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霸到金融精英一路狂奔,她为什么成为母亲后主张“玩耍的魔力”(下)
在昨天推送的《从学霸到金融精英一路狂奔,她为什么成为母亲后主张“玩耍的魔力”(上)》一文中,Enoch讲述了她在登上人生的金字塔尖,获得事业和生活双丰收的时刻情绪却突然崩塌患上抑郁症,以及后来找到突破口的经过。
本文将继续为您讲述,Enoch在找回自己、找回那些单纯的快乐后,她决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所学,通过她创办的Bearapy (小熊创意法)来帮助同样陷入情绪问题的人群。Enoch还结合自身经验,整理出一些生活中我们不能对抑郁症患者说的话,分享给大家作为参考。
文|Enoch Li 李以诺 译|罗雯
编|曹新星 图|影社绘(伟超)拍摄、作者提供
06
转变观念
压力是真实的,考试是真实的,竞争也是真实的,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是身为父母,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自身的状态。
从孩子们小时候起,我就常常带他们去一个室内游乐场玩。这个场地是我精心挑选的,因为市面上虽然有很多类似的场地,但只有少部分真的懂得如何帮助孩子成长。我很喜欢他们的理念,那里的硬件设施安全又干净,很有创意,也很适合孩子们。还有一点,就是那里没有吱吱作响的玩具,而且工作人员都热情又可爱。
问题就出在照顾孩子的人身上。
探索是孩子的天性。我看到一个孩子把玩具捡起来,想坐在上面。孩子的奶奶看到后赶紧把玩具拿走,对孩子大吼:“不能这样玩玩具。”
为什么不行啊?
另一个孩子正在蹒跚学步,可他才迈出三小步就没有地方可走了,因为孩子的妈妈护在一边,保姆护在另一边。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孩子,生怕他在这个没有任何坚硬物的地上摔倒。
孩子们没有空间了。紧紧盯着孩子的父母自己太焦虑了。可惜的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把焦虑转嫁到天真烂漫且恢复力极强的孩子们身上。
每次在游乐场看到那里的父母和孩子互动我都犯愁。我有好多话想跟照顾孩子的人说,我也知道让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和阿姨转变观念有多难。我看到好多家长去上“有效育儿”之类的课程,学习如何和孩子们沟通。我在想,如果那些家长都不知道如何和自己交流,也不了解自己,上那些育儿课对他们来说到底有什么用。
市面上有不少早教中心、活动中心、兴趣班和带儿童活动区的餐厅,我好奇当中又有几个能践行它们的理念,试图帮助父母们改变思考和育儿的方式呢,还是仅仅是看上去还不错的商家呢?
我们总是希望从外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觉得只要花钱上育儿课,加入早教群,我们就能成为好孩子的好父母了。不是去哪个游乐场,加入哪个昂贵的俱乐部,或是住在哪条街上就能提高孩子的情商。说到底,是家长的观念需要转变。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尽情地玩耍。
玩耍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让他们学会放松和管理情绪压力。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大脑会释放一种荷尔蒙,连接我们的学习神经,从而激发创造力,催生保持快乐的化学元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玩玩具熊能帮助我治疗抑郁症。
玩耍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爱玩儿的孩子心理韧性更强,抗压能力也更强。那些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大可不必担心,研究表明,会玩儿的青少年考试成绩更好,而会玩儿的成年人的平均寿命则长10年。
给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机会吧!如果他们想坐在玩具上,就让他们坐,没有什么所谓的“应该”或“不应该”怎么玩。
07
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我的成长经历似乎每天都在各地上演。我和共事的外企高管聊天,发现他们和我一样,从小都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甚至于他们中的有些人至今仍活在和别人比的阴影里,压力山大。
其实,上课外辅导班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父母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要给孩子报辅导班?是为了和张三或李四家的孩子比?还是因为父母们怕错过什么宝贵的机会?是因为爷爷奶奶的要求?还是因为辅导班的广告做得太好?
