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十,而立》:长人生,短纪录

戚金葆 CDRC2011 2023-03-31

学院奖报名请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随着近些年网络短视频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一些自媒体平台为了提升平台视频素材的独特性,将纪录片与各类网络视频相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新生的微纪录片受到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形式不同主要体现在时长上,根据目前维基百科对微纪录片的定义,时长在2-25分钟左右的纪录片被称为微纪录片。



《三十,而立》是由光线传媒视频部总监李程远继系列短视频《濒临30岁悲伤实话》在抖音平台获得大量关注后又推出的微纪录片,每集两分钟左右。截至2020年10月29号,《三十,而立》纪录片在抖音短视频平台更新至第23集。上线10个月以来共获1.3亿次播放量,592.2万点赞量以及24.5万的互动量。从《濒临30岁》的导演李程远自己在镜头前细数当下30岁左右的整体现状,到《三十,而立》的每一集选取一位刚刚30岁的主人公,通过展现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来讲述“第一批奔三的90后”如今的生活,导演李程远将奔三的话题从分享式的调侃转到纪录式的见证,用珍贵的素材、朴实的镜头和凝练的语言给每一位主人公留下来一份成长的留念,也让每一位用户在短短两分钟的时间里看到了最真实的自己。


迎合到发掘:

短视频平台中的选题策略


对于微纪录片而言,选材工作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因为其作为新兴样态,要想发挥实际价值和观赏优势,就要依据作品的特征将更具有研究价值的题材呈现出来,确保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迎合用户趣味、关注网络热点是《三十,而立》前半部分选题较为关键的标准之一。导演非常明确短视频用户最关心的题材,并且以较为新颖的角度挖掘主人公的故事,深度钻研和记录相关内容。例如迎合用户趣味的第一集“当年的学生会主席现在过的怎么样”、第四集“当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现在怎么样”、第十一集“当年的全班倒数第一现在过的怎么样“;再如关注热点话题的第十八集“最年轻的援鄂护士”、第22集“当年赴美留学的天才”。这些主人公自带标签本就是我们日常喜闻乐见的,对于10年后30岁的他们正在以什么样的姿态生活则更吸引我们去窥探。正是影片里主人公20岁的理想在30岁时或淡忘、或破灭或仍然坚持的故事,唤起了一批正值而立之年的青年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让《三十,而立》系列微纪录片在播出前期阶段广受关注。


第一集“当年的学生会主席”

第十一集“当年的倒数第一”

第十八集“最年轻援鄂护士”


《三十,而立》凭借前期大量展现“自带话题”的主人公近十年的人生轨迹积累了大量粉丝,后期对于主人公的选择则逐渐有了人文主义关怀,聚焦在社会上一少部分特殊群体上。例如第二十一集“对话孤独症患者”。主人公博雅,今年二十八岁,但心智年龄只有7岁,医学上称为孤独症(自闭症)。该片通过讲述博雅在求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让用户了解这一特殊群体。又通过展现博雅对待命运的对抗,让用户感受到一丝温暖和力量,继续积极前行。自此《三十,而立》系列微纪录片真正开始摆脱迎合用户趣味,更多的去发掘与关注社会话题。


第二十一集“对话孤独症”(右二主人公博雅)


十年弹指间:

碎片化信息环境中的叙事特点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更新时速增快,人们获取的碎片化资讯数量不断增多,要想在短时间内吸引观赏者的眼球,就要合理性调控相应的节奏,避免拖沓繁杂产生的不良影响。


微纪录片因为时长的缘由所表现出来的故事特征一般是某一个特定的“小事情”,并从小事情中带动大家对某类事件的思考,所以在《三十,而立》中每一个故事在选材上都偏向于生活化,不论是解说词还是主人公的自述,都没有过多交代背景原因,直接从主题的核心要素入手,因此能够迅速带动观众进入故事,提升人物情绪的饱满度,让每段故事的充分与用户共鸣。


第三集“当年的校园偶像”


《三十,而立》系列短纪录片基本按照“解说词+主人公采访+过往素材+如今生活纪实画面”的结构思路制作。每一集开篇介绍主人公曾经20岁的样子,语气一转接着介绍现在30岁的生活,之后通过主人公对曾经自己的看法的自述,搭配解说词总结主人公这十年的经历,最后用采访带出主人公对待未来的看法,解说词在末尾凝练、升华主题。短短两分钟内,精简凝练的解说配合主人公真情直白的自述,将人物十年间发生的变化清晰明了的展现了出来,每位主人公在谈到过往时的激情,聊至当下时的叹息,展望未来时的坚定都使得影片的节奏此起彼伏,很好的将用户的情绪调动了起来,从而拉近与用户的关系。


以“小”见“大”:

竖屏终端前的影像风格


比起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想要在短时间内表达更多的内容,就需要在画面中填充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甚至可以替代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意境,通过细节来展现故事,也让用户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理解的部分。


作为新兴事物,微纪录片该如何运用镜头语言并没有先例。在适应互联网新媒体、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等新的传播语境前提下,微纪录片在叙事方式上呈现出了“两极化”。一方面是广泛使用“小景别”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适时则采用大景别提升现场冲击力。《三十,而立》系列微纪录片则选用“小景别”叙事。大量记录主人公现在生活的场景,以及采访镜头都采用的是以特写为主的小景别,每当主人公情感发生波动,镜头都会缓缓推进,让人物面部充满画面,用他们的眼神诉说故事。这样的景别起到了放大主体,使用户更清晰地看到细节,让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的作用,也成为了《三十,而立》系列微纪录的影像特点之一。


第七集“当年拼命爱你的少年”


在当下各类新事物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微纪录片以其叙事精巧、画面丰富的特性被很多人喜爱,在满足大众日渐提升的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带给许多人更深层次的思考,催生了更多人参与到微纪录片创作中来。《三十,而立》系列微纪录片通过走进第一批“奔三”的90后他们这十年的生活,来展现如今在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人他们一路走来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从而带给更多人对生活,对理想的思考。




第九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

PDF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在现场|《大工告成》研讨会专家学者语录精选
CDRCx微博|致敬抗美援朝英雄儿女,铭刻家国情怀振奋人心
纪录片《大工告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纪录片《大工告成》:中国故事的新符号表达
《英雄儿女》:再现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壮丽图景
从回溯到反思:纪录片书写历史的三个层面
美国公共电视50年:PBS纪录片简史
刘效礼:用镜头记录一个民族的历史 | 金鹰奖30届·30人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杨博雅 陈朵儿

编辑:戚金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