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笨小孩》:教育应当回归“人之为人”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
——《中毒的父母》
近日,几部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轮番上阵,引发千万家庭的强烈共鸣。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向社会普及“阅读障碍症”,患儿们学习成绩不好,通常会被周围人贴上“笨小孩”的标签;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以“幼升小”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热播剧《小舍得》聚焦教育热点“小升初”,快乐童年和尖子教育的矛盾再次被放大。
01
成绩不好是真的“笨”吗?
在当今教育环境下,分数高低已经成了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成功的首要标准,许多普通家庭都指望着靠孩子学有所成咸鱼翻身,“唯分数论”的教育模式已然成为社会共识。成绩好的孩子,会成为老师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则常常会被周围人叫做“笨小孩”。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真的是因为“笨”吗?据研究显示,在适龄儿童中,大约有5-8%的孩子天生有阅读障碍的困难,往往表现为阅读时会将字看反或颠倒,容易跳行或漏字,会随意按照自己的联想去读字,书写时会尽可能地将字简化或者字体潦草。
“阅读障碍症”患儿校校的阅读方式
“阅读障碍症”患儿校校的写字方式
“阅读障碍症”患儿在幼儿园阶段很难被发现,一般是在上小学后因为学习成绩差才被家长和老师察觉,他们通常被周围人贴上“笨”或“懒”的标签。每一个阅读障碍孩子的家庭,都在遭遇着挑战,这种煎熬并不只来自学习成绩,更多的是来自旁人的嘲笑和误解。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的《我不是笨小孩》是一部长时间观察阅读障碍儿童成长的纪录片。该片以阅读障碍症为切口,通过对三个阅读障碍儿童校校、群晓、若汐长达三年的系统追踪跟拍,真实而深入地反映了他们的生存困境和成长变化,以及家长、教师和孩子们的不懈努力,呼吁民众关注有学习困难的儿童,也启发全社会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
群晓被同学嘲笑成绩差
阅读障碍症通常会伴随一生,病症造成的困扰漫长而深远,患儿们在巨大的学业和竞争压力下,长期体验着挫败感与自卑感,被同学嘲笑成绩差,被别人家长当成反面教材,以至于他们会本能地逃避没有结果的付出,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若汐在学习中忍受着煎熬
着眼于当下的教育环境,家长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对于天生不完美的孩子来说,家长更渴望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帮助他们尽力弥补自身缺陷。家长的出发点固然没有错,但努力并不一定都有结果,阅读障碍症的患儿,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真的学不会,他们每天在学习中忍受的煎熬,就像普通人每天都在感冒发烧一样难受。
02
“教育内卷”是焦虑的根源
阅读障碍的患儿,智力没有任何问题,他们只不过是在读写方面发育缓慢,由此造成的学习成绩差也并不是故意为之。但为什么家长还要一直逼着他们好好学习呢?接纳他们的不完美真的很难吗?
校校妈妈的焦虑
患儿校校的妈妈说:“我不担心他的未来,我过不去的是现在。”面对着孩子每日的作业辅导和频繁的考试失利,校校妈妈陷入重复焦虑,究其根本原因,是“教育内卷”引发的集体焦虑,家长不断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在对比中就会不自觉放大孩子成绩不好的问题,从而产生巨大的落差感。
妈妈拿校校(徐楷轶)的成绩和别的同学作比较
通俗来讲,“教育内卷”就是当今教育系统存在的恶性竞争,比如A做了三张卷子,B就要做四张卷子;C学到晚上十二点入睡,D就要学到凌晨一点才睡;小明周末上数学辅导班,小丽就要上语数外三门辅导班……对于个人而言,一个学生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无限增加攀比式教育的投入和负荷,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正效益的,一旦触碰到学生抗压能力的极限边界,很有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情况,比如厌学、抑郁甚至自杀。
对于整个教育系统来说,如果一个学校或地区率先违背教育规律,采取极端的应试教育模式,那么很容易对其他学校和地区造成“教育绑架”,不跟风就很难在社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致使非常多的学生和家长被迫加入到学历军备竞赛中,从幼儿园到高考,每一步都不能容忍孩子比别人落后。
若汐被老师当众批评成绩差
无限恶性循环的教育内卷,会让学生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教育成本越来越高,不仅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严重影响到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教育内卷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也仅仅是标配而已。
03
教育应当回归 “人之为人”
对于大多数正常的学生来说,教育内卷已经使之身心俱疲,那对于患有“阅读障碍症”的孩子来说,“唯分数论”的教育模式必定是他们一生的噩梦。面对与生俱来的缺陷,与其想着改变,不如坦然接受。
父母对群晓表达无条件的爱
教育的真谛,应该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此爱与彼爱的交融,是对“特别”的理解和接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一种存在都有价值,即使他患有阅读障碍症,即使他考试不及格,即使他看起来有点“笨”,这都不应该成为阻碍他们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没有一个孩子是笨小孩,要对每一个生命体充满敬意。
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多,对教育本质的反思也应该越来越深刻,想要得到良性的持续发展,教育应该剔除功利,回归“人之为人”,以教育的内在规律去办学,以人成长的规律去育人。
接纳不完美,才能更完整。希望未来教育的第一课,是教会大家爱与尊重,悦纳生命的每一种可能。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在现场| 全篇划重点!《发掘记》执行总导演朱允分享纪录片创作干货
制片人说|《敦煌:生而传奇》的那些事儿被遮蔽的新疆:透过纪录之窗看见误解背后的真实
CDRC×微博| 纪录片聚焦青少年成长深受关注,纪实新闻栏目跟踪热点事件领先话题榜《绝笔》:在纪录片里,他们从未离开
众包纪录片:时下流行的纪录片制作模式
“北京故事”纪录短片工作坊顺利结束,5组作品亮相!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杨博雅 陈朵儿
编辑:吴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