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巨涨知识的App,新一年学习靠它们了
今年说过要开始分享一些适合父母提升自我的书籍影音清单。3个月前,我分享过第一期👉适合父母的书影音清单,得到很多读者的肯定,我也很受鼓舞。
可拖了3个月,终于“父母提升”栏目缓缓迎来第二期,关于我日常在用的知识App,也是我很想和大家分享的。
主要是作为二胎妈妈,工作和带娃很忙,我深感每天时间不够用,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 特别是这两天回老家,叮当小姨回她自己家了,叮当还好,找表哥表妹们玩不用我们管,但哆啦就好像粘在我身上......甜蜜的烦恼!
正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才越发感觉注意力是最珍贵、最稀缺的资源。每当没控制住自己无止尽地刷朋友圈、看短视频,再逛会淘宝和微博热搜之后,反而变得更疲倦、更虚无了。
这背后其实是“信息匮乏”,说明我并没有获得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自己真正有用的内容。
选择优质的App,就像一个屏障,会帮助我们“过滤”掉低质量的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吸收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它们会为忙到飞起的我们,按下暂停键,去觉察、感悟自我,保持清醒。
今天我想从自我提升的角度,聊聊我心目中的优质学习App👇
精力有限,并不是每个App的内容都从头到尾看过。但只有有时间,我都会随手打开一个,开启知识拓宽之旅。
1.
微信读书
读书App,我最常用到的是微信读书。
微信读书,最大优势是书的资源很多、很全,大多数是已经出版的实体书,现在也加了不少漫画和有声书。
有像柳林风声、绿野仙踪、红楼梦、纳尼亚传奇这样的经典童书和名著,我会时常温故而知新。
↑ 微信读书未公布过电子书的总数,
但大致算算,也是很惊人的数量了
也有我爱读的小说,以及一些人文、教育、财经方面的书籍。
在我买实体书之前,一般都会在微信读书上先试读,基本都能找到资源,顺便在它和豆瓣上看看评价,再决定要不要买来继续读。
App上目前很多书是可以免费读的,有些书只能读一部分,读完的话需要购买会员。会员费一年好像是168元,如果你阅读量不大的话,感觉没必要充会员了。
2022读过的一些书👇 好惭愧,去年读的书很少,今年要加油了😓
我爱看纸质书,但微信读书的电子书,对目前的我来说,虽然不如纸质书拿在手那么有感觉,但实在是方便。比如纸质书看了一半,下次我想重新看,得整个家到处去找书。而电子书不同,因为空暇时间手机基本不离手,随时随地可以看起来。
其实只要能坚持把书读下去,用的什么软件,读的实体书还是电子书,根本不重要。
关键是,去读!
微信读书,从某个程度来说,降低了我读书时间和经济成本,并且这几年版本迭代,阅读体验也越来越好。除了电子书资源丰富,还有以下几点,可以表扬下:
1. 更多更方便地发现好书。
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建立书单,也可以收藏别人的书单,透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发现更多好书。
书架会有500本书的限制,所以记得隔段时间把书整理到自己的书单里,一方面是能真正地留下好书,按主题建立起我们多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这件事还挺治愈的。
2. 书随时能看,读书笔记一键导出。
像实体书一样,我能安静地享受阅读,随时停下来划线,做笔记,做书摘,并且走到哪儿都能看书,完全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
↑ 写想法
如果是做了很多标注,也可以把笔记集合和划线的部分导出到剪切板,长久地保存在文档里,随时翻看。
2. 查询功能很好用呢。
微信读书是个很好用的知识检索工具呢!
之前读到的心理书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悖论干预”,没读懂,我就用查询功能🔍在书库里搜:
进而找到了更多相关的案例解释,其实就很像咱们学英语,场景化认识单词一样,慢慢就会运用了。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4. 读书不再孤独,更有动力了。
微信读书很特别的一点在于它的社交性,创造了更多书友交流的空间。
读书同时,我们也和世界保持着沟通,给朋友做即时分享,因为只是对某段文字的“想法”,而不是全书的“书评”,分享起来就没那么大压力了。
也能随时看到陌生人读到这段文字的感受。读书也可以是热热闹闹的事。
“孤独患者”可以和微信好友关联,可以看朋友们看什么书,对书的评价,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
软件还会发布每周的阅读排行榜,和朋友比赛读书,是不是更有动力了😁?
