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留学故事|从酸涩苦辣到渐入佳境,如何跨越?
Ian, 毕业于北京一所知名国际学校,2014年,16岁的他随母亲来到加拿大,开始了高中阶段的求学之旅。转眼3年过去,Ian从一个翩翩少年成长为一位儒雅青年,今秋即将步入大学商科一年级的他,展现出的不仅是成熟、洒脱的绅士气质,更有着经历过生活历练后的稳重和从容。在过去的3年里, 他从初来乍到,不知如何在餐馆点餐,到如今顺利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从容的面对留学生活,三年里,他经历了怎样了适应过程,他的经历对正在计划出国留学的学弟学妹们有哪些借鉴之处?
菁kids特别邀请了Ian,来讲述他在加拿大从零开始的留学生活。
”采、文|赵晨 编辑|齐琰 图|Ian提供
感受
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是2014年4月,我和妈妈妹妹一起。当时正值春天,加拿大的一花一树看起来都生机勃勃,漫山的松柏郁郁葱葱。小时候看纪录片里加国美丽的大河与山峦,原以为很难看到,可一到温哥华就全都置身其中了。我在温哥华的家位属西部,背靠Cypress山,门前便是大海,这样的美景使得我在每一次生活的低潮时,都能借助它来抚慰心灵。
加国人民的素质普遍很高,大都待人和善。温哥华人尤其热爱运动,随处可见正在跑步和骑行的人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着阳光般温暖的微笑。刚到加拿大时,我的英文水平不是很好,甚至还不能畅快的在饭店点餐,可尽管这样,我依然感受到了加拿大人和善好客的性格。当然,有时也会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然而这都不会对我造成多大的影响,关键在于个人心态的调整。总的来说,初到加拿大时,我遇到的一切并不如同想象中的那样完美,但也绝没有让我感到糟糕。
趣事
刚到加拿大的那段时间是悲喜参半的。我虽在国内突击过英文,但在去了加拿大之后还是或多或少的受到英文水平的限制。初次去那边的西餐厅就餐,家人们选择了一家看起来非常不错的海景餐厅。我们依照预约踏入餐厅,被餐厅里别有格调的氛围所包围。
然而我们并不知道的是,这样正式的晚餐需要着正装就餐,而我们穿戴的则是不能再舒服的背心短裤!好在餐厅的管理人员没有强制要求我们离开,而是很客气地提醒我们下次要注意些。随后,真正的麻烦到来了--如何点餐?多数西餐厅的菜单上是没有图片的。因为北美各地的饮食差异不大,有名的菜品也就是这些,因此菜单上往往也就不再配图了。可这难住了看不懂菜单的我。
挑了几个勉强认识的菜,马马虎虎吃完之后,我们狼狈地离开了。后来我找到窍门,每次去吃西餐时,我都会问有哪些新菜,服务员都会非常耐心的跟我讲解,遇到不会的单词,我就在手机上查查,就这样,慢慢的我在餐厅终于感觉自如了。开学后,我与几个国内来的同学,一同到西餐厅吃饭。看到他们那支支吾吾的样子,我才发现我已经变成了对餐厅最为熟悉的一个。
不同
我在开学正式上课之前先是上了一所私立学校的summer school。原本,我是想进这所私校的,学校的环境非常好,配备了一切该配备的设施:操场,停车场、舞蹈房、羽毛球馆,每个教室也都是多媒体授课,而且学校用的是全 IB体系(国际文凭课程体系),很能体现教育质量的杰出。不过在申请私校的同时,我还参加了当地最大的一所公校的面试,公校的整体氛围我也非常喜欢,同样配备了所有有关的硬件设施,并且老师们对学生都很包容理解。
选择学校时,我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我做完私校面试之后的那个周日,私校将会告知我结果。而此时,我已经通过了公校的面试,在同一个周日就要缴纳学费,否则我的入学名额可能会被取消。经过了一晚的思考,我最终决定选择公校。虽然之后我也同样收到了私校的offer,可我已经做好了决定。私校招生部门的老师对我很好,告诉我,可以把我的名额保留到明年。不过,在公校学习了一年之后,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所学校。我熟悉的老师、同学和最好的朋友都在这里,于是我也就放弃去其他地方学习了。
