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遂真园翁”沈觐寿:椽笔高情扬正大 褚瘦颜肥竞风流

2017-06-24 王礼林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沈觐寿

沈觐寿(1907年11月7日至1995年9月18日),男,汉族,字年仲,号静叟,晚号遂真园翁,出生于香港,籍贯福建福州,我国著名书法家。


沈觐寿为沈葆桢曾孙、林则徐外玄孙。沈觐寿于1960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建国后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集邮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福建省美协第一届常务理事,福州画院副院长,福州市将法篆刻研究会会长,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福州国画研究会理事等职。1980年10月,被聘为福建文史馆馆员,评国家一级美术师。


2017年4月15日,位于福州于山的福州画院·墨园内,人头攒动,面对挂在馆内的95幅书画作品,观众无不惊叹。这些作品正是来自福建已故老艺术家沈觐寿。当天,一场名为纪念沈觐寿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沈觐寿书画展(二)”在此亮相,沈老正大气象的书画作品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提起福州当代书法艺术大家,不得不提沈觐寿。他真、草、隶、篆兼擅,尤以精研颜、褚二体而享誉艺林。关于沈老,许多人都只知其精研颜、褚二体,对其一生其他经历知之甚少。殊不知沈老一生身为传奇同时也缔造了许多传奇。


其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受西方文化教育;其求学经历复杂,出生在香港,却先后求学于广州、福州,国语、粤语、英语、福州话无不精通;其生性活泼爽朗,六岁在香港曾独乘大巴往来兜风观光;书法表现超群,十二岁其名即被刻在就读的小学纪念碑上。


▲沈觐寿书法作品


除了能文,还能武。其热爱武术,少小便入广州精武会拜名师习武。他还是体育达人,中学已是校排球队队长,1925年廖仲恺遇刺身亡还被广东教育界推举为学生代表参加守灵。


虽热爱运动,但其大学读的却是法律专业,而毕业后工作又与专业无关。1949年福州解放后,他开始职业书法家之路,并凭借自身天赋与执着,终成一代书法名家。


尤值一提的是, 在沈老带领下,福州领全国风气之先,于1979年10月成立了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成为国内最早恢复(成立)并开展活动的书法篆刻家群团组织之一,带领福州书法艺术重新走上正轨。



▲行草·斗转星移,1995


大浪淘沙,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于天才少年,风雨只是如雨露般浇灌,名门之后的书香熏陶加上其异禀天赋,只会让他这颗凡石加速琢成璞玉。


故事从一个多世纪前的一个秋天讲起。1907年11月,福州名门望族沈家添了一个男丁,从此沈葆桢多了个曾孙、林则徐多了个外玄孙。


沈觐寿祖父是沈葆桢长子,沈觐寿父亲是家中第四子,沈觐寿在沈葆桢曾孙辈中排行三十二。出生名门望族、身在书香门第之中,让沈觐寿对笔墨书香有了比同龄人更深的感悟。


出生香港,沈觐寿学语伊始,便开始同时学习国语、粤语、英语。很快,他便展露出天赋,七岁时便展现出极强的记忆力,很快便能熟背古诗词数百首。当时父亲的好友、与沈家世交的谭阎闓来家中拜访,当听到沈觐寿在一旁背诵,不由惊讶并赞道:“此子尚在科举,必金榜题名。”


而父亲则是沈觐寿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沈觐寿迷恋上颜体书法正是受父亲影响。原来其父和好友谭延闓都对清代书法家钱南园乃至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书法有很深入研究。当时其父在闲暇时段,监督其临习《颜家廟》。


▲沈觐寿书法作品


父亲对沈觐寿还有另外一个巨大影响:由于父亲热衷武术,让沈觐寿自小也开始习武,少小便在父亲带领下入广州精武会拜名师习武。由于习武习惯,沈觐寿对体育运动也颇为热爱。十七岁升入高中部后成为校排球队队员,一度还当上中学排球队队长。


一文一武,让其自小养成了敏捷的思维:既喜爱彼时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又热衷传统书画。大家书法的精妙再加上父亲等长辈的指导,沈觐寿进步飞快,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超群的书法水平,十二岁其名即被刻在就读的广州第六国民小学纪念碑上。


后来,他考入南海中学,国文教师是与康有为同出朱霞公师门的潘镜芙。潘镜芙曾在其作文上以书法优美评一百二十分,并批语“我叹不如!”