如果比较注重私密性,只想安安静地读书,也可以通过一些设置开启私密阅读,不被打扰:
微信读书在数据化这块做得很好,会统计每本书的阅读进度,阅读时间,年末会输出年度报告H5,替我们总结看完了多少书,发表过多少条想法。
这些就是我们阅读的“成长轨迹”啊,是不是还挺让人很有成就感的?
2.
三联中读
自我提升的App,不能少了三联中读。今年我在公号也种草很多次了。
三联中读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官方App,它延续了纸刊的高质量,但比纸刊更精彩,也是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碎片时间。
毫不夸张地说,中读就是宝藏。
很多读者朋友也是深有同感👇
去年年底我推荐过三联中读,也写过他们家的精品内容👉三联中读,这些优质栏目值得听。今天再简单地说说它两个闪闪发光的点吧。
1. 对于没有足够时间读书的人,三联是理想的知识媒介
三联每次的封面报道都是几万字的长文,它的内容有价值,且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有深度,但不会高深到听不进去。
我很喜欢刚出的《好物》一期,讲到了几十款今年时常被提及的产品。
就像我前几天分享👉2022年度我的治愈家居好物时说的,鸡飞狗跳是生活常态,而我们可以做的,是不安于现状,也可以为自己制造一些愉悦,努力营造一些生活小确幸。
读三联的文章,也总是能带给我关于生活的新感悟。
1000+期的杂志选题,聚焦社会的现象级热点、现实议题,也关注中年人的焦虑,子女教育、财经,有人文历史,也有城市文化,可以说是照顾到了各种“口味”读者。
相比看理想app,我觉得在三联更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它的教育专题是我每期必读的。
2. 用“听”的方式,系统地学知识。
三联中读提供了300+套专业性很强的,类型广泛的原创音频课,又做到了通俗易懂,对我等“凡人”涨知识很有帮助。
并且他们请来的讲授者,大多都是顶级高校的教授及学者,来自清北、复交、人大、中国社科院、中央美院等,是可以让我们系统地了解一个新领域。
↑ 邓小南、李零、许宏、韩昇、李山、张大春、马未都、马伯庸……都是三联中读的主讲人
所以我总觉得,中读的精讲课像是一个百家讲坛的缩影。这在良莠不齐的知识付费浪潮里,很稀缺。
站在学者的肩膀上看世界,是一种无比愉悦的体验,更是会不断感受到自己的认知浅薄,有趣的知识还有太多。
↑ 课程热听榜
并且中读App的课,可以听,也可以读,每节课时间都不算长,只有十几二十分钟,精简又通俗,很适合碎片化地快乐学习。
中读有专门的青少年专区,适合和孩子一起听👇
此外,中读的有声书板块也很值得好好用起来,不是听别人“讲书”,而是听原著,配音演员有很多业界大佬。
四大名著、《美国的故事》《毛泽东传》《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百年孤独》等不少高分好书都能听,还有很多作品合集,以及书单推荐。
3.
