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雨素要吃口饭

2017-04-26 三表 三表龙门阵

范雨素大火,她展现出来的文字能力,被很多人褒奖为「祖师爷赏饭吃」,我觉得过誉了。因为一旦涉及到「天赋」这个领域,评价的标尺就要严格起来。好比梅西因为有同侪不具备的,足球史上也罕见的步频,我们才可以说他有「祖师爷赏饭吃的天赋」。而范雨素面世的两篇文章,我读完绝无拔群惊艳的感觉,不过中人之姿罢了。

 

广为流传的《我是范雨素》一文,最令人人拍案叫绝的是劈头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坦白讲,这样的「比兴」笔法是高级的、吸引人的,但遗憾的是,类似技巧全文并不多见,更多是近乎于口述体的白描。而「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一句则是取材于席慕蓉的诗《青春之一》中的「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这句引用彰显的仅仅是范雨素「发现美」的能力,如果依此判断她有不世出的才华,我认为起码是对席慕蓉的不公。

 

除了「发现美」的能力外,范雨素最可贵的是对「美」有着罕见的自觉,譬如在她12岁,少不更事时,就自作主张把「范菊人」这个名字换成了更具浪漫气息的「范雨素」。这种美学意义上的自觉与自省对文学创作是大有裨益的,她对文字是有敬畏之心的。反观现在很多自媒体日夜写作却对粗鄙不自知,热衷操与逼,笔下流淌都是「人设」这种泛着工业气息的机械辞藻。

 

现在很难对范雨素能否走文学这条路下个定论。仅凭《农民大哥》、《我是范雨素》两篇文章,我发现她更擅长描绘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她更擅长冷静剖析别人的命运,她更擅长组装碎片化的生活。假以时日,她很可能陷入自我复制的牢笼,因为我没看到她具备抽离自有生活再叙事的能力。也就是说,她十万字把自己看到的、体悟到的写尽了,还能写什么呢?单一的生活、事业、视野维度必然会成为她文学创作的短板。

 

范雨素写自己的两个哥哥,写自己服务的富豪家庭,都非常冷峻,她能见城乡结合部的众生,唯独见不到自己。她对少小离家出走的描绘只是寥寥数笔,她对自己婚姻的描写也不过是「便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我觉得,她内心还有很多苦不敢去触碰与挖掘,她更习惯站在外围观察别人,哪怕是有血缘关系的至亲,她冷冷的写,却不加入自己的评判,她过于封闭自己,因此我多少认为她还没找到更高的维度来审视时代与个人的命运,她笔下就是所见即所得。我更期待她流露出一些平视之外的俯视,把评判的权力交给我们殊为不妥,因为我们的视角早已被钢琴水泥固化了。

 

范雨素给我们的启发是,记录生活是一件美好的事,拿笔写字从来都不晚,文学创作有门槛,但时代给予了每一个人寻找到共鸣群体的机会。

 

但我仍然要说一句,人们对于范雨素的追捧还是建立在「龙虾吃多了乍见萝卜白菜」的心理基础上,人们冲动的褒奖与范雨素的「月嫂」标签是割裂不开的。在这个动辄就对小学生鸡汤金句堆砌式作文惊为天人的时代,在这个观点让位于情绪的时代,唯独缺少对文字本身的审慎评价,人们对文字的轻薄与轻薄的赞赏浑然一体。

 

《我是范雨素》一文散发着与命运和解的气息,范雨素寻求内心安宁的方式是去拥抱更弱小的人,这是一种宗教式的爱与救赎。我想,因此各方面观者也大松一口气吧,她没有让每个人背负道德的压力,没有指控阶层固化带来的命运选择,也没有强烈控诉教育不公、政府缺位,所以《人民日报》大加赞赏,自强不息、传递爱和尊严,范雨素个体的生命宣言与时代的主旋律又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不消数月,大家又心安理得,各安天命,偶尔喟叹下一个范雨素。

 

「北京工友之家」的许多在微博上说:「刚在村里遇见这两天因文爆红的范雨素同志,她很烦恼地说,当初投稿我只是想赚点稿费,现在这事闹这么大,要应付那么多人,该怎么办?」

 

如果,这是范雨素的真实想法,那我真的为她高兴。什么「祖师爷赏饭吃啊」,谁能给范雨素一口饭吃才是最切实际的。外界把她解读为用文学升华生活的诗意,但对升斗小民来说,文学提升生活的质地才是最要紧的。范雨素有美的自觉,更有生活的自觉,那种不想被你们架到神坛上膜拜的劲,真酷。

 

范雨素的小女儿只能远赴河北上学,还有一些北京异乡人年复一年地选择去教育部呼吁开放异地高考,和解与不和解的生活都在真实的发生着。


你还可以看:

你有本事偷我方案 你没本事承认吗?!

苹果发动了对自媒体的恐怖袭击

人民的名义贵在懂政治


尊贵的苹果用户,请扫描激情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