而潘拟褚体笔调写的《右泉堂碑记》立于校间,沈觐寿在课间常徘徊在碑前欣赏,让他大为惊叹,对唐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的书法产生好感。


▲行楷·五言联,1990


“瘦褚肥颜”是沈觐寿书法生涯的最爱,也成为他一生艺术生涯的顶峰。但若只是在中小学时代,沈觐寿对书法的参悟还未上升到更高阶段。而其回到故乡福州后,人生所经历的系列际遇及家庭变故,让他迅速成长,技艺快速精进。


1926年,他考入福建法政高等专科学堂,只身回福州读书。往返故里,他入住二伯父家,他很快感受到沈氏一门“书画传家两百年”的文化情结。在福州,他如鱼得水,书画诸多方面的造诣迅速被前辈同好认同。


第二年,其父因病离职携带家眷从广东迁回,住进福州城内南营织缎巷,见其书法大为进步,于是出示旧藏《颜家廟》宋拓本,让沈觐寿颇为惊喜,眼界大开。岂料,不久,其父逝世,家境顿时窘迫,他既不辍学业,又要主理家庭内外。


在福州,闽都肥沃的文化土壤让他的艺术之路收获连连。他结识了比其年长十岁的陈子奋,两人相契金石书画,成为莫逆之交。而且他看到堂兄对褚体楷书滋生兴趣,于是将有唐以来习褚诸家进行比较,形成了自己研磨褚遂良书法的思路。同时,他对钱南园、翁同龢的作品亦临摹不少,还手订临摹了翁同龢楹联书法一集。1934年他结婚后搬回祖屋(今沈葆桢故居)居住。


▲沈觐寿行书


婚后,他携带家眷辗转省内外,其工作与大学专业基本无关。但即便如此,其在工作闲暇,书画的日课未断。1940年受聘上海邮政储金汇业局,年余迁职桂林,很快便与志同道合者成立了绿洲书室。


1945年抗战胜利,他又随福州邮政储金汇业局遣返回福州仓山观井路。此后的40年代后半业,沈觐寿开始悉心研究书画金石。1946年其写订《惟静室主沈觐寿年仲书画篆刻润例》,已隐约可见其离开公职的心志。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此后,沈觐寿正式辞掉公职,开始了职业书法家这一颇为艰难之路。他继续以颜书正大气象为追求,并着力精研褚书,博收约取。


是年之秋,他在其《钱南园摹颜真卿告身墨迹》之临本中题跋云:“南园此书以颜为骨,而以河南笔法运用于腕上”。这预示着沈觐寿以其智慧与高明,行将产生自己的有高度、深度的整合和阐释。可以说,此时沈觐寿书法则逐渐摆脱钱南园、谭延闓架构,有了难能可贵的超越。



▲楷书·福州西湖开化寺题刻,1945


沈觐寿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形成了纯正雄强的沈觐寿书法世界。他熟习兼通真草篆隶,一生精研颜、褚两家书法,书法功力深厚。他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气象雄浑,具有呈正大、蕴生机、具张力三大特色,并一以贯之,既有经典的传承,又有通往未来的启迪。


其对于优秀传统的透彻理解与阐释,及所铸就风格个性与所代表的一代文化精神,都足启来者。因此很有必要走进沈觐寿的书法艺术世界。


沈觐寿九岁习颜,四十岁习褚,一生耽于其间, “参”与“立格”观念无不生动体现。因为,颜体与褚体都是高度成熟、自成体系的书体,它们之后的一千多年,习颜褚而能跳出蕃篱者寥寥。


