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是阳光照进内心的地方
“我不知道战争给我的生活
带来了什么影响
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
和平的生活”
生活在和平年代,战争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永远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就像对于阿富汗的儿童来说,和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甚至连想像都是模糊的。《伤口是阳光照进内心的地方》这部片子,就带领我们深入阿富汗首都,让我们真实了解战争中的阿富汗儿童。
片名“伤口是阳光照进内心的地方”,来自阿富汗诗人鲁米的一句诗。对于经历过战争的孩子们来说,无论时间过了多久,这样深刻的伤害都是很难被忘记的。
“伤口是阳光照进内心的地方”这句话也许更像是导演本人想要对孩子们说的,也许同时也是他们的父母、朋友想要给受过伤的他们的一句安慰和鼓励——“伤口”很难被治愈,那么就带着它努力面对生活,即便是在如此这般充满苦难、充满困惑和无奈的环境中,也希望他们的内心依旧能带着阳光继续生活啊。
EMERGENCY救助中心是一家意大利的NGO组织,在很多国家都设有分部。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这家EMERGENCY医院,它设立在城市热闹的地带,墙上写着很大的“战争受害者紧急救助中心”字样。
医院每天都有从各个城市送来的因因枪击、爆炸而受伤或死亡的受害者,其中儿童占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那些孩子们从一出生便不得不承受战争所带来的伤害,在孩子们的伤口中,可能夹杂着更多的,是遗憾与无奈。
11岁的男孩沙普尔就生活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一次恐怖袭击导致他的身心都受到了重创。
沙普尔来医院复查,当时他给本片导演郭依菲展示自己的伤口,没有哭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那种镇定的样子令在场的人看了都非常心痛,这也是很多医院里的孩子们的都有的状态。
由于沙普尔的家和学校正好都在首都喀布尔,于是便这样确定了主人公。
对于十一岁的沙普尔来说,这无疑是平凡的一天。书包、球鞋、读书声、炮弹响,这些都是1500万阿富汗儿童习以为常的生活元素。
然而在那些阳光照不见的地方,沙普尔正和自己的内心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
一个11岁的孩子现在甚至连半小时都不敢出门玩耍,而以前他最喜欢呆在家外面。 他害怕声音,哪怕是很小的声音。当他看到很多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当他听到熟悉的警笛声的时候,他都在担心是否是战争到来的预示。
在战乱地带,人们长期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之中,日复一日的祈祷着和平早日到来。战火纷飞,当人们还在生死间奋力挣扎时,谁能真正走进一个平凡少年内心的恐惧?
然而这里的人即便是一直承受着这样的苦难,这个世界仿佛也并不在乎。
如今,沙普尔的身体正逐渐恢复健康,他开始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正常地走路、干活、嬉笑打闹。曾经血流不止的地方,也最终愈合成了一道沉默着的而又可怕的伤口。
然而,就像片名所说的——“伤口是阳光照进内心的地方”,战后孩子们受到的创伤,并不是简单的身体伤口的逐渐愈合,并不是残垣断壁下的躲躲藏藏,并不是残破布片下的欲盖弥彰。而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心里的创伤,它需要的该是来自外界的阳光,是他们甚至都没有见过的和平。
深入战地为世界记录危险的真实面目,这已值得我们肃然起敬。而更难得的是,导演将镜头对准人潮之中透明化的个体,以一个小小漩涡的挣扎来反映整个风暴的形成。
对于那些面对生活失去选择权而又无能为力的人来说,郭依菲导演的镜头是他们一个小小的出口,为了和他们有着共同经历却无处发声的人而拍摄,而不是为了观众而拍摄的理念,让拍摄这件事情变得更有价值。
这部片子没有一点刻意的煽情,没有直白的解说,没有带动情绪的背景音乐,更没有简单的拷问。而是在高度写实的纪实手法中,融入了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情感色彩,并将拷问的权利最终留给了观众。也正是这些纯粹的镜头语言,反而更能击中人的内心。
这部片子记录了阿富汗战争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但又同时展现出纪实性影片特有的生活中的“美好”。高度写实的手法和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风格相融合,使镜头中晦暗不明的阿富汗天空,承载了更多晦暗不明的弦外之音。
在阿富汗,或许没有什么能够找到确切答案。但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答案,就放弃追问的过程。或许,通过《伤口是阳光照进内心的地方》,通过一个阿富汗男孩的无声独白,你能在追问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比答案本身更有意义的东西。
或许,阳光照耀之前,每个人都必须要先学会如何面对伤口。
郭依菲导演的这部纪实短片,为我们展现了在战争的阴影下,阿富汗男孩沙普尔平静生活背后的巨大创伤。它会让观众记住,在众生喧哗的年代,有一位青年女导演,曾用她的镜头,努力去照亮这个世界上缺乏阳光的角落。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一百年很长吗?我过得很好
《浮生一日》:众筹式纪录片的成功之作
观察者与参与者: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之争淘汰与争霸:一场动物王朝的权力纷争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乔梓文 尼罗日亚
美编:Nora
文字:N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