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城无小事》看警务题材纪录片的小视角与大视野
“我是警察,不怕你记”
前不久,一段警校生公交车上徒手控制小偷的视频在网络热传,面对犯罪嫌疑人的威胁,警校生程昕霸气回应:“我是警察,我不怕你记”。待民警赶到案发现场,他亮出学生证:“我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学生”。这一事件被各大主流媒体相继转载,网友纷纷评论:“好样的”、“不愧是未来的人民警察”。7月12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发布通知,决定给予程昕同学记个人三等功。
程昕不惧威胁与犯罪嫌疑人对峙
与此社会事件发生的同时,东方卫视全景式警务侦查纪录片《大城无小事·城市真英雄2021》,7月6日起每周二晚22点档播出。作为《大城无小事》系列第三部影片,《城市真英雄2021》把视线从基层派出所事务转向了打击犯罪,集中聚焦申城的刑事、经济类案件。“城市真英雄”节目组将蹲点驻守上海市各刑侦、经侦队伍,深入刑事科学、反侵财、反诈、便衣、重案、缉毒等侦查队伍,全程跟拍破案过程。观众可以通过镜头随民警奔赴抓捕嫌犯的第一现场,身临其境感受紧张氛围,还原惊险抓捕一刻。
《大城无小事·城市真英雄2021》宣传海报
01
我国警务题材纪录片发展脉络
199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国家禁毒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电视专题片《中华之剑》由中央电视台重磅播出并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影片通过大量现场实拍和事件相关人物采访,全面展现毒品危害的同时也深度揭示我国禁毒工作所处的艰苦环境,用事实彰显了我国政府预防和惩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的坚定立场。
《中华之剑》主人公尹向东接受采访
继《中华之剑》之后,以刑侦破案为主体的警察题材纪录片《中国西部刑侦大案纪实》于2000年上映。之后,峨眉电影制片厂继续推出姊妹篇《中国西部刑侦重案纪实》。和《中国西部刑侦大案纪实》一样,都是通过向民众直观还原凶案经过的形式,对犯罪分子和普通百姓实现心理震慑进而传达法制宣传目的。这两部影片的播出,警察题材纪录片在西部产生良好反响并影响全国。不久,上海东方电视台纪实频道制作的纪录片《带摄像机的警察》在《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播出。成为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在警察题材纪录片制作层面做出的积极呼应。
形态上最初依附其他电视形式呈现的警察题材纪录片,在初始阶段多借助电视栏目为载体依托电视进行传播。制作层面而言,大多由公安部牵头,国家电视台、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等主流媒体承担摄制;创作风格上,深受新闻采编与制作模式影响,采访和解说内容占据成片重要比例而对声画元素的艺术化处理相对缺乏
从《带摄像机的警察》开始,在艺术表现性方面已经有所显露。尤其2012《中国警察》《百年警察》《维和勇士——公安边防维和纪实》等一系列大型警察题材纪录片相继呈现,从声画缺乏考究的初始时期,依托创作观念的应时转变、制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制片体系的日益完善,以更为成熟的电视纪录片式样实现向探索时期的迈进。
《中国警察》宣传海报
近年来,以《巡逻现场实录·2017》《巡逻现场实录·2018》等为代表的网生化电视节目其节目定位、制作流程、包装形式虽植根于传统媒体纪实类电视节目模式,但已经通过分屏、快节奏、花字字幕的方式全面提升作品的感,呈现出了媒介融合的趋势;以《守护解放西》列为代表的网络自制纪录片用其多段落、快节奏的叙事方式,再借助风格的特效包装呈现出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更丰富的角度展现了纪实美学,拓展了警务题材纪录片内容表达的方式;以《中国缉毒警》《共和国警察故事》为代表的短视频化纪录片将宏大的题材进行微观的展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制作风格统一,系列化呈现,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警察题材微纪录片制作模式。
2017、2018《巡逻现场实录》宣传画报
02
平民化视角的“警匪故事”
市场的多元化打造来自于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当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从《河西走廊》到《鸟瞰中国》再到《西南联大》开始吸引我们眼球,当口腹之欲被《早餐中国》《人生一串》《风味人间》所填满,当医疗类的相关知识都被《急诊室故事》以及《人间世》所普及,受众也需要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纪录片来拓展视野,《大城无小事》系列就是这样一档亲民的影片。