关于育儿的理论有很多:RIE育儿法、瑞吉欧育儿法、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华德福教育法、森林学校、传统教育体系,或是主张儿童到六七岁再开始学习写字的芬兰教育体系。你可以自己收集数据,阅读相关的书籍,研究抽样信息,然后自己拿主意。
选择幼儿园、活动小组或是社交群需谨慎。要找理解孩子天生爱玩的老师。对于那些和我在育儿方面意见不一的家长,我会选择不和他们来往。人和人不一样,即便你不是育儿专家,你也可以选择自己想关注的专家。另外,不是每个专家的理论都适合你的家庭和孩子,或是你的生活方式。
许多父母和阿姨在室内游乐场看到我的孩子可以自己穿脱鞋、扔垃圾、用杯子喝水、把玩具放回架子上,都很羡慕。我只是笑着点头,感谢他们的夸奖。我心想,你们给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机会了吗?奶奶抱着孩子让阿姨给脱鞋,爷爷在旁边给孩子收拾垃圾,到底是孩子不够“独立”,还是你们剥夺了他们独立的权利呢?
还有一点,就是不能只看重孩子的成绩。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试的成绩从70分进步到了85分,我开心地回家告诉我妈,结果她瞟了一眼考卷后问我:“你怎么没考100分呢?”
我能想象当时自己有多伤心。我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我的父母只看结果。我丈夫是澳大利亚人,他曾经告诉我他上学的时候,考试后老师会给两个成绩,一个是卷面分,一个是进步分。而他的父母只看进步的成绩,看孩子有没有努力。和我相比,我的丈夫不会被结果限制住,他懂得享受过程。
孩子们努力了,我们就应该祝贺他们,引导他们继续努力。否则,孩子们长大了就会像我一样,只看成绩和目标,只知道要一个接一个地达成目标。
08
成人也要会玩儿!
抑郁症不好对付。它在心理疾病中就如同感冒。感冒不严重的时候人也就是流鼻涕,不影响上班和日常活动。然而,感冒一旦严重起来,你就会发烧、浑身痛,起不来床。有人把抑郁症比喻成一只尾随你的大黑狗。其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患有轻度抑郁,他们就这样过着每一天,照顾孩子、上班。严重抑郁的话,人就特别虚弱了。
在抑郁症发作之后的几年,我时常会感觉到郁闷和焦虑:当我对自己的事业感到迷茫时,在我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在我创作新书的时候,在我生了第二个孩子之后,在我创业艰难的时候……有时我觉得我又把自己累坏了,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能看到抑郁的迹象。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抑郁,我也知道如何支撑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我不排斥抑郁症,说实话我在抑郁的时候文思泉涌。现在,我会把抑郁当做一个信息:我的生活出什么问题了?我是不是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还是说我还需要更多玩儿的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把抑郁症归为困扰全世界的疾病,因抑郁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心脏病和癌症患者。每天有3亿5千万人遭受着抑郁症的困扰。抑郁症导致的员工停工、医疗保险和低工作效率每年让全世界的公司损失一亿多美元。
但是,仍然有许多人不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因为人们觉得得了这病很丢脸,会被认为是在“求关注”。
抑郁症是真实存在的。小时候大人就教我们不要哭,不要悲伤。他们还下意识地让我们掩盖自己的负面情绪,直到我们感觉不到这些情绪。我不是突然就得抑郁症了,而是不断被否定的负面情绪日积月累让我患上了抑郁症。当时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求助,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的感受。
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决定把我的个人经历、我了解的心理学知识,和我在企业的工作经验相结合。我试着研究组织行为、游戏心理学,以及玩乐与日常活动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后来,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Bearapy (小熊创意法),致力于减轻工作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疲惫感,让人们通过游戏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我还会组织游戏工坊,为企业员工、管理者和大众做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
我希望大家能多关注自己,不盲目跟风,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找回自己心中的快乐。
我希望公司能够关心管理者的心理状态 ——不仅仅是让他们上瑜伽和冥想课,也要在心理支持、人员招聘,甚至是办公室装修和打造个性化办公空间方面提升企业文化。
我希望父母们不要过度关注自己天真的孩子,他们需要身体和心理上的空间去自己尝试做不同的事情。我还希望父母们能够认识到,竞争的焦点其实在他们自己身上。
不要让你的孩子像我一样。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加强理性的自我认识。
Enoch结合自身经验,整理出了十句不能对抑郁症患者说的话,以及听到这些话时他们的心理活动,分享给大家作为参考:
一、“保持乐观!”
我心想:“哼!我知道啊——但是我能怎么办呢?我的现实世界已经坍塌。我很生气/沮丧//悲伤/孤独/憔悴/无助/绝望……为什么你们不能理解我呢?”
