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陀帮扶资金“输血”,当地特色产业“造血”,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 爱申活暖心春

上海普陀 2023-10-11


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洒海村温差较小,常年无霜期近340日,平均气温20.4摄氏度,日照充足,适合果蔬种植,但有效土地面积较少,水资源分布不均,传统种植模式亩产量又相对较低,且易带来病虫害。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2021年上海市普陀区投入帮扶资金700万元,并在2022年追投帮扶资金750万元,已在当地建起31140平方米日光智能大棚,44100平方米连栋智能温室大棚,通过水肥一体化实现无土栽培和绿色种植,因地制宜帮助当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普陀区对口援建沪滇协作帮扶”智能大棚外景


46岁的付朝芬是当地的农民,2020年从舍块乡易地搬迁到汤丹镇洒海村隆康园,刚搬来时没有工作,由于常年在山上务农,也没有谋生的一技之长,生活比较拮据。2021年,付朝芬在当地农产品生产企业谋得了一份工作,企业每天都会安排定点班车到易地扶贫搬迁点,将包括她在内的百余名农工接送至大棚从事采摘、分拣、除草等工作。付朝芬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略带激动地说道,“在智能大棚工作虽然辛苦,但现在每月有4000余元的稳定收入,生活条件也改善了,美好生活有了盼头,我十分感谢政府,感谢援滇干部,感谢企业!”


付朝芬口中的智能大棚便是在东西部协作资金下建立起来的汤丹镇洒海村智慧农业项目——东川区耕地少,无土栽培不受地块限制,还能减少虫害影响,最大程度利用土地资源。


付朝芬在智慧大棚(受访对象供图)


曾经的一条条泥石流沟旁,如今高效农业蓬勃发展,荒滩变良田,瓜果飘香。


2021年普陀区在当地投入帮扶资金700万元,并在2022年追投帮扶资金750万元,累计投入1450万元在汤丹镇洒海村建设智能大棚。现在,在龙头企业昆明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已有1200余名农户流转土地、参与务工。“企业直接雇佣村民务工增收。目前棚内平均每天用工100余人,时令水果生产高峰时用工达到每天140人。过去2年累计支付劳务工资超300万元。” 昆明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智能大棚内的“空中草莓”


帮扶项目不仅需要资金投入长期运行,更离不开团队协作共同发展。来自普陀区的援滇干部刘俊与金鸣到岗后,不断学习现代化农业知识,主动协调上海农科院专家赴东川指导,优化水肥配比,提高轮作效率,选育优良品种示范种植。据悉,两位援滇干部还申请了专项资金在东川成立沪滇协作农业专家工作站,使两地帮扶协作常态化。


智能大棚内景


刘俊与金鸣自来到东川区履职,就扑下身子走村串户,下乡下田,详细了解当地自然环境,对比传统种植模式与智能大棚在种植、销售等各个环节的问题。超过30余次的调研发现,东川区的自然环境使得农业发展具有局限性,一方面水资源分布不均,另一方面有效土地面积较少,而无土栽培不仅能打破土壤限制,还能最大程度减少虫子和病菌的危害,把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帮扶项目做精做优,让当地优势产业发挥最大效益,推动东西部协作优势互补。


援滇干部 刘俊 (右二,受访对象供图)

援滇干部 金鸣 (右一,受访对象供图)


“如何提升产量与销量,是西部地区果蔬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刘俊说道,一方面繁育良种,让水果再焕发新生机。目前,智能大棚内已成功培育“手撕小西瓜”“清河西瓜”等市级“一村一品”,并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实现亩产蔬菜12吨、水果4吨,全年农业产值突破1000万元;另一方面需要深加工扩展销量,通过积极对接在沪农产品企业,直接打通销路,提升销售额推动乡村振兴。


智能大棚内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用农产业兴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如今,汤丹镇正走在普陀区东西部帮扶资金“输血”到特色农产业“造血”的新征途上。正值草莓大量上市时期,在普陀区不少超市已可以采购到汤丹镇产的草莓。“得益于大棚智能化控制设备,适宜的温湿度更有利于控制口感和质量,无土栽培的‘空中草莓’利用了有机质代替土壤栽培,无农药、无激素、无催熟,无论是口感、美观、品质都是‘杠杠的’,保证让大家吃得安全、健康、营养。”金鸣推荐起智能大棚内的草莓,笑着说。


记者:王笛

编辑:王雨思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新春首个工作日,区领导开展走访慰问

 你在普陀花了多少钱?

 春节过后将有更多老年患者康复回家

 普陀这里暖心服务“不断档”

 春节假期,普陀的他们为市民护航保安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