《大城无小事》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足够真实、足够日常、足够接地,甚至足够奇葩。有半夜喝多就地卧倒的醉汉,也有打架斗殴到派出所调解的一地鸡毛,而我们想像不到的戏剧性转折配上被摄像所记录下来的真实性巧合,也能够让观众笑掉大牙。譬如,在《大城无小事——派出所故事2019》的第一集中,有一位突发疾病的男士,曹家渡派出所的民警周世奇赶去现场帮助,在帮助他的过程中,这位男士在意识不太清醒的情况下不忘感谢帮助他的周警官,他在担架上称呼周警官为小唐哥,还说“他是我们的天使,是正义的化身”,弄得周警官哭笑不得,后来他还得到了“小唐哥”这一外号被调侃。但这一幕却上了微博热搜,还一度成为这一集的“名场面”。许多观众专门前往B站观看这期节目,在被逗得哈哈大笑的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民警工作的温情与不易,有许多人被这一幕“圈粉”,成为了节目的忠实观众。
“小唐哥”(左一)在《派出所故事2019》中的采访
除了有趣之外,这部纪录片也让不了解这一职业的普通群众看到了民警办公的专业度。在春节,疫情暴发最严重的时候,《派出所的故事2019》还临时增加了三集“抗‘疫’实录”特别版,用镜头记录下了奋战在防疫一线的上海民警无畏的“逆行”背影。屏幕上被密密麻麻的“辛苦了”、“谢谢你们”、“中国必胜”的弹幕刷屏。他们一直坚守在防疫一线,会照顾那些因家人不在身边而没有佩戴口罩的老人,也会因为抓捕到在疫情当口制造假口罩的黑心嫌疑人而愤怒不已。
《派出所的故事2019》抗疫实录(二)网友弹幕
《派出所的故事2019》抗疫实录(三)警察劝阻聚众
抛开“民警”这一工作身份,其实他们也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解决完群众的难事之后,也要去解决自己的难事。马晓亮警官在凌晨处理完工作之后,第二天还要赶去医院照顾生病的母亲;在疫情期间,也有警官因在外执勤隔离,没能见到自己外婆的最后一面。有许多民警都像他们一样,舍小家为大家,为这座城市的健康运转而日夜奋战。在这一些系列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最真实的民警工作日常,他们或许并不全如影视剧中刻画的那么潇洒恣意,更多的是他们忙碌在街头巷尾,忙碌于尘世烟火,解决打架斗殴、醉酒撒泼、情感纠纷、病情突发、儿童走失等突发事件的身影……他们是在鸡毛蒜皮中解决问题,在黑暗中守卫他所生活的城市。
03
新传播语态的人民警察
公安形象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和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系统。公安形象的形成包括三个要素:自身表现、传播行为以及人民群众的印象和评价。自身表现是媒体传播的基础,而传播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公安的印象和评价。因此,媒体传播行为是架构起公安机关自身表现与人民群众对公安形象的印象和评价的重要中介与桥梁,媒体传播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会影响公众对公安形象的印象。
人民警察
传统媒体时代,公安形象的传播权更多掌握在主流媒体手中,媒体是塑造和传播公安形象的主力媒介,公安部门往往处于被动一方。报纸上常见的公安形象是记者对公安英雄事迹的报道;警匪类型的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演员演绎出大义凛然、公正无私的公安干警形象;法制类电视节目中的公安干警以一种严肃普法的形象出现。这些媒体中的文字或者图像都传播了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之一的公安机关神圣严肃、正面高大的形象。这种近乎完美的公安形象一直延续到现在。
《大城无小事·城市真英雄2021》空镜
但是,随着传播环境的改变和社会突发事件的增加,警民关系曾一度陷入紧张的状态,新媒体时代,公安机关在面临形象危机时,大胆探索和利用新的传播媒介和方式进行形象传播工作。但是公安部门在不断反转案件中的网络发言很容易将自己置于不利的舆论位置,引发社会负面影响,影响自身的权威性;过度娱乐化的短视频也不适合公安工作内容的性质和形象传播。《大城无小事》系列纪录片是地方公安机关主动进行形象传播的一次尝试。再一次给全国做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
《大城无小事·城市真英雄2021》宣传海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杨博雅 陈朵儿
编辑:戚金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