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全球化语境下中美关系与文化差异的影像隐喻
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两国关系越发微妙而紧张。在这样的敏感时期,Netflix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横空出世,引起中美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网民的热烈讨论,豆瓣评分一度达到8.6,烂番茄新鲜度95%。该片通过一家中国人投资的美国工厂,展示了中美企业文化理念的冲突与碰撞,同时对美国制造业的何去何从进行了一场思考。
值得关注的是,该片由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投资制作,结合当下全球化浪潮下的国际关系大背景来观赏本片,作为一个文化切片,它的时代隐喻也许大于其艺术价值,与其说它通过福耀工厂来表达中美文化观念冲突,倒不如说借着中美管理文化冲突的噱头对美国制造业行业的衰落重新下了定义,也让部分观众不忘记与当前的国际发展格局和态势做下对标。
美国《政客杂志》(Politico Magazine)刊文指出,《美国工厂》是奥巴马夫妇发表的第一份反对特朗普连任的声明。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制造业一路唱衰,大批工人失业下岗,生活如履薄冰。福耀公司的出现为俄亥俄州代顿市的失业人群带来了希望。福耀公司在这里的玻璃厂,原本是通用汽车的加工厂,后来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在政府的各种补贴和红利的吸引之下,中国企业福耀公司来这里开辟自身的“全球化”战略梦想,同时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缓解了当地的失业压力。
该片通过几个矛盾的递进设置,将中美企业文化的分歧推向了高峰:1.语言和风土文化的矛盾,中国工人和管理者到美国生活工作的“水土不服”;2.生产的玻璃质量不过关,但是工厂对产量有高要求3.美国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周末双休、中国工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而且一个月只有一两天休息时间;4.美国工人即感恩这份工作机会重新致富,同时又对工厂节奏太快、有安全隐患提出反对的声音;5.矛盾高峰:工会冲突。
矛盾最终指向是否建立工会的冲突,美国工人认为,管理层不尊重他们,只有成立了工会工人们才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才能够让管理层听见自己的声音和诉求。而中方的管理层认为,这样做会拉低工厂的工作效率。管理矛盾背后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一场因为工会展开的管理文化矛盾成为片子的核心戏剧点。
文化制度的差异是福耀美国工厂的隐形成本,它从一开始就被忽略了。可是明明在中国行得通的路,但是在美国却行不通,原因不在中国的管理模式、不是工会制度,而在于美国制造行业自身的诸多问题。
福耀美国工厂董事长曹德旺极力反对工会
福耀企业在中国的成功不是偶然,它代表着一批在中国崛起的制造行业,再直接一点,它代表着中国几十年来发展模式的成功。对标来看,美国过分的自由主义和人权标榜无形中成为一种发展累赘。而数千年来中国人勤劳、踏实、奋进、敢为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的继承与释放,成为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下得以弯道超车的文化符码,所以全球制造业的东移也是个文化问题。
在福耀工厂内,张贴着反对投票的传单
虽然整部纪录片以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讲述了美国经济危机之后,一家中国工厂拯救当地失业问题的故事,但作者并没有一味的构建文化冲突,故事当中也有许多温情和感人的瞬间,让中美观众寻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和依托。从该片播出的反响来看,它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传播样本。同时,该片平衡影射了中美双方企业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态度不偏不倚,关于中美制造行业的讨论甚嚣尘上,无论是深入浅出还是过分解读,片中谈到的问题的确值得反思,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则在结尾处已给出了答案:科技与未来。
值得寻味的是,《美国工厂》似乎是对经典的“特朗普命题”——“让制造业回归美国”的一种回应,但是从片中给出的答案来看,似乎这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战略前途不太明朗。也许美国真的应该从自身找找原因,而不是继续与中国针锋相对。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纪录者说·我和我的祖国——朱羽君《美国工厂》:中美文化与价值观交汇的漩涡融媒时代,纪实影像如何高歌前行?壮丽七十年 记录新时代 ——第三届北京纪实影像周盛大开幕
广电总局印发《关于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吴禾昆 张嘉琪
图文:张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