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至之境》:自然类纪录片的拟人化叙事

李昊 CDRC2011 2023-03-31


BBC著名自然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大卫·爱登堡曾说“最好的节目都像是一个故事。”同样的,以动物自然为题材的纪录片所展现的应该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在给观众上一堂生物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导演们在拍摄时常常注入拟人化的故事思维,表现动物时采用拟人化的手段,从而提高纪录片的趣味性。


题材:聚焦珍稀野生动物


作为近些年来视频门户网站中的翘楚,B站参与制作并出品了许多广受好评的纪录片。《人生一串》、《历史那些事》等均是B站推出的话题作品。2019年11月19日,B站与美国国家地理联合出品的《未至之境》正式播出,其制作维持着一贯的水准,轻易地在豆瓣获得了9.4分的高分评价。



《未至之境》,顾名思义,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是那些在中国人迹罕至的地方,其主要的拍摄对象就是在那些“未至之境”中鲜为人知的野生动物。《未至之境》启用了《我们诞生在中国》等野生动物题材大片的制作班底,通过特殊拍摄手法,捕捉中国珍稀动物日常生活中的珍贵镜头和动人故事,除了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宝级动物,更囊括藏狐、土拨鼠、兔狲等“一线流量动物明星”。


叙事:拟人化思维引起共情


作为一部优秀的自然类纪录片,《未至之境》的叙事策略中包含着丰富的拟人化思维。第一集《大熊猫帝国》中,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吸引了无数观众。这一集从一只新生大熊猫的成长故事切入:在讲到熊猫母子之间一生只能在一起生活两年时,解说词中用到了“弥足珍贵”这样拟人化的字眼,让观众感受到熊猫母子之间存在的真实温情。两年之后,就需要孩子“自己去闯荡”众仿佛已经可以看到尚未成年的熊猫离开母亲、奔赴远方的画面。



在讲到竹林中的螳螂之时,《未至之境》表现的是一段充满戏剧性的“求爱”——为了赶走闯入的不速之客,雌螳螂张开艳丽的翅膀,“雄螳螂似乎非常震惊”。这样的解说词拉近了观众的距离,很好地讲述了这段“求爱”的过程。



对于新生的扁颅蝠幼崽而言,竹林之中危机四伏。弱小的它们不得不承受在它们的父母出去捕食的片刻时可能会被蛇所吃掉的恐惧。幸好,它们在竹子中的家对于蛇而言太过狭窄,成功抵御了一次攻击。正如片中解说词道:“它们父母的选择很明智”,这一切都是它们父母的功劳。



《未至之境》叙事中的拟人化思维,增强了纪录片的趣味性,成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得观众的心绪被动物世界中的主人公所牵引,刺激了观众想要了解“未至之境”的欲望。


内核:折射社会与生活


自然类题材纪录片中这种拟人化叙事的手法将人类的情感、思想移于自然界动物、植物身上,实现移人于物,达到物我同一、激发情感的效果。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人类自身的情感挪移到非人类的对象身上,从而来传递纪录片中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故事。



有学者曾言:自然类纪录片就是人类对客观自然进行主观描述的产物。所以自然类纪录片除了“科普”这一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将人类社会价值取向融入自然界的现象中,寄托人类的一种美好愿望,并将这种愿望通过自然类纪录片传递给普罗大众。因此,我们在拍摄野生纪录片时,应当将纪录片作为人类世界的“折射镜”,观众们可以透过拟人化的野生动物世界,重新审视我们人类的社会与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请你勇敢对家暴说“不”CDRC旅拍:关于城市的诗意纪录片方言在纪录片中的“出走”与“回归”离开舒适区,国产纪录片还能去哪里?——《明天之前》的启示Vlog


  

 

:李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