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长津湖纪录片看中美历史文献纪录片叙事差异

王侯 CDRC2011 2023-03-31

今年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长津湖》引发了全国性观影热潮,截至目前已破四十亿票房,使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在讨论电影的同时,大家也将目光投向了与长津湖战役相关的纪录片,其中我国纪录片《冰血长津湖》和美国纪录片《长津湖战役》两部作品获得了较多关注。这两部长片同属历史文献类纪录片,从不同角度叙述了相同的历史事件。我们或许可以从它们的对比之中,探寻到中美两国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叙事差异与其背后的原因。


01


相同题材:

中美两部纪录片的背景介绍


“抗美援朝”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直是中国纪录片重要的题材来源。在抗美援朝战争初始,来自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量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积累了大量原始素材。在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进行的过程中,北京电影制片厂就根据前线摄影师带回的珍贵战场影像,制作了新中国第一部有关抗美援朝题材的纪录片《抗美援朝》。


北京电影制片厂将随军摄影队从朝鲜前线带回的珍贵影像素材制作成纪录片《抗美援朝》


近期热传热播的《冰血长津湖》是新世纪后第一批中国大陆抗美援朝题材纪录片之一,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曾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长津湖战役》(The Battle of Chosin)则由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出品,是其以反映美国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阶段为主题的系列节目“经历美国(American Experience)”中播出的纪录片。



两部作品均以“长津湖战役”为题材,结合影像史料、亲历者口述和地图动画等内容,对这一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进行了回顾。但由于两国制作者立场不同,面对相同的题材甚至素材,两部纪录片的呈现方式也各不相同。结合其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尽管都是历史文献纪录片,但两部作品却选择了不一样的诠释方式。


02


不同呈现:

内容、视角、结构的三重叙事角度分析


叙事是体现纪录片文本的一个本质特征,历史文献纪录片也不例外。


叙事内容来看,尽管《冰血长津湖》和《长津湖战役》选题相同,都聚焦于长津湖一役,但其侧重点却并不一致。通常意义下,现实作为纪录片叙事提取的素材源,纪录片的选题是叙事的起点,但因立场及受众群体的差异,两部作品的侧重点自然有不同偏向。纪录片《冰血长津湖》将长津湖战役战事内容作为讲述的重点,以地图动画进行空间再造,重现了整个战役的前因后果;纪录片《长津湖战役》则花费更多的笔墨来叙述战役失败后陆战一师的“光荣突围”行动,以此从美国的角度剪辑出一个“还不算太失败”的“纪录片结局”。


《长津湖战役》将陆战一师的撤退作为叙事重点


叙事侧重的不同带来的是叙事视角的区别。这两部纪录片由于其表现主题的不同,在其具体呈现的过程中也选择了不一样的叙事视角。热拉尔·热奈特提出了三种叙述视角 :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即以“上帝之音”进行讲述的全知视角、以从某一人物的视角出发进行主观陈述的内视角和类旁观者进行“墙壁上的苍蝇”式不介入叙述的外视角。


在纪录片《冰血长津湖》中,为了全方位展示我军的战役战略、英雄人物和感人细节,全片更多采用解说统筹脉络的零聚焦视角加事后追述补充的方式。通过解说,观众可以掌握长津湖战役的完整经过;通过追述采访的补充,观众又能感受到本片对战役之中如冻土豆、冰雪之中呈卧倒伏击姿势牺牲的冰雕战士们等的具体刻画。两者的结合将个人英雄情感与集体爱国主义精神共同传递了出来。


老战士朱文斌提到团长因无法满足战士们两三个土豆的要求而掉下眼泪


纪录片《长津湖战役》选择了另一种视角:尽管解说依然存在,其比例却大大减少,战役发展过程主要通过采访进行铺展,导致其叙事视角呈现出一种零聚焦和内聚焦相混合的形式。但由于其部分限制性视角的原因,《长津湖战役》中老兵的追述内容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客观表达,而是从一个视点向其他部分的观察与反馈,这是亲历者置身庞大战局中视点的局限。


而叙事视角的选择也造成了两部作品叙事结构的细微差异。事实上,两部纪录片总体都呈现出阶梯递进式结构,但在具体的结构分解上又有些许的差别。《冰血长津湖》在开头和结尾以詹大南老人的现状引出和收束长津湖战役主题,在片中则严格以时间发展为讲述线索和叙述单位,将东线和西线的作战统一在同一时间线内,并通过黑屏与时间提示进行区隔。


