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体质测试,错了吗?

2017-05-19 吕欣然 动商研究中心


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体测”绝对不会是一个陌生的词,无论是期末还是升学,是普查还是抽查,一个大学生在他的学校生涯中绝不会经历少于十次体育测试。然而,不同于学科知识的考试,对于体测,我们大约经历了一个情感的变化。



小学体测的印象已经非常模糊,只记得初见体测的专业工具和场地时,内心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一些从没做过的动作,仿佛是在经历一场游戏。中学时代,课业负担日渐加重,体育课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尽管素质教育高举着大旗走进各个省市,可在我所在的教育相对落后的小城市,又能有几所学校不顶风作案那。因而,体测就成了题海里疲倦身心的最大调剂,即便是不想面对自己的身高体重,抑或是喘着跑完800米,心中仍对这暂时的“休息”兴奋许久。高考结束,一片欢呼雀跃中的年轻人当然不知道,大学也是有体测的,在学业相对轻松的情况下,没了“新鲜感”和“暂别学业负担”的体测成了怨声载道的重灾区。但习惯了接受和服从的学生们在抱怨之于也无不坦然配合一年一度的体测大戏……



一路走来,我们大都开始懂得批判的去看这个世界,懂得在人云亦云之时保持自己的思考,因而,除了不能改变得接受之外,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心中何尝不明白体育测试本身何错之有。青年人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体测便是对于青年人身体素质关心的直接体现。我们不应该去责难体测的初衷,而应该更多的思考在体测中什么影响了了这种初衷。


首先,体测只是一种“监测”,它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它提高的是对于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然而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的测试标准,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已连续10年成下降趋势。高校对体测工作越来越重视,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是在下降,这是为什么?显然,提高身体素质应该落实在平时的体育锻炼,而不是仅仅重视体测本身。



可以说,走进了大学,体育课才是我心中体育课的样子,无论从教师的素质还是课程的安排,都显现出中学所不能比的专业和有序,虽然如此,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可能仅仅凭借一周一次的体育课得到实质的提高,而且,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内容多样化的体育课让大家有了多样的选择,但不能保证在每种不同专项的体育课都对体测的内容进行定向训练,如此一来,即便在专项上有所成效,也很难在体测成绩中得到反映。

 

其次,各高校实施的体测的水平参差不齐,让体测陷入巨大安全隐患。高校老师是否真的严格按照要求带领学生进行体测?高校在体测过程中是否做好意外伤害的防护?这些或许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体测固然存在一些风险,猝死,意外伤害等层出不穷的报道也并非耸人听闻,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完善体测实施的过程,减少意外伤害和不规范。比如体测前,老师对于所测项目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安全提醒,对于有危险的项目预先对学生进行身体检查,在体测中安排相关医护人员第一之间提供救护支持等等,至少在我有所见闻的高校中,这些都是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的。当然,这背后不是简单的人员设施的安排问题,而是一种制度的不完善,或者说,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高校对于学生安全的重视程度。



最后,对于体测的对象,大学生,是否关注过他们心理那?虽然是对身体素质的测试,但倘若忽视测试对象的心理因素,是很容易和初衷背道而驰的。我们在大学中偶尔会充当心理学院学长学姐实验的“被试”,他们在简单的测试后往往会得到一些报酬或者其他形式的好处,这可以说就是提高“被试”所给答案真实度可靠度的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反观耗费很多体力和时间的“体测”,单纯的从学生的利益看,似乎除了强制性和“良心”之外没有其他值得学生认真对待的理由。如此一想,在这个学生越来越有个性的时代,单纯凭借学生的“良心”参与,不与分数挂钩的体测结果的可靠程度是不是有些令人堪忧那……



无论如何评说,体测的还是一年又一年的进行着,辩证法教会我们一分为二看世界,我们不妨也一分为二地来看体测,我们肯定它的价值,也批判它的问题,不能因为它存在问题就武断的责难,也不能因为它存在价值就这么忽视其中暗藏的种种问题。不过我们不能忘记,提高青年人的身体素质的根本不在于体测,而在于平时对于身体素质有意识的锻炼提高,这种意识的提高,锻炼的落实恐怕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努力了……



相关链接


图文编辑〡朱灵玉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请发至邮箱:dongshangyj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