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画中人——致敬蒙田:林栋甫绘画展
用“隐”描述林栋甫这样的名人似乎非常偏颇,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职业、经历都是如此闪亮,在荧幕公众前,被所有人所看见,他从来不是一个隐者,他是演员,也当过许多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还曾做过专栏作家、大学兼职教授……诸多头衔下,他最想做的事却是画画。
成为一名画家,是林栋甫童年梦想,梦很长,但没有断,以至于让他在五十岁知天命的年纪,重拾画笔,让自己全然“隐”于画中,认真且虔诚,带着厚重密实的笔法,将自己全身心沉浸于其中。如果说“听蓝调,读蒙田”已经是林栋甫生命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那绘画则更像是为其生命中的一切寻找的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可以支撑起他全部的世界。
林栋甫与自己描绘的蒙田肖像 摄于2023年艺术家画室
我于我画见世界
我觉得很幸运,终于可以把画笔捡起来,把我还给那个酷爱绘画的少年栋甫。
——林栋甫
2024年1月20日在东一美术馆展开的“致敬蒙田:林栋甫绘画展”,呈现了林栋甫八十余幅作品,如此大的数量,很难将其和“业余”联系起来,而“业余”也让他的绘画可以拥有更多自主性,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去全然表现他所思所想,没有拘束,甚至可以不在乎观众,一意孤行。正如陈丹青所说:“栋甫被认为是业余画家。我现在很怕业余画家,而且有点吃醋,因为他们比职业画家更当真,更痴心,更迷狂。”
致敬蒙田:林栋甫绘画展 展览现场
99艺术:您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幼年想做画家的您,时隔多年再次拿起画笔,有什么契机和因缘吗?而面对一个艺术多样表达的时代,您选择相对具象绘画形式,是否和您早年受到的艺术教育有关?
林栋甫:
小时候,我虽然喜欢画画,但没有老师,是自学,最初只有一本叫素描的小册子,后来当演员,很少画了,但少年时的梦想一直在,或许是阴差阳错,我本应该是个画家。十年前,我重新开始画画,遇到了意大利绘画大师马泰欧Matteo Massagrande,我觉得很幸运,终于可以把画笔捡起来了,把我还给那个酷爱绘画的少年栋甫。
至于为何选择具象绘画,其实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我只能这么画,或许是我的局限。我特别在意画中的人和景他们自己的呈现。我会借助一个形象,具象的东西,他们自己会说话,同时也能表达我的情感。
《山景》2023布面油画 160x120 cm
99艺术:展览中作品分为“致敬”“蓝调爵士”“山景”及“人物“四个单元,有人物、有风景,您的风景画和人物画好像互不参与,譬如您的风景从不见人影,为什么这么处理?
林栋甫:
我画的风景,不是为单纯为了“好看”而画,景色有很多种美,我画的是人不会去的地方,它通常是荒野,一个荒凉的地方,我常从其中看见美,画它独特苍凉。那个距离很远的、非常寂静的地方,不需要被人发现。我被它们独特的美打动,然后把它单纯的呈现出来,也并不希望有人去打扰它们。
致敬蒙田:林栋甫绘画展 展览现场
99艺术:你的油画用色鲜明,用笔厚重,钢笔素描轻快灵动,这些绘画作品形成的最初,是您目之所及信手拈来的思想随笔,还是苦心经营的构成?
