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新知 | 炎炎夏至 何以养生
夏至之时大自然一派万物繁华茂盛之象,此时炎热、伤津、耗气、易夹湿的“暑”邪,也紧跟夏至的步伐来临。在这样一个炎热又潮湿的时节,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重庆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李延萍进行了建议。
李延萍
专家简介
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专技二级,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入选重庆英才.名师名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1
避暑避湿,护阳御邪
《黄帝内经》中提到:“先夏至日者病温,后夏至日者病暑”,可见夏至之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降雨降水的增加,六淫致病暑邪为主,耗气伤津,夹湿伤人,尤其是重庆地区,暑湿相合伤人更甚,很多人除了出现发热、心烦、口渴等火热之象外,也常见头晕头重、疲倦乏力、大便不成形等湿滞症状。
此时我们不仅要防“暑”更要防“湿”,避免在日晒最强时间段进行剧烈的户外活动,及时补充汗出后丢失的水分,防止中暑;潮湿环境下不要一直待在空调房,应适度排汗,防止体内湿气的产生;此外,夏至为阴阳消长的节点,如调护失宜则损人更甚,故夏至忌冷水洗头、淋冷浴,以保护阳气,固护正气。
#2
调息静心,舒张意志
夏天自然界阳气上升,人体阳气顺应自然也呈现上升趋势,人容易心急气躁,我们可顺应《养生论》中所提到的“常如冰雪在心”的养生原则,静心调神,调整呼吸调畅情绪,这样夏季炎热带来的烦闷急躁之感便会大大减少。
夏日暑邪伤津耗气,湿邪困阻脾养,人易疲倦乏力,而《黄帝内经》言夏季 “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在这夏天阳气旺盛的时节,不要懒惰倦怠、不要抑郁,应顺应阳气生长、旺盛的特点,保持精力充沛,在学习工作中积极创造,说不定到秋季你将会硕果累累呢!
#3
清淡相宜,清暑除湿
夏天天气炎热,心火旺盛,加之暑湿之邪损伤脾胃,饮食应以清淡、祛湿、健脾、清暑、生津为主,适当服用酸、咸、苦味食物,避免进食冰冷、油腻、肥厚等生湿化浊之品。
有地上三鲜之称的苋菜、蚕豆和杏仁,有树上三鲜之称的樱桃、梅子和香椿,有水中三鲜之称的海丝、鲋鱼和咸鸭蛋,可作为清淡之品的首选;暑天夹湿,若此时过度进食冰冷、寒凉之品,会损伤脾阳,使湿邪更盛,平素可多食薏苡仁、茯苓、白扁豆、山药、芡实等健脾化湿之品,健运中焦固护正气;夏天暑热伤津,炎热多汗,可服用绿豆粥、荷叶粥、酸梅汁等品,清暑又生津。夏季也是胃肠道传染病多发季节,平时饮食需注意卫生,可吃些葱蒜类蔬菜,增强抵抗力。
#4
规律生活,合理运动
《黄帝内经》有言,“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夏至之时,人们要顺应天时,晚睡早起,睡好“子午觉”,晚上睡觉时间不应超过23点,中午可休息30分钟左右,以解除疲劳,更利于阳气的生发。
夏季暑湿为患,运动应选在早晚天气较为凉爽的时段,避免暑邪伤人,选择如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项目,使身体微微汗出,祛湿又通阳,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或以温水洗澡,防止汗孔打开后外邪乘虚而入。
炎炎夏日,万物华实,养生之道,避暑防湿。
往期精选
来源:重庆卫生健康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部分稿件文字及图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