用材料创造作品,更是材料本身的特性塑造了艺术家,使艺术家成为该材料特性的延伸与反馈。



张移北,陈旧病变

高压锅、铝合金、树脂、硅胶、白钢,2020

140x50x40cm x 3

鸣谢:BANK画廊



张移北,当春天来临时,第一道阳光属于我

铝、综合材料、现成品,2022

尺寸可变

鸣谢:BANK画廊

松美术馆展览现场




张月薇



张月薇的作品表达了“第三文化居民”与“数字原住民”双重身份下体验到的分离。她通过绘画呈现文化与地域的流动性,审视其不断被重写的特性,以及信息时代的偏误与矛盾。



张月薇,回声板

布面丙烯及油画,2021

220x190cm

鸣谢:长征空间



张月薇展厅现场




张子飘

张子飘于工作室 ©张子飘,

摄影:余帆,图片:厉蔚阁



张子飘早先的绘画创作深受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网络文化的影响,思考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的日常生活状况及代表-再现政治”,在其绘画创作中描绘与传统社会伦理框架不协调的内容。这些绘画表面流露出或直接或隐晦的情欲意象,展示了艺术家在处理创作主题时坚定的游离立场。在新近的绘画中,张子飘以个体的生命经验作为出发点,重新回到基于肖像以及静物的创作,以此探索作为身体性媒介的绘画所指向的普遍性肉体与精神关联。



张子飘,贝母 04

布面油画,2022

250×200cm ×3

图片:厉蔚阁 courtesy LGDR



张子飘展厅现场



文中图片致谢:松美术馆





end



往期回顾 / REVIEW


  1. 2022上半场,新兴艺术家带来哪些市场反馈?

  2. 安尼施·卡普尔新展,用色彩与笔触谱写宇宙生命之诗

  3. 2022上半年全球拍卖Top20,74亿美元市场释放哪些讯号?

  4. 听李艳锋讲述20世纪艺术这些年的那些事

  5. 打破北上广深“垄断”,各地民营美术馆能否开启“齐放”时代?

  6. 丁乙:流动空间中的无限“十示”

  7. 陈淑霞: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8. 全面登场的年轻一代,谁推动了他们“上位”?

  9. 首尔,又一个亚洲艺术市场新高地?

  10. 广东崇正“再现经典”,即将掀起现当代艺术新一波劲潮

  11. 王忠杰:让绘画成为一种通往觉醒的通道

  12. 新藏家爱买什么?关于香港春拍现象的七个问题


99ART

当代艺术收藏投资专家

长按上方二维码,轻松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