林栋甫:
有时候,在做随笔练习时,一些形象会从笔端冒出来,一些模糊的图像,画着画着就变得清晰起来,所以,很难说是突然间的灵感,还是蓄谋已久。然而,即便是我运筹帷幄,作品最后的呈现也未必和我预想的一样。与其说我在画,不如说我在跟着画走。像那些风景画,画的是阿尔卑斯山,我曾在意大利、德国、奥地利不同的角度看它。但当开始画时,我就已经不知道这个场景具体在哪里了,它变成了自己的状态。我没法儿说这是哪里,在哪里?我所有的山景都来自那里,但我不知道它具体是哪里。
99艺术: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作,其实都是在您心中融合后,经过内化而产生最终的画面,它们有自己生命力,您创造了他们,而他们也呈现给您一个全“新”的世界。
致敬蒙田:林栋甫绘画展 展览现场
他者与自我之间
绘画帮助我独处,我在画中,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对话,无论是什么样子,那都是我,我无法逃离自己。
——林栋甫
如果说2021年的“四月的巴黎”个展是为林栋甫心中的音乐,四年后的“致敬蒙田”则更多为了向其“精神导师”致敬。林栋甫将蒙田、先哲苏格拉底与塞内卡以及B·B金、迈尔斯·戴维斯等传奇音乐大师的样貌,进行了再现。肖像形态各异,或正面,或回眸,表情生动,伴着展场内的蓝调音乐,他们似乎都可以跳出来和观众交流上几分钟。尤其是尺幅巨大肖像作品,明朗的色彩,人物眉眼之间表情,给人巨大的感染力。然而无论是先贤还是音乐大师的肖像,他们的神情中似乎都隐藏着画家林栋甫的本人的身影,莫名的相似,似又不似。
致敬蒙田:林栋甫绘画展 展览现场
99艺术:展览名为“致敬蒙田”,可见蒙田对您的影响之大,能谈一下哲学思想对您绘画的影响吗?是灵感来源,还是支撑您创作的动力?
林栋甫:
我并非想通过画来表达哲学上的东西,哲学让人理性。画画没那么理性,画画时,我任由自己的情感释放,自由的去画,我用感性创作。哲学,则让我用理性来让我的感性合理。我画出来的人物肖像,有些我根本不认识,是谁,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亲近感,因为蒙田让我通过自己的生命去感受别的生命。让我超越了我的共和国,进入了另一个更大的共和国,一个阳光普照的共和国——人存在的地方。蒙田的著作,写他自己,也写人类的全部时代。我觉得我也在其中,他帮我勇敢的认识自己。
不止蒙田,还有苏格拉底这些哲学家,他们让我体验到各种不同的生命。让远离我的地方变得对我来说并不遥远,从前的时代对我来说也不久远。我喜欢各种各样的人,我不认识他们,但是人性都是一样的,根本是不变的。哲学帮助我看到很多和我们相似的生命,不会因为不同的习俗阻碍我对他们的认识和亲近感。
摄于2010年 波尔多 林栋甫与蒙田塔楼内的蒙田肖像
99艺术:您刚才提到创作肖像时,对人天然的熟悉感,在面对千百年前的哲学家,您是如何创作他们的肖像呢?有参照模型,还是会融入模特形象?
林栋甫:
并没有太多参考,或许能找到几张缺损模糊的石雕照片,但远远不够,我画的时候也没有模特。可能和我平时一直进行的自我训练有关。我从小就对人的脸感兴趣,喜欢观察,喜欢画人脸。每个人的脸都会呈现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帮助我有很多记忆点支撑这个想象。而我一旦开始画一个人,就像在和他交流,他是什么样子,自然就形成了,而不是说我刻意的要把他画成什么样子,是一种内在转化成的形象。尽管这些先哲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画了他们,我就觉得他离我很近,在我看来他们非常具体,像是我的父辈亲戚,那么亲近,这个形象自然就出来了。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
2023 布面油画 100x100 cm
99艺术:您还些作品描绘了人的背影,但越是隐藏面容越是给人很多的遐想。这个背影看起来非常像您本人,是您的背影吗?
林栋甫:
对,这些背影还包括打工的形象,我觉得就是我,一辈子为自己打工,而且没有酬劳。有一些背影可能是我的父辈,也可能是我自己,我们一代又一代,似乎在循环往复……你看这个粗大的手闲着,这是多难受。这很像我的手,就是我的手。
《背影》
2023 布面油画 120x80 cm
99艺术:《背影》虽然看起来有点无奈,但是画面却没有表现“苦”的样子,您绘画中一般不表达苦难的感觉?
林栋甫:
我喜欢听蓝调,蓝调从来也不表达苦难,表达的是苦中有乐。即便是做一件自己快乐的事情,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譬如绘画,有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挣扎。但其实快乐也就是从其中而来的。绘画帮助我独处,让我在画中,自己和自己相处,自己和自己对话,无论是什么样子,那都是我,我无法逃离自己。
▼
致敬蒙田——林栋甫绘画展
展览时间:2024.1.20-2024.3.3
展览地址:东一美术馆2楼
撰文、编辑:WJ
图片致谢:东一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