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递 | 陈玲分享:零碳城市的治理框架:AI如何助力?有何挑战?| 人工智能助力气候变化应对国际研讨会
前 言
2022年4月26日,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AIIG)携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举办,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协办的“人工智能助力气候变化应对”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由UNDP驻华经济学家Violante di Canossa博士主持,来自中国香港、美国、日本等地的数十名多学科、跨领域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如何让人工智能赋能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打造可持续发展未来建言献策。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玲做了以“零碳城市的治理框架:AI如何助力?有何挑战?”为题的报告,为零碳城市治理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制度框架与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CIDEG”特整理现场发言实录,以飨读者。
零碳治理框架
陈玲主任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国际行动切入,指出城市是减碳的重要场域。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碳排放最主要的空间,贡献了约70%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城市治理也能够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也具有更多的资源、政策和制度来为气候治理提供范本。
从城市治理角度促进双碳目标(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既要遵从减碳增汇的技术和经济逻辑,也要符合城市运行管理的治理逻辑,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理念。为此,陈玲及其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零碳城市治理的综合框架,包含治理路径、行动策略、支撑体系、实现机制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零碳城市治理框架显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行动策略包括建立绿色能源体系、固碳增汇体系和高效用能体系等;主要的支撑体系则包括综合规划、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合作开放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最后还需要综合利用市场、试点示范、产业联动、区域协同等机制设计。总之,零碳城市治理是一个涉及多个层级和领域、系统联动的治理复合体。
“智慧城市”+“零碳城市”
AI技术能够通过智慧城市等载体,助力零碳城市建设。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用数字智能技术检测能耗、产业和市场变动,引导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第二,AI可以在城市的管理运营方面提高运营效能,减少城市管理的碳排放,包括建筑、交通、电力、热力、园林等方面减少排放、增加碳汇;第三,通过数字遥感系统和智能技术来测算碳汇,为决策者提供减汇的程度和空间;第四,AI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绿色认证,帮助企业完成减碳方面的信息公开,激励企业提高ESG的水平、降低排放等。
然而,AI技术的广泛应用本身具有很多挑战,叠加上零碳城市转型,这是一种双重挑战。零碳城市和AI应用都有一些伦理、公平或者发展权利上的问题,叠加在一起之后部分问题可能得以解决,但也可能被进一步放大。主要表现在:第一,技术的公平性。因为AI技术的数字鸿沟也会阻止一些弱势群体的发展空间,所以需要更加公平、包容性的政策体系;第二,算法的公平性。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不同的产业、用户群体需要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公平地进行市场竞争;第三,数字基础设施的监管问题,城市转型依赖于数字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如果由私人部门提供就会带来监管的难题,如果政府来提供这样的数字基础设施又会带来效率的问题,所以需要对数字基础设施进行更为敏捷和精准的监管;最后,城市转型发展中还需要顾及不同产业、地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和下一代的公平,这些都是在部署AI技术用于零碳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
日本名古屋大学中碳碳中和创新联合实验室主任薛进军教授、洛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代表李婷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系副教授徐袁也参加了会议,并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会后,与会专家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稿整理:刘雨鑫(实习生)
微信编辑:张姝怡
陈 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
CIDEG主任
更多推荐
1、速递 | CIDEG主任陈玲在博鳌论坛分享:RCEP治理挑战与中国产业发展转型
更多关注CIDEG自媒体平台
CIDEG微博
CIDEG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