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州,新楚门
说到刘学州,先谈孙海洋。
今早看到,澎湃新闻在某平台全程直播「孙海洋一家五口回湖北老家过大团圆年」。
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直播过程中,孙氏家族但凡有个人说话出点岔劈,这就是草船借箭呢,道德高地上的网友必万箭齐发。
我不知道媒体为什么热衷于做这种选题,它能满足哪种公共利益?它和真人秀《与卡戴珊同行》有什么区别?聚光灯为什么还盯着已经团圆的一家人?
简单说,「孙海洋」是热门词,是流量池,是话题金矿,媒体舍不得放下。
刘学州也是被舍不得放下的那个人。
从他发声那一刻起,各方参与者就设计了一个「楚门的世界」。
现在的媒体报道更像一个连续剧,和以往纸媒鼎盛时期,采编花数月制作,力图一锤定音,经受各方考验与挑战不同的是,如今,记者拿起手机拍个新闻当事人或现场的视频,用最简易的剪辑软件稍加调整,便随手发到各大平台。
事实有误?没关系,他们第二天再发一个。
他们不怕打脸,他们完全是按照「吃瓜」的流程定制新闻。吃瓜嘛,那就讲究三翻四抖,讲究一季接着一季。「收视率」不错,好嘛,回家上坟我都能给你一镜到底直播出来。
我不想过多批评《新京报》,因为这种新闻生产方式,不是他们的自创,而是社会的共谋,时代的催产,看客的需要。当殿堂级媒体都跟读者玩一惊一乍时,你指望他们清新脱俗,那真是拜错庙了。
或者直接说——这就是当代新闻。进一步残酷说——没有新闻,只有真人秀。
刘学州作为未成年人,成为公众人物,他既没有准备,又缺乏必要性。
然而,新浪微博给他一个认证:「河北邢台寻亲男孩」。媒体还上门扒着家人的人嘴问个底调。无数闲出屁的网友,仿佛这事它就管定了,非常享受隔空断案的感觉。
没有一个人觉得,过高的关注度,不受限制的讨论,是将这个缺乏舆论应对经验的未成年人推向火坑。
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不关注刘学州,反而不会加速悲剧的发生?
他身上的苦难确实过载了、溢出了,可想一想,这种人生谁经历过?我们无法替他承受,也无法替他排解。
他只能自己过完剩余的人生,就像他之前顽强的对抗命运一样。
读着本文的每一位,难道不是吗?困厄之中,总是于某个星空朗朗的夜,决定迈开踏向黎明的脚步。
可当一个人沉入海底,又在各方利益的牵扯下,不得不成为「新闻当事人」,被置于放大镜下供人观察、品评,一个未成年的苦命人,完全对这种「热情」会错意了,他开直播,他玩微博,殊不知,「互动」也是这出「楚门的世界」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这个时代,成为「公众人物」的门槛太低,代价却太高。闷声发大财方为正道,应该避免将生活的所有细节诉诸网络。
刘学州的网络生涯后期不是求助,而是寻求公众的道德审判了。
可是,有没有人告诉他,万恶的微博上至今没有人能断明白家务事,那里充斥着毫无谋生能力却教你如何拥有美好明天的低能儿,毫无爱情经验却教你如何撩妹的情圣,毫无智识的人却教你看透世界风云的键盘侠。那里有太多长着肾上腺素却专门分泌给与自己无关之事的盲流子了。
所以,刘学州啊,不要发微博、不要发微博、不要发微博。
郭德纲说,他挣那份钱里有一半是挨骂的。钱与声名是他排解因非议、网暴而心情郁结的手段。
你我图什么呢?想在微博上寻求理解、找到公义?
不如在每个不堪入眠的夜,找个现实的朋友,吃一顿解决万事的忘忧烧烤。《楚门的世界》里说:「时不与我,你无法面对现实,于是……你要去别处寻求出路,但重要的是,我愿意为你这朋友两肋插刀。」
当一个人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为流量的因子,安置在刘学州身上的「楚门世界」仍然会被看客们续订,
What right do you have to turn a baby's life into a mockery.
你无权把一个生命,当成一场秀。
可惜的是,微博上的人,每天都在磨刀霍霍。
苦难不会终结,但对苦难的刻奇,必须终结了。
思考题:你如何看待这个事件中各方的责任?你如何认知这个「秀」的时代?你同意对苦难的过饱和关注吗?
你还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