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丨《早餐中国》总导演王圣志:我认真做,您慢慢吃

方源 CDRC2011 2023-03-31

学院奖报名请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专访

王圣志,海峡卫视首席制片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现为大型系列美食短纪录片《早餐中国》节目总导演。



由腾讯视频和海峡卫视联合出品的美食短纪录片《早餐中国》自2019年4月22日上线首集以来就获得了亿万网友的热捧,它不仅带领观众的味觉回到故乡,更让人体会到早餐里的人心激荡、地久天长。时隔半年,《早餐中国》第二季正式上线,相比之下,与第一季有何不同?本期专访人物:《早餐中国》总导演——王圣志,讲述《早餐中国》背后的故事。



CDRC:《早餐中国》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有什么不同?

王圣志:我们原来对早餐的认识还比较狭隘,认为早餐要么是碳水化合物,要么就是油炸的。但在网友给我们留了几万条家乡早餐的留言中,我们发现早餐的丰富性远超我们的想象,也超过我们第一季的调研范围。现在微博上网友一直在推荐自己家乡的早餐,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家乡的早餐是最好的。之后,我们可能会加强互动,通过网友推荐家乡早餐的形式,节目组可能两三天后就出现在他的家乡,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制作,尽快让家乡的早餐跟大家见面,更好地顺应网友的呼声。



CDRC:《早餐中国》为什么选择了早餐,而不是午餐或夜宵?

王圣志:纪录片讲究要有服务的精神,《早餐中国》服务的是早起去地铁路上的人、正在吃早餐的人或正在赖床的人,所以应当让观众在看完五六分钟的短片后产生“OK我可以起床了”的意识,或是促使观众看到一半时产生去吃这家早餐店的冲动。因为服务性是这种短视频类纪录片第一要素,所以我们尝试适应碎片化阅读的潮流,让观众的碎片时间看到更高质量的东西,让网友认可这个作品的价值。



CDRC:《早餐中国》的创作核心是什么?

王圣志:“细节”是贯穿《早餐中国》创作的核心,我们一贯追求从细节中来,到灵魂中去,这是我们整个创作团队达成的共识,如果细节不真实,后面所有的情感也就不真实了。比如使用多年的锅边糊的鼎,不需要回避经年累月积累的油垢;那些使用了多年捞面的筷子,包浆正是时间流逝的印记,这种物质世界里面的细节是我们最强调的东西。



王圣志:在面对店主时,我们从来都是跟导演说“你要去拜访一个店主”。那么一个拜访者跟一个采访者差别在哪里?采访者的话语通常直白而严肃,例如“为什么坚持?”、“坚持这么多年你想过退却吗?”那么店主也一定用官方的语言回答。因此当我们去拜访的时候,更喜欢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进行开场,“孩子今年初二还是初三?学习任务重吗?”等,在这么一个轻松的语境下,店主的话匣子自然也就打开了。所以我们片子的镜头语言好像跟他们勾肩搭背一样的,他们都很自然地跟着我们说说他自己的语言,就像真的是来吃了好多年的老熟客一样。



CDRC:《早餐中国》在视听语言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王圣志:这个片子中,我们尤其强调两点,一个是在场感,另一个是真实感。像市面上制作比较成熟的短视频大多比较工整,在画面上尽量用定焦头、大光圈,但是工整的同时就失去了一些在场感,而《早餐中国》就非常重视在场感。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和店主闲聊时,摄像镜头靠的太近了,店主会主动要求机器退后一点。那么一般情况下后期就会把它当废片剪掉了,但我们在短短五分钟的时间里还保留了这个小桥段,就是为了营造一种在场感,这种在场感就是能够迅速让人获得真实感的手段。


除此之外,早餐店里的画报挂历、锅碗勺筷等,它们也在传达信息和感情。所以我们的画面可能不如小清新般唯美。更因为我们拍的是苍蝇小馆,如果把整个画面都拍到美轮美奂,把背景信息全部抹去,在我看来是对早餐店真实感的一种背叛,所以通过保留乡土风情的细节来提升真实感。



CDRC:《早餐中国》作为五六分钟的短视频类纪录片在结构编排上有什么巧思?

王圣志:这就像“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我们认为在五六分钟里面叙事或许是一个妄念,所以我们向短篇小说学习,去找寻事件的横切面,通过把握关键性瞬间的横切面进行叙事,当然这也提高了讲故事的难度。《早餐中国》在每一集里面都会去建立人物关系,父子、夫妻、姐妹、老板跟顾客等,建立这种人物关系能够迅速形成横切面。事实上,早餐的内容大概两三分钟左右就能够说完,然后剩下就是在说一些非常有趣的生活故事了。



CDRC:《早餐中国》如何平衡美食呈现和人物故事性?

王圣志:我们的拍摄从不预设故事,而是在现场从细节里面抓故事,比如说第二季里面的“对夹”,父亲希望儿子站在他的肩膀上再往前走一步,但儿子未必想这么干,我们觉得这种在现场里面发现的故事是最好的。如果作为一个编剧置身事外去设计故事的话,讲出来的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底层叙事的故事。

  

我们其实很担心老板一开口说“我的面是最好的”、“我的酱是最好的”等,因为我们要拍的人物都是“反英雄式”的,他会打哈欠,会感到疲倦,会和别人吐槽,会想退却,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我们从不试图塑造“榜样”或“偶像”,这既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套路,因为世界上需要这样的片子,否则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后的人来看我们这一时代会疑惑,怎么这么多的人都是在隐居?怎么这么多人在做工匠?怎么这么多人都在做美食节目?为什么这个时代这么强调美要有匠心?



CDRC:有的店面在网友的追捧下成了网红,这种网红效应您当初设想过吗?

王圣志:网红这个词对我个人来说,第一是意想不到,第二是考虑网红这个词与早餐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认为网红意味着变化,意味着日新月异,意味着也许昨天还在热销的爆品,明天就会下架退市。但好的早餐店它讲求的是不变,这种不变是一个特别厉害的本事,它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把一片社区里面的这么多人的口味全部都粘在一碗同样的早餐里,它真正克服了“众口难调”这个世界性难题。一个游子回到故乡发现早餐店还是儿时的味道,那么这个种故乡感、归属感就不言自明了。而网红意味着变化,只要早餐店里的属于舌尖的共同记忆不变,它就不是网红店。



CDRC:担心拍到《早餐中国》一百集时会变成千人一面吗?

王圣志:这是我们一直担心而且一直在努力改变的一个事情。从第二季开始,我们更讲究个人的境遇,有的担心孩子早恋,有的担心孩子成绩不好,有的则怀念青春,人的烦恼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我只有把具体的个人在具体生活里面碰到了具体的挫折、困难给表现出来,就会避免千人一面的情况出现。对我们来说,“早餐”和“中国”其实是分别阐述的概念,早餐是一个媒介,更重要的是要表现里面每个中国人的故事。因为我们不是在拍早餐有多么神秘,而是在早餐背后有人间,这是我们整个团队的野心。





第九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

报名后组委会将反馈PDF文件到您邮箱,届时可打印报名表。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天地玄黄,一场混沌中的寻找之旅

互联网诞生五十年,从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看时代意义

最幽默的法制纪录片:守护解放西

没落的实体书时代,他用纪录片为独立女性呐喊

打造国际一流纪录片品牌——CCTV-9全新改版,全新呈现

第四届德国金树国际纪录片节精彩回顾全媒体时代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思路探析走过“生死罗布泊”的男人们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吴禾昆 张嘉琪

图文:方  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