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珍藏云欣赏 | 铁甲征衣明光铠
公元581年,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而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公元589年,大隋灭了南方的陈,统一了全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杨坚为圣人天可汗,表示愿为藩属永世归顺,自西晋末年以来延续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结束了。
随后,隋文帝对原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府兵是当时的职业军人,由军府统领,并不列入各州县户籍,其家属也随营居住,居不定所。改革后,军人除仍保留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同时与其家属一起编入各州民户,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平时从事生产,每年有一定时间轮番宿卫,战时出征。这项措施使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起来,既保证了国家的兵源,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青瓷武士俑,隋
高63.5厘米,59厘米,1953年湖北武汉出土
这两件俑怒目隆鼻,挺胸直立,头戴缀有鳞形甲片的铁兜鍪,颈有盆领,身着明光铠,腰束皮带,甲长过膝,双手按盾牌,显得威武庄严。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流行筒袖铠、两当铠、明光铠等铠甲。筒袖铠是胸背联缀在一起,在肩部有不长的筒袖,它是西晋军队装备的主要铠甲,东晋仍然使用,至南北朝时趋于衰落。两当铠则是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铠甲,主要特征是一片当胸,一片当背,在肩上用带将前后两片扣联,腰间束以腰带。明光铠创始于三国时期,当时非常名贵,只有将领才能穿着。其特点是铠甲的胸前、背后都有左、右两片椭圆形的金属圆护,打磨得极亮,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明光铠”。明光铠一般有盆领,肩覆披膊,腰上束带,个别还有腿裙,在北朝晚期日益流行,表现出取代两当铠的趋势。隋代的甲胄承袭北朝晚期,明光铠已成为主要类型,与保护战马的具装铠配合使用。当时还出现了步兵使用的明光铠,腰腹以下一般有较长的腿裙,穿有这种铠甲的人不便乘骑而只能步战。这两件青瓷俑表现的正是当时着明光铠的步兵形象。
(本文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一书,作者赵永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相关展览】
展览
古代中国
展期
基本陈列(长期展出)
(温馨提示:国家博物馆目前处于闭馆状态,恢复开馆时间另行通知)
地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20-北25展厅、南15-南18展厅、南20展厅
【相关阅读】
李大钊狱中的亲笔自述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