我觉得:“我之所以紧紧地缩在自己的壳里,躲避与外界的接触和没有意义的意见,是因为你们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如何保持乐观!”
二、“不要那样想……”
我心想:“为什么不能呢?我那么想有什么错呢?我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真的是这么想的。纵使它是消极的,但它却是我的想法,这有什么错呢?那么我该怎么想呢?像你们一样?但是我并不赞同你们,要是我的想法和你们相同,那我不就变成了你们?”
我觉得:“我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想问题确实不妥,你们也谴责了我的这种想法。那么,我收回我的想法,并且严责自己不应该那么想问题,接着我又由于内心的自我谴责而陷入了抑郁。”
三、“振作起来”“重新振作起来”等等类似的话
我心想:“怎么振作?振作什么?我也不想这样,你觉得这很好笑吗?”
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很绝望,我不能让自己振作起来。抑郁症如同滚雪球一般,带着我的力不从心,越来越严重。”
四、“为什么你要抑郁?”
我心想:“嗯……我不知道,我多希望我知道。医生说是因为我的血清素不平衡。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我觉得:“得了抑郁症就像犯了重罪被指控。我很疑惑,因为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我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我很迷茫,因为我不知道如何摆脱抑郁症。我觉得自己颓废、糟糕,所以我躲着你们,因为我不想让自己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五、“看看你自己有多幸运吧!你要感恩。”
我心想:“我很感激我所拥有的一切。但是这与抑郁症能扯上什么关系呢?医生和我看过的每个网站都说抑郁症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对待抑郁症也需要像对待其他病症一样。你们也是幸运的,保持感恩吧——不要再在我呼吸的空气里释放令人寒心的细菌了!”
我觉得:“自己被误解为一个被宠坏、不懂得感激的小女儿,而我不是。我对被误解感到很沮丧,我大哭、呜咽,悲伤泉涌而来。我会再一次蜷缩进我的壳里,躲起来。”
六、“去做点事情,你会感觉好些的。”
我心想:“去做什么?我不能被打扰。我很累,没有力气,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只想睡觉。做事情不会让我更好受,就让我自己待会儿吧……”
我觉得:“疲惫和困倦交织,我没有精力去想该做什么。我很烦,因为你们一直让我去做点事情。”(注意:相反地,不逼着我做任何事情反而让我感觉好些,我的丈夫带我出门散步、随意的聊天,没有一次问到我感觉如何,或者我是否感觉好些了。)
七、“你怎么了?”
我心想:“我多么希望自己知道答案。你能告诉我吗?有人能告诉我吗?我不想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我会这样?!”
我觉得:“绝望充斥着我的整个脑袋,因为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找不出自己患抑郁症的原因。我非常鄙视自己,我很气愤。连这件事情都解决不了,我还不如去死。”
八、“你应该做……”或者“你不应该做(比如自杀)……”
我心想:“为什么?这是我的生命。如果我想,我有权利结束它。为什么我要吃东西?我根本就不饿!”
我觉得:“自己被居高临下的语气命令(即使你的本意并非如此)。我拒绝做你希望我做的事。这对我逐渐减少的自信心是另一个沉重的打击——你成功地让我感到更加绝望,更加抑郁了。”
九、“看看那些可怜的人们吧,他们没有食物,感激你所拥有的!”
我心想:“你们告诉我不要拿自己跟别人比较,而我要告诉你,我很嫉妒那些比我得到的还多的人。只因为那些人没那么幸运,我就要跟他们比较了吗?这也太有双面性了!我知道你们只是告诉我要懂得感恩——我有,我也相信我做到了。但是这可以治好我的抑郁症吗?虽然我很感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但我仍觉得自己不值得活在这世界上。我太累了,以至于不能继续走下去、尝试下去了。”
我觉得:“为什么有时你们说不应该比较,而有时你们又让我作比较,我觉得很奇怪。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保持感恩的心会让我感觉好些,我现在拥有的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我只想死。也许我死了,没有食物的人会有更多的食物。我想从30层的窗户跳下。”
十、“这一切都是你的脑袋惹的祸……”
我心想:“不是的!但我知道。我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呢?这不是我的错。我也不想这样。但我无法控制。我尝试了,但是我做不到!”