加拿大学校的课程在高中阶段以前普遍比国内的教育内容简单,但是,加拿大的学校会更多去训练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人能力,在高中(7-12年级)阶段就已经按照学分制排课,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只要满足毕业所要求的课时及学分就可以了。加拿大的高中不会布置过多的作业,更多的是需要大家一起通力配合的小组作业,这种形式很好地锻炼了我的英文水平,提升了我的自信心,也交到很多朋友。从国内过去的很多学生不适应这种形式的作业,他们更希望自己做自己的,不愿与大家一起分享。然而,我的建议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里不要太封闭自己,这样不利于适应环境并且不会有太大的提高。多融入、多分享,才会发现自己更多的潜能,这样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比之前更有自信了,也会更赢得老师的注意,老师给予的印象分也会提高。
在北美的学校里,老师的打分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学生的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考试的分数,更多的是平时的作业成绩和老师的印象打分。总体来说在加拿大上学真正的难点,是能否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试着去接受西式的教育风格,这对于现在或未来要在国外学习的同学们至关重要。
交流
初到加拿大,我就发现这是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黄头发,黑头发,黑眼睛,蓝眼睛,各个国家和族群的学生在同一所学校一起学习交流。不同地域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思想。有时,去了解他们不同的想法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你会发现世界之大,自己原本以为的对与错可能在世界的其他角落并不是如此,这能让人重新审视曾经学习到的知识和对世界的了解。当然这也是很好刷新三观的办法。
在学校也同样会遇到不那么优秀的学生或老师。但是,大体来说北美学生都很阳光,对其他的外来学生也都很热情,老师更是乐于帮助,而且看得出来他们很爱这份工作。要说难处,在初期阶段,语言一定是非常大的麻烦,这时你可能会受到同学们笑话,但是一定不能胆怯,气馁!要知道,他们那么做的原因也是因为单纯。随着语言一点点好起来,会认识到很多友善可爱的当地朋友,他们会乐于跟你做朋友,也会邀请你熟悉、融入他们的生活。这时,你就可以看出很多文化的差异,尽量去学习他们优秀的方面和避开弊端。重要的是,要找到自我,切记不要跟风沉沦。国外的诱惑很多,不要觉得只要有朋友做什么都可以跟着一起,切记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应对
在去加拿大的第一年里,我一直在慢慢摸索中适应与成长。那一年里,我学习了开车,学了一些基本的做菜技能,也慢慢了解了一些学校的环境。然而,在那一年里我的状况并不是很好,时常感觉到压力,也总会有自卑的情绪。从第二年开始,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些大的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遇事更加淡定,做选择也更加成熟。我开始慢慢步入正轨,虽然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我认为这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吧,关键在于学习如何克服困难。
在最开始的学校生活中,语言成为我很大的困扰,后来在持续地壮着胆子去说,让我找到了一些自信。我发现,只要善于做好自己原本擅长的优势部分,自信就自然而然地回来了。对于功课,最好的办法就是100%投入再加上不懈努力,很快就会有变化。长时间的坚持,不论数学,科学还是语言,付出努力坚持下去都会看到改变。
在上Social课(社会科学)的时候,我因为完全不懂加拿大的历史,所以在最初的几次考试中都表现不佳,产生了厌学的想法,每到Social课我都是硬着头皮去上。之后的偶然一次小组演讲,我讲到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一些二战战役,老师对我的演讲评价很高!课后,老师又约我谈论课上的一些知识,他跟我说,你要是好好学的话不应该考这个分数。接着给我了一些书名,让我去图书馆找资料查阅。