而在颜体内部稍有创变的当属钱南园,谭延闿承袭了钱南园的衣钵,又将它传给了沈觐寿。但钱氏、谭氏的颜体书法个性突出,弊病也突出,主要为“硬”。将颜体书法中内含的劲力变成了外在的笔画与结构,降低了颜体学习的难度,也削弱颜体本身所具有矛盾的多样性统一的深度。


▲沈觐寿


而沈老四十岁之后援褚入颜,颜褚相参,无疑是对钱氏颜体的纠正,为颜体注入了柔和、蕴藉的审美元素。


古人云“隶参篆意而质古,篆参隶势而姿生”,中国书法从形下的笔法到形上的气韵无不源于篆隶。颜体与褚体相参就是在楷书层面上的篆隶相参。而沈老书法成熟期的颜体凝重而颇有姿趣,褚体温婉而富有质感,这就是两体相“参”的结果。这一“参”,沈氏书风的“格”就立起来,这个“格”就是正大刚健、从容丰腴的健美书风。


沈觐寿对福州书画界的贡献,除了书法艺术足以启迪后人,不得不提的另一方面就是,他在晚年跟几位大家一起发起,为福州书法家创建了一个“家”—— 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让福州的书法爱好者找到归宿,得以在一个平台上不断互相学习、提升并获得展示自己的舞台。


1979年10月,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沈老担任会长;同是该年十月,福州画院成立,沈老担任副院长。


该研究会的成立,对福州书法艺术发展意义巨大,可以说福州书法篆刻研究会领风气之先。需知,直到1978年8月,上海的《书法》杂志创刊,书法艺术才重又走上正轨;81年上海,83年北京等地的书法组织才陆续成立或恢复活动;中国书法家协会则迟至1985年才成立并开展活动。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应该是文革后国内最早恢复(成立)并开展活动的书法篆刻家群团组织之一。


“我相信,有志于研究书法的青年朋友,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探索者,而且也是一个有理想追求,有道德情操的人”。这是沈老1986年发表的《青年学书之我见》一文中对年轻人的寄语。这也恰从侧面反映出其一生在品德修养上严格要求自己。


沈老德艺双馨,不仅用手中笔为闽都书法在全国艺林争得一席之地,还不忘桑梓,一生为福建书画艺术的发展培育了大量人才。他的艺术精神,也在学生传承及流传于世作品的影响下,流芳百世,继续滋润闽都艺林。


▲楷书·王之涣出塞诗,1979年


代表作品

沈觐寿熟习兼通真草篆隶,一生精研颜、褚两家书法,书法功力深厚。他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气象雄浑,具有呈正大、蕴生机、具张力三大特色,并一以贯之,既有经典的传承,又有通往未来的启迪。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展览,20世纪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中叶之间,他与道友在福州开办“书法艺术社”,书法作品先后被国家选送日本、法国、波兰展出;所作《苍松图》参加全国第二届图画展;1981年5月赴日本长崎交流书法艺术,1990年赴新加坡出席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首届大会。


作品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1976-1982,《中国当代书法作品展》,《当代书家墨迹诗文选》,《中国当代书法大观》,1981年《书法》(总第19期),《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上海书画社《当代书法家艺术大成》,中央文献出版社《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毛泽东诗词》等。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文圈“小诸葛”林焱:顽童人生“玩”出的大文化

► “中华民族英雄”高士其:永不下“火线”的科普战士

► “杂家”李林洲:已为文史“多面手” 但有三山诗风来

► “现代圣人”高梦旦:谋国风度谋书事 引西学启民智厥功至伟

► 古建筑大师王忠义:独具匠心,在飞檐枋拱间抒写古文化情怀

►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 “梅峰山人”郑大干:时风酒肉无交往,家学丹青有发扬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编辑:林少斌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福州日报fuzhouribao福州晚报fuzhou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fzrbjiaoyu福州晚报东街口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HAPPY团fzrbhappy影像福州image_fz 
福州新闻网fzxww83762780homeland家园
homeland_ma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