我觉得:“我对自己不能控制脑袋和思想非常愤懑。我想做的所有事情我都无法完成,而且更糟的是,我还让你们失望。只是没人能懂我。我疏远自己,我注定要失败,那还不如去死……”
也许你们会觉得,我们的反应和情绪非常无理。我不会争论什么。不过你要记住,患抑郁症的人的确会有许多“不理智”的想法。但是,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状况,并且我们完全相信它,不管它是否理智。所以,不要与我们争论或者试图说服我们。这样,你们只会把我们推向绝望的更深处。
我的论点是,一句不该说的话,会不知不觉地把一个抑郁症患者推向绝望的边缘。这不是宿命论,因为世界上60%的轻生者都患有抑郁症——如果你们不相信我,可以去问问世界卫生组织。请给我们一个喘息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够选择,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想在抑郁症中逗留。
如果你不知道该说什么,那就什么也不要说。只要坐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尽情哭泣,或是采用其他的发泄方式,这才是我们当下需要的。把责备病人的任务交给医生吧,比如心理医生,他们会从专业角度开导我们。
对于身患抑郁症的朋友,Enoch认为长期的解决方案是找到那些诱发焦虑的根源,以及致使你身陷抑郁的深层因素,然后面对它们并加以解决。Enoch也列出了朋友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中曾帮助到她的:
一、“有我呢,我随时都在。”
这让我感到自己有所依靠,即便那时我没有力气,也不想和任何人说话。想到有一个朋友不会抛弃我,会让我因为自己即便在这样不堪的情况下都在被关爱着而感到安心。
二、“嘿,你看到最新的那个应用了吗?”“你听到新闻里那条有趣的段子了吗?”等等
不是问“你好吗”(因为我对于那个问题的答案永远都会是“好个P!”)我的朋友Slo只是借每天发我一条短信和我聊不相关的事情来了解我的状况。这些插科打诨的语言把我的精力从不断的哭泣中分散出来。
三、在我哭的时候躺在我身边就好。
当我四肢摊开躺在客厅的地毯上嚎啕大哭时,我的丈夫只是躺在我的身边陪着我。他递给我纸巾、抱着我,没有问我为什么,也没对我说别哭,只是在那里陪着我。我哭累了就睡着了。当我醒来时,我感到非常得放松和舒服。
四、“我虽然不能理解和赞同你的感觉,但是我尊重你的看法和情绪。”
毫无疑问,我的想法在我最抑郁的那些时候是“不理智”的。我对生活非常悲观,而且总是抱怨每个不够体面的生活细节。尽管我有那些所谓的成绩,但我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看,我现在仍然不够有自信。)我心中没有希望。每天我都告诉Timmie,我觉得没有活下去的必要,我讨厌工作,我恨我自己,我宁愿待在家里烂掉也不愿意去做运动。
一开始,Timmie尽量跟我讲道理,告诉我怎样生活会比较有意义,但对于他所说的每一件事情我都有反面论据。这不仅让他有些泄气,也让我愧疚不已。最终,Timmie意识到,当我的那些想法在脑子里高速运转时,跟我讲道理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我当时也不是为了争论。我需要的是一种同理心,或者至少是同情心——我需要有人告诉我,感到伤心和受挫也没问题的。
重要的是,我能够先充分感受我的各种情绪,同时不会因拥有这些情绪而感到内疚。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各种情绪,我才能够破译产生这些情绪背后的那些思想密码,进而找到对付这些情绪的办法。
五、“我看不到那个男人,但是我相信你可以看到他。”
我曾经有过幻觉,幻觉里我看到一个男人戴着斗篷监视着我。我还看到孩子的鬼魂在车顶上跑来跑去。这些都是别人看不到的。没有被神经类疾病困扰的人都根本不把这些当回事儿,他们告诉我,那些根本不存在!其实他们是否在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只是这样的回答会让我对自己的视觉产生质疑,让我感觉更糟。更何况,谁又能说灵魂到底是不是存在呢?
反之,如果你肯定地说你相信我,即便你看不到我看到的那些东西,却能够让我开始和你聊那些幻象,不会因为怕你会嘲笑我而紧闭心门。只有敞开心扉我才能变得好起来。
六、“我可以为你做什么吗?你要喝水吗?要不要蜂蜜柠檬汁?还是汤?鸡翅怎么样?”
