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宗平:无强度不体育,无体育不教育

杨子晚报 动商研究院
2024-09-23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少年强则国强”“强国先强种,强种必强身”等,这些前后跨越一个世纪的经典名言,无不体现一个核心关键字:“强”!


从1985年开始,教育部几乎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至今已经八次。1985年第一次、1990年第二次都没有发现多大问题,到了2005年第五次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学生体质20年持续下降,为此2006年钟南山院士等15位社会名流联名给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写信,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历史上级别最高的“中央7号文件”。后来也几乎每五年国家都要下发一个重要文件,但至今没有摆脱“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两个基本事实。



同样,每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都显示有少数几个指标出现“回升”“好转”“拐点”等好现象,但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尤其是大学生的耐力、力量等体能素质下降明显,如男生1000米和引体向上、女生800米可以说是持续35年下降。除此之外,校园里小眼镜较为普遍,小胖墩、小驼背甚至小白头也见怪不怪,“取消长跑”“体测猝死”等屡见报端。无论数据还是现象,可能有社会上重文轻武、应试教育、独生子女以及学校里学生学业负担、运动伤害事故等客观原因,但学校体育尤其体育课上长期存在“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不出汗、不喘气、不心跳”温柔体育现象,多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没有出现过“极点”、没有体验过“第二次呼吸”,与我们学校体育自身不够强大不无关系。


我们再回顾一下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大中小学的体育课,基本以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等为主要内容,那个时候,体能与技能相结合,密度和强度紧相随,偶尔听到夏天农村有小孩溺水的,但很少听说跑步猝死。笔者80年代担任高校男生体育课老师,一个班1000米不合格(3分55秒)很少,引体向上10个以下的几乎没有。


近年来,云南省、河南省在降低语数外分值的前提下将体育中考分值提高到100分,清华大学出台“不会游泳不能毕业”,南开大学为体测达到60分合格的毕业生签发《体质健康证书》,浙江大学体育课学时由144增加到252,云南大学“体测不合格不发毕业证”等,这些地方政府和高校顺势而为敢为人先的举措,其实都是在“强度体育”上动脑筋、做文章、下功夫、出实招。尤其是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质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所有班级每节课所有学生平均心率要达到每分钟140-160次的中高运动强度,所有学生平均运动密度要达到75%以上,这都预示着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真正步入“强度体育”新征程。


近一年,笔者先后前往丽江、迪庆、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南通、苏州、盐城、淮安、扬州、镇江、徐州、长春、沈阳、泰州、巢湖、重庆、合肥等地,走访了学校体育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和工作一线的大中小学体育老师,他们对强度体育不但有高度的认识而且充满信心,一致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了提升学生体质下发了170多个文件,近些年来修订了课程标准、增加了体育课时、补充了体育师资、扩建了体育场地、普及了体育中考,为什么效果不如人意?为什么总是让党和政府牵挂和担忧?缺少“强度”啊,强度体育,不仅是学校体育的核心,还是预防和减少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拦路虎,更是学生体质提升的生命线。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十六个字每四个字在递进式地突出“强度体育”。“教会、勤练、常赛”,六个字每两个字在趋近式地需要“强度体育”。没有强度谈何“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没有强度怎么去应对“常赛”?在新的历史时期,新一轮高考改革为“强度体育”留下了空间,“双减”政策给“强度体育”空出了时间,“二孩”“三孩”国策让“强度体育”成为了可能,疫情防控让“强度体育”更显重要,新《体育法》为“强度体育”提供了保障。


无强度不体育,无体育不教育。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体育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从锻炼意志,到磨炼意志,再到锤炼意志,体育通过“强度”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强度体育,其实是指“有强度的体育”,或者是“达到一定强度的体育”。强度,在竞技体育是常态,在全民健身是状态,在学校体育既应该是常态,也应该是状态,更应该是业态。

往期推荐


END

出品|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

策划|动商新媒体中心

图片|网络

编辑|李言

初审|张红兵

审核|王宗平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资讯

投稿邮箱 | dongshangyjzx@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动商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