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示范区十周年:依托大学资源,多维整合的科创“集结号”
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的一幢宿舍楼,十年之后,这里已然成为了普陀区里的一处科创高地——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普陀园(后简称“同济科技园普陀园”)。
建园十年时间,入驻企业400余家,累计创税超过2亿元,孵化毕业企业30家。以大学资源为依托,集结多方资源,服务科创是园区坚守如一的功能使命。
同济科技园普陀园
集结张江专项资金,从“园区”惠及“企业”
“张江专项的政策扶持,提升了园区的服务能级。”同济科技园普陀园总经理孙鸿岩说。在他眼里,纳入张江园区管理范畴之后,对园区和入驻企业的推动力是双向的。
2013年,园区在张江专项资金支持下,结合园区智慧交通的产业发展定位,开设了“张江智能化轨道交通专业平台”。而这一平台的设立为园区内相关在孵企业的发展送去了福音。“为铁路、地铁系统做实验研发,相关的仪器设备、软件采购起来,对我们这类小微企业而言,资金上都很吃紧。”园区在孵企业代表介绍道,但张江智能化轨道交通专业平台开设后,园区采购了一批仪器设备、软件系统,“我们都可以免费使用,真的是雪中送炭。”
园区荣誉墙
此外,张江专项给予园区企业孵化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政策补贴。上海汇蓬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这一点感触颇深,2014年入驻园区之后,申请的各类张江专项补贴记录了企业成长发展的一步一个脚印。“去年,我们申请到了高新技术企业首次认定的相关补贴,股份制改革完成后,在园区的推荐下,正在申请股份制改革、高增长这两项张江专项补贴。”公司总经理徐劼说。
据介绍,截至目前,园区有20多家(次)企业(项目)成功获得张江专项支持,总扶持金额超过1900万元。
集合科创资源平台,从“管理”转向“服务”
在同济科技园普陀园,物理空间很有限,孙鸿岩告诉记者,在园区内实地办公的企业仅占到了注册企业的10%。如何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还要服务好、孵化好这些科创企业?
园区不再是“管理方”,而是“仰望”科创者的“服务方”。为此,园区建立了一条包含投融资、项目孵化、人力资源、创业培训、市场推广、评优评先、党建工会等方方面面的完整服务链。“这里就是一个科创‘集结号’。”园区企业说,即使不在园区,也能时刻感受到园区的关注。“除了定期的电话回访,每两个月也有专门的联络员来公司定期面访,询问我们的诉求。”
“服务的需求就是‘聊出来’的。”孙鸿岩说,这是园区建立企业联络员机制的意义所在。一家企业在面访的过程中,提出合同尾款收不回来,资金链存在断裂风险,正在“焦头烂额”之际,“园区联络员告诉我们可以申请‘合同订单融资’,缓解现金流压力,还帮我们对接了区里相关的委办局、银行,开了绿色通道,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园区专业服务上,除了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还帮助企业对接业务。就在上个月,园区组织了30余家企业开了一场集中座谈会。“目的就是围绕相关行业,为我们的企业搭建平台。”孙鸿岩说,就在会上,两家企业认识了,供需两端对接上了,目前正在洽谈一笔百万级订单。
2020年,伴随着同济大学医学院整体搬迁到沪西校区,园区的产业定位正在借着地缘优势,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逐步转向生命健康产业,将学院创业、科技园发展与区域产业经济增长直联相通。
记者:丁婉星
编辑:尉澜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