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体悟与艺术信仰:曾扬的个人修行与艺术创作
木木美术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龟兹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僧侣与艺术家”&“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将于9月2日本周六闭幕,对于木木美术馆来说,这两个展览是我们对古代艺术和历史虔诚的敬礼,也是一次连接过去与当代的尝试。
受到克孜尔石窟和创作这些艺术瑰宝的僧侣们的启发,我们在展览“僧侣与艺术家”中设置了一处特别的展览空间“当代精神洞窟”。从7月14日展览开幕至今,已经有三位艺术家在“当代精神洞窟”内完成了他们的驻地创作。克孜尔洞窟的壁画给了千年以前在洞窟内修行的僧侣们以启发,在木木美术馆的“洞窟”内,我们的几位驻地艺术家也遵循着他们的艺术信仰,分别创作了音乐,装置以及绘画作品:
✦
“当代精神洞窟”第一位驻地艺术家
孙大威
孙大威在创作音乐的间隙与德国学者Klaas交流
✦
“当代精神洞窟”第二位驻地艺术家
刘亚洲
雕塑家刘亚洲在创作现场
✦
“当代精神洞窟”第三位驻地艺术家
梁闻道
艺术家梁硕在“洞窟”内的“梁闻道小屋”作画
在展览最后不到一周的展期内,“当代精神洞窟”即将迎来最后一位驻地艺术家——曾扬。
✦
“僧侣与艺术家”&“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
“当代精神洞窟”在地创作计划·第四位艺术家
曾扬
创作时间:8月28日-9月2日
作为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艺术家曾扬与更多艺术家最显著的不同便在于,他对艺术的求索和他对佛教的信仰密不可分。他的身上恰如其然地体现了“僧侣与艺术家”这一命题的意涵。曾扬所有的创作都来源于对生命本质问题的思考,他认为,艺术的最终指向应该是生命本身,不构建在生命意义之上的艺术是没有意义的。
在木木美术馆的展览现场,曾扬将带来作品《百幅极乐图》,并在现场创作《一元万佛》。这两件作品均充满了曾扬对其信仰的体悟:前者是曾扬在宗教化的生活环境中对其脑海中无为涅槃界(极乐世界)的描绘;后者则体现了艺术家在将目光投向宗教之外之后,对“归入一元”这一更大命题的思考。
曾扬,1981年10月生于云南昆明,从事当代艺术创作至今。现生活于北京。曾扬早期的艺术创作以挖掘内心潜意识为主导。后期涉足佛教题材。其重要展览包括《回头是岸》,《依正》,《无量寿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一元阿弥陀》,《万佛一元》。
出离宗教的意识边界
曾 扬
在此展现的作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百幅极乐图》以及《一元万佛》(过程) 。这代表了对佛法体悟的两个阶段。
《百幅极乐图》
某年在敬亭山半山一栋不起眼的徽派建筑(石涛纪念馆)里,我看到了石涛生平,以及他不为人所熟知的《石涛百开图册》。我产生了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这是看任何一个艺术家传记都没有产生过的感觉,这种感同身受先是悲伤。而后是恐惧,这种恐惧很真切。我害怕重走他的后半生。
后来,这种恐惧逐渐消散。(石涛死在了法门里面,死在了宗教里面。晚年的石涛精神上否定了自己的一生,背离佛教转投道教。身体上,脱下僧服,成为艺术家。这些只是从一个相进入另一个相。本质没有改变。有一道障碍,阻挡了他通往真理与最终的解脱)而我,我遇到了那个大道至简的法门,这个法门打开了宗教中所有的意识边界。创造了一条简洁的通向真理的通路。它或许是真理面前最后一两级台阶。现在的我不应该再有恐惧。
下山后我画了《百幅极乐图》,以纪念石涛。
《一元万佛系列》
再后来,真理属性与宗教分离了。于是我走出了法门。法门还是宗教的一部分。而出离宗教,是生命必然的进程。生命最初没有宗教,生命的归宿也不是宗教。佛法里面把它比喻为船,当上岸的时候,船会被留在岸边。
后记
人生三个最重要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你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你是谁,要到哪里去。
清初书画家石涛(1642年-1708年)
曾扬《百幅极乐图》(部分)
曾扬的艺术实践与他对生命与佛法的觉知相辅相成,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并相信,这位将信仰化为实践的艺术家将给我们本次展览的“当代精神洞窟”创作计划带来一个意韵深远的完结。
点击 “僧侣与艺术家”&“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 了解当前展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