这件小事让我在后来对Social课的兴趣大涨,我开始花更多时间在在这门课程上,更积极地发言,老师也开始经常在班级表扬我的努力。后来,我的考试也都拿到了理想的成绩,我与这位任课老师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可惜的是,这位值得尊敬的有着25年教龄的老师在教完我这届之后就退休离开了。可我还是时常会想起他,回想起他对我的帮助。
准备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国外考大学可能很轻松,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国外没有高考,然而在高中升大学的这个阶段,学生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国外的大学要求的学生成绩,是由不同的政府机构、教育机构的考试成绩和学生历年在校的成绩所组成。在校成绩是由平时的每一项作业、每一个活动、每一场考试和老师的印象打分综合出来的。
正因如此,没有任何课程是可以浑水摸鱼拿到理想分数的。并且要求成绩要具有稳定性,不能忽高忽低。这也给应届毕业生们造成许多压力,时刻不能松懈。加上青春期,好朋友之间面临离别,对自己未来的期盼与迷茫都会给这个时段的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但是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说的是,不要过于紧张,应该放松心态去迎接人生更美丽的篇章。朋友们也不会因选择了不同的大学而离你而去,大家都会朝着更好的自己努力发展。 在学习上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往往有时物极必反。在12年级的后半学期里,学校的课程会越来越少,但这也并不表示轻松,因为有考试要参加,还要与大学沟通联系,找到合适自己的专业学科。同时,还有太多由个人或学校组织的毕业party。因此,一定要找到其中的平衡。
此外,在12年级之前还要做满学校的其他各项要求,例如运动时间和义工时间,这样在申报大学的时候也可以有更多的活动去讲。剩下的就是等待大学的邀请了。
挑战
这几年最大的挑战其实一直是自己,要克服胆怯,克服懒惰。最大的挑战出现在我的母亲和妹妹回国后,我开始学习独立生活。这里面有太多的学问,如何养房、如何养车、时刻要小心,经济上更要货比三家。从开始时杂乱的衣物堆积成山,吃饭时饥一顿饱一顿,到后来能慢慢地将生活安排得条理清楚,我想这可能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应该的成长。生活上的越来越细致往往可以给人精神上更大的自由。这是我现在仍在经历的课题,也是未来面对其他挑战的坚实后盾。我相信这句话,“自律给人自由”,还是很期望自己可以一直坚持下去。
开车
说起驾车真的有太多可以说。我学开车很早,15岁学习,16岁到加拿大就开始开车了。在温哥华,车如脚,不开车,其他的交通工具真不是那么方便,尤其我家住西温,没有Skytrain(当地的区间列车)去市中心,于是只能驾车。在加拿大,驾照分为三级,第一级是L(learner driver)级别,只需参加笔试,及格后便得到L牌,这个车牌只可以在25岁以上的成年人的看护下才允许开车,并且不可以载两个以上的乘客。在L牌无事故无犯罪记录的情况下持有一年就可以申请路考。 路考通过后便是N牌(new driver)。这个车牌就基本可以正常开车了。在不超载和不超速,正确驾驶两年之后,便可以申请5级正式驾照。
而我在L牌一下来的时候就激动不已,因缺少对当地法律的了解,我经常会开车出去,当然去上学也是自己驾车出行。有一次,在上高速路口的时候,我被警察拦下了。当时我正在一个大路口上试图调头,我看到左转的绿灯亮起就直接调头了,这在中国是完全可行的,除非路口有禁止调头的标志。然而在温哥华的这个路口,既没有禁止调头的标志,同时左转的绿灯又已经亮起,因此我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自己有做错的地方。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加拿大的任何一个大路口,也就是有红绿灯的路口,都是不允许掉头的。
赶巧的是,当时这个路口的对面正好有警车经过。一看到有车调头,警察还以为是有人看到警车试图逃跑。瞬间,警灯开始了一蓝一红的闪烁,刺耳的警笛也响了起来。我将车停到了路边,警察拿着手电筒和喇叭指挥着我的每一个动作,熄火,趴到方向盘上。警察叔叔检查完毕之后,便来问我调头的原因,并让我出示驾照。我如实讲述了整个过程,并出示了驾照。警察一看我拿的是L便,各种的罚款就砸了下来。这位警官其实算是很好人的,给我讲清了规则,叫了拖车,将车拖回了我家。后来我才知道,其实他还可以将车直接扣押到警察局,而我到赎车的时候还要另交罚款。