一席
一席是一个中文演讲平台,比起Ted,我个人是更喜欢一席,因为它更本土,做分享的嘉宾没架子,像是身边人的闲谈,聊行业、聊人生、聊现象,却给我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目前一席有900+场视频演讲,人文、科技、经济、教育、艺术、建筑……话题五花八门,很有意思。短的十多分钟,长的有一个小时,每期都可看文稿。
分享几期我个人很喜欢的视频,可以点击标题查看文稿。
一段让我深受触动、笑中带泪的演讲,蔡皋奶奶对于生活的热爱,太有感染力了。
在视频的后半段,她还一本正经地讲起了自家楼顶青蛙谈恋爱的趣事😂,真是一位可爱、和煦,又真性情的“文艺青年”啊。
蔡皋是《桃花源的故事》《花木兰》《干将莫邪》等绘本的画家,《但是还有书籍》就专门有一集就讲的是她的绘本故事。
蔡皋老师的出身不好,年轻时过了很多苦日子,却因为喜欢画画,从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她把一地鸡毛的生活,拾成了一团锦绣,稚嫩又铿锵。
↑ 蔡皋作品《桃花源》
她不觉得六年的乡村生活苦,甚至照着理想和生活的样子,画出了为中国绘本拿下第一个国际性大奖的《桃花源》。
👉 第二个视频,是郭初阳《学语文,不需要语文书》
当我们在吐槽语文教材把原著改得不像样的时候,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是怎么想的呢?大家可以听听视频里郭初阳老师的犀利看法:
“ 有改动,意味着让我们的儿童长年游荡在一个假货市场。它带来了经典的缺失、童心的缺失、快乐的缺失,以及事实的缺失。”
↑ 安徒生创作的《海的女儿》在小人鱼化为泡沫之后,还有光明的结局。
而小学教材的结尾停在了“化为泡沫”。
再摘录一些我很认同的观点:
一旦一个孩子疯狂地迷恋上阅读,他的识字就会突飞猛进,根本不再是一个难题,识字是阅读的副产品。
成年人和孩子之间,应当是一种平等的姿态。你有你的天真,我有我的经验。我们相互交换,彼此学习。
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家长能做什么呢?家里面优质藏书一千册,以身作则。晚饭之后,爸爸妈妈安静地读一读自己的专业书,小朋友自然也会成为一个爱书的人。
在孩子们求知欲最强的阶段,引导他们感受文学的美好,我们还有很多能做之事啊。
我是大笑着看完整个视频的😁,演讲人是经常在朋友圈刷屏的清华化工博士,毕导,我关注他的公号也有很久了。
一个“无聊”到极致的理工男,是怎么用科研的思维,去思考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的?
↑ 秋衣外穿,才是科学的保暖方式
↑ 给自己发了五千万个红包,总结出了抢红包规律:
通常越晚抢红包的人,更容易抢到大红包。
↑ 画出薯片掉地上的Matlab图,证明了薯片掉地上,脏的部分面积为0,所以就是没脏。
笑个乐呵之后,其实毕导代表了一种我们很多人缺少的生活态度:
“清华精神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千个我们已经会解决的简单的问题。
生活也是一样的,有的时候你换一个思路,开一开脑洞,做一些转换,你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单纯地去追求好玩,这不也是一种本事吗~
4.
读库
最后想分享的是读库App。
读库是老朋友了,创始人张立宪(江湖人称“六哥”)的故事,曾打动无数有阅读情怀的爱书人,也包括我。
读库出品,必为精品,它有杂志的广博,也有书籍的深度。
作为纸质版的延伸,读库App的“读”就是纸质书的所有电子内容 + 创作故事,以及往期读库的精选文章,它的文章质量我无需多说了。
想特别提下它的“视”和“听”板块,特点就是长长长长……基本是都是以“小时”为单位。
可以听到一些读库书籍的原声版,还邀请了一些嘉宾,比如梁思成、李诞、陈晓卿,不少选题都很有意思。
在短视频刷屏的年代,动辄一个小时以上时长的视频和音频,它显得有那么些不合时宜,格格不入。
但只要你能耐住性子听下去,最后收获价值是极大。我觉得这个app,相比三联app,人文情怀更深厚一点,也相对小众一点。可能阅读门槛会相对高点。
当然,这些App我并不是说每天都看,也不是说每个都有看完,只是在想学习的时候,它们可以随手看起来。二是不隐瞒大家,如果一本书,阅读20分钟还让我进入不了状态,那我可能就放弃了。
阅读,首先是让人愉悦的事,不用勉强自己。
前天推文👉2022年度我的治愈家居好物,有条读者留言,想握手拥抱:
愿新的一年,能在这个虚无时代,努力做个能提供优质精神食粮的人。
也希望我们都能像蔡皋奶奶那样热爱生活:“哪怕你只有一盆花,你也不要做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因为每天都有一个惊喜预备给你,等你去发现。”
生活好像是雨天撑出一把伞,生活是一万个值得。
插画师:phoebe wa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