《冰血长津湖》以时间发展为讲述线索,并通过时间提示进行区隔


《长津湖战役》因其混合视角中内聚焦的细节化,东西两线的作战很难以时间线统一在一起,所以片中叙事以各个作战部队和小规模战役为中心进行结构,从而推进战役主线的发展。


03


中美纪录片叙事背后的价值表达


隐藏在两部长津湖纪录片叙事差异背后的是中美两国不同的价值观念与表达。


《冰血长津湖》将个人英雄事迹与军队集体经历错落描述,既有对杨根思、吴昌业等人的细致叙述,也有对薄冬衣、冰雕连等集体事迹的动人描写。全片以客观、理性的方式回顾历史,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胜利的必然性,也深刻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冰血长津湖》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长津湖战役》则通过叙事重点的转移突出表现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纪录片用素材调度构建了一个“开场-被困-脱困”的典型英雄电影情节,同时又在细节方面刻画了所谓“美国式”的乐观、勇敢与道德约束。这种表述一方面是其引以为豪的“美国精神”的价值投射,一方面体现了制作单位PBS的表现风格与追求目标。由于其“自由”、“独立”的运营理念,PBS更注重作品内容深层内涵的挖掘,因此《长津湖战役》也会聚焦于战争中的个体,侧重描绘士兵的感受与精神创伤。


《长津湖战役》中西线的美国士兵因恐惧而哭泣


中美纪录片不同的价值表达奠定了不同的纪录片观念。中国素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而诞生于革命烽火年代的中国纪录片更将国家、社会、公众对纪录片的功能性诉求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在记录、梳理历史事件与进程的同时,也承担着凝聚共识、建构共同记忆的社会价值与功能,这使得中国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多了一层责任感和使命感。


依托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自去年以来,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多个纪录片制作单位出品了《为了和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刀锋》、《英雄儿女》等一批集文献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优秀抗美援朝题材纪录片作品。在当前国内国际环境与时代背景下,这些历史文献类作品致敬历史、连接社会、反映思潮,起到了诉诸认同、唤起情感、凝心聚气的作用,也彰显了纪录片的社会价值。



04


结语


《冰血长津湖》和《长津湖战役》通过内容、视角、结构三重叙事角度的差异设计,使得相同题材的纪录片在叙事上有了不同的呈现,也体现出各自的价值观念与表达。两者相互区别又互为补充,从不同方面回顾了那段充满雪与血的历史,让我们对长津湖战役,乃至战争有了新的了解与思考。两部长津湖战役题材作品的热播,源于历史的投射,也反映了时代环境的激荡。


《冰血长津湖》与《长津湖战役》分别出品于2011年和2016年,在今天,历史文献纪录片也有了新的发展。同为抗美援朝题材,近两年播出的纪录片《英雄》采用了情景演绎的手法,故事化、情境化的主题表现策略给观众以“沉浸式”观看体验;纪录片《热的雪——伟大的抗美援朝》通过情景再现和3D动画生动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典战役和英雄故事;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由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进行真人讲述,完全消解掉旁白与解说,以“第一视角”重现那段厚重的历史。


《热的雪》通过情景再现表现经典战役中的具体细节


历史文献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表现形式与叙事脉络,这与纪录片紧跟时代、引领思潮的自身特质相吻合。但无论形式如何发展变化,历史文献纪录片的责任与内核始终不变:记录那些必须记录的,铭记那些必须铭记的。


参考文献:[1]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5(06):8-10.[2]韩飞. 抗美援朝纪录影像创作的历史溯源与当下观察[N]. 文艺报,2020-11-18(004).[3]何苏六,韩飞.政论文献纪录片的“功能”论:基于《澳门二十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3):117-119.[4]孙红云.现实邂逅叙事:新时期以来中国纪录片叙事分析(1978—2018)[J].当代电影,2018(09):47-51.[5]赵曦.西方公共电视体系中的纪录片生产与传播——以PBS运营模式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10):68-72.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央视剧评 |《理想答案 仅供参考》第二季:不负时代的别样青春

美国纪录片专业院校盘点

《小城夜食记》:网生美食纪录片新样态

专访|宠物纪录片《离不开你》的幕后故事

回归记录本质,看见《华为的100张面孔》背后的故事

守好网络阵地 让主旋律更响亮 ——纪录片《党的女儿》《青春正当时》带来的启示意义

《流动的中国》:丈量时代的脚步

《非遗传承,少年敢当》:让东方文化成为潮流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杜颍莹 刘   畅 李英杰

编辑:王   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