这次之后,我还有过一次被罚款的经历。然而那次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警官看到我年龄小又自己一个人开车,直接截住了我,又是一顿罚款扣分。之后我收到了停牌的处罚。因为L牌只有12分,经过这样的两次被拦,已经全部扣光了。后来再次开车之后,我更加认真地去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就没有这样那样的麻烦了。啰嗦的说了这么多,是想告诫要出国的同学,在国外要时刻遵守当地的法规,尊重当地的法律也会得到应有的保护。千万不要反其道而行之,后果不堪设想。
社团
在学校组织社团本意是能在闲余的时间交些朋友,而后来,随着社团一步步扩大,也让我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我和朋友一同组织的社团是有关棋类的。其实我本身并不是很会下棋,但是我喜欢与其他同学朋友一起在业余时间内,进行些有趣的活动,还可以看到我们的社团内会有不同年级的同学在我们这里相遇相识,这让我感到欣慰。后来社团的社员越来越多,我和另一位创办人在社团中设计了比赛,一来是可以让大家的棋艺更加进步,二来是可以提升社团的知名度,这些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非常成功。
在社团创办了一年后,因逐渐增多的课业,没有太多的课余时间,不得已停止了为期一年的社团。 然而,在那一年里,我们认识了很多朋友。虽然组织和维持社团的活动都很累,但却提升了我的管理能力。我还是非常感谢社团所带给我的成长。
转变
在温哥华的这几年,我从身体到心理都有了很大的成长,要来形容这些年的适应过程还真不容易。因为,当我回想这些时光的时候,种种的感受,伤心、失望、兴奋、狂喜,都历历在目,肯定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完的。
总得来说,我一直在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也因为这些年的生活和成长经历,我变得更成熟,从狂妄到自卑,再到平和;从自卑到自私,再到自爱。我现在身上的一点一滴都与温哥华,这座使我成长的城市密不可分。
对于未来有打算出国的朋友而言,我的生活经历可能会有一些特殊,并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信念和信仰。但我以一个经过留学每一步的学长来建议,一定要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更好的去追求。不要自卑,也别气馁,想着现在正在经历的,不论是喜是悲,在人生路上也不过是件再小不过的事情。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别做那些自己明知是错误的选择。
想说的建议太多了,但道理虽多,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才是最为重要的。望每个在留学路上的朋友或未来打算留学的朋友,且珍惜每一刻青春时光。
Most Likely to Succeed 点映沙龙
《叩响成功之门》
被美国《教育周刊》评为:
“有史以来最好的教育纪录片”
《好莱坞报道》称其:
“用心且智慧地审视了21世纪教育”
《美国独立电影专刊》则评价:
“这部影片应该成为所有家长和教育家的必修课”
8月31日
菁kids将携手Philip Bossert博士点映此片
并与前来观影的读者父母一起探讨与分享
有关创新教育的种种!
时间
2017年8月31日,星期四
上午09:00 至 12:00
地点
北京耀中国际学校礼堂
(北京市朝阳区后八里庄5号红领巾公园)
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席位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活动信息。
菁*旅行
巴塔哥尼亚|18岁,行走世界文明的尽头
菁*教育
菁*新刊
菁*话题
芮娅专栏| 孩子,平凡就好,只要有才情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或访问 jing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