通常我对上面那些问题的回答都是“不要”。尽管如此,这些问题还是会让我感到自己被关爱,而且偶尔会引发我的食欲,让我嚼些东西。如果你知道那段时间里我掉了40斤,你就会明白,小小的一点食欲对我来讲意义有多么重大。
那时我严重缺乏营养,所以没精神去做任何事情。让我吃东西很重要,因为它会帮我慢慢脱离虚弱的身体状况。
七、“我们带Floppie出去玩儿好吗?”
这个问题也许只能针对我自己。我有一只Gund品牌的小熊毛绒玩具,他成了我的伙伴和心灵慰藉。他总是会傻傻地看着我笑。有时我会在家里一连待上十天足不出户,为了想办法让我到外面走走,Timmie会用那些对我来说比较亲近的东西吸引我,让我产生动力。
他建议我们带Floppie去公园或者带它在雪地里拍照。这燃起了我的一点兴趣,于是我有了去换衣服到外面走一走的动力。到外面去会为我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跟上面提到那些小事情一起鼓励我更加敞开心扉并寻求帮助。
也许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邀请你的朋友去打篮球,下象棋、打羽毛球、远足、看电影或者去做任何他们喜欢做的事。可能你得不断地发出邀请才行,因为抑郁症让人没精打采不想做任何事情,而且大多数人会对之前很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
带Floppie出去玩和拍照最终让我开始了我的“小熊创意法”——我收集了那个系列的所有小熊。这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并促使我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八、当我不承认自己压力大/处于抑郁中并拒绝看心理医生时,“逼迫”我去看心理医生和接受治疗
我的拒绝期大概有6个月。甚至当心理医生告诉我说:“你得了严重的抑郁症,需要服用抗抑郁药品”时,我还是拒绝去面对自己的问题。不承认自己遇到了问题,也就自然不会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的丈夫Timmie(那时候的男朋友)和我住在一,因此他承担了照顾我的工作。他每天硬拉我出门,把我拖进出租车,监护我到心理医生的办公室并确保我待在那里。他还每天监督我把医生开的药送入喉咙。
但是,如果你对身边患病的朋友没有这样的监督权,恐怕做到这些就比较难了。在有些情况下,权威和强迫会起反作用并让病人更加的退缩。遇到那种情况,我建议让病人自己来做决定。你可以告诉他们,从哪里能够得到帮助,而是否求助取决于他们自己。
如果你觉得他们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我建议向当地的咨询师或是离你最近的自杀干预中心求助。这些机构大多有热线电话,他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你观察到你朋友的行为提供更加具体的建议。我的丈夫就曾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打了当地的热线电话。他看到了我情绪坠入低谷的前兆,怀疑我有自杀倾向。专家告诉他,要寻找哪些迹象以及要怎么做——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随时陪伴在我的身边。
九、什么也不说。
大多数情况下,最好什么也别对我说。我只是需要清理一下大脑垃圾。我只是需要一些人的倾听,不做任何评价不给任何建议。我只是需要一个拥抱。
十、给我一个拥抱。
只是抱抱,像熊熊一样的拥抱,然后坐在我身边。这样我会感到安慰并让我情绪稳定下来。
希望上面的建议能够给需要它们的人一些启发。其中一些建议很直观,但具体怎么做也取决于你那位需要帮助的家人或者朋友的个性。希望得到你的反馈,哪些是你觉得比较管用的?哪些不行?这样我们也可以分享那些最有效的并继续互相帮助!
-end-
《扪“心”自问,我们健康吗?》
菁kids北京 2018 11月刊
点击查看[新刊导读]
封面故事
玩耍的魔力(下)
关系透视镜——剖析儿童问题背后的家庭密码
孩子玩游戏上瘾,游戏业内人士怎么看
老爸的抑郁症诊断之路
|专栏|懂点心理学,生活更轻松
|专栏|还有32850天
|专栏|“中国吼”与“中年心”
|专栏|远距离与近距离
|旅行|普者黑,想说爱你不容易
|社区|你的孩子在学校焦虑吗?
|好玩|金缮尽美——不完美的“完美”
本文原载于菁kids北京 11月刊《扪“心”自问,我们健康吗?》,印刷版于2018年11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访问 jing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