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项撬动皖北的大战略,5年可以打几分?

2017-08-29 本刊记者 姚成二 决策杂志
↑↑↑ 点击上方“决策杂志”关注我们


2012年以来,先后有上百名干部北上皖北,他们作为安徽省探索南北共建园区的第一批“拓荒者”,见证了园区“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如今,南北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格局已初露雏形,十座产业新城在皖北大地崛起。“刚来园区确实不适应,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园区一天天成型壮大,特别有成就感。”凤阳县委常委、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杨岸峰告诉《决策》。

  

五年来,各共建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2.4 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2.1 亿元,税收28.4 亿元。这是一条怎样的拓荒之路?共建园区给皖北带去了什么?



“1+1>2”  


合肥大道、江淮汽车、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走在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内,处处可见这些被打上省会合肥烙印的“作品”。如今的阜合园区已赢得“皖北小合肥”的美誉,更是阜阳一张新的名片。

  

南北共建园区通过将皖南先发地区的经济优势和皖北的资源优势无缝对接,互联互通,实现了“1+1>2”的放大效应。

  

放在整个皖北区域中来看,“3+7”南北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是皖北振兴的一个政策支点和战略平台,成为撬动皖北经济的有力杠杆,成功地催化和激活了皖北的内生动力。一个个大项目在皖北的落地生根就是最好的印证。


在阜合园区,欣奕华高新材料、中航江淮专用汽车底盘及车辆制造;


在凤宁园区,世界最大的单体玻璃生产线—台玻1200T/D在线LOW—E节能、世界最大的单体“白炭黑”生产线——确成年产6万吨白炭黑生产线;


在亳芜园区,中联重机、海创新型建材、伊法拉电力、西锐3D打印等“高大上”项目的落地,弥补了亳州工业的短板……


这些大项目都在有力地改变着皖北的发展态势,优化了皖北的经济结构,为皖北经济发展增添了重要筹码。


落户在阜合园区的中航江淮专用汽车底盘及车辆制造

  

统计显示,五年来,各园区累计引进项目62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8个,开工项目348个,建成投产项目16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73.5亿元。园区由一片乡村僻壤华丽转身为皖北经济的新兴增长极,昔日的农业重镇如今多了工业表情。

  

“从无到有”的背后,有着安徽省在园区上的鼎力支持。


“出政策,给资金,给土地,还派干部,着重突出加强‘钱、地、人’等要素保障。”安徽省发改委皖北处处长杨如松告诉《决策》,从2012年2月出台《关于合作共建皖北现代产业园区的实施方案》到2016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南北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的意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政策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含金量非常高,契合了当下皖北的情况,敲打在皖北振兴的鼓点上。”

  

具体来看,在干部的选派上,由援建方不同部门的成员组成,保证援建团队干部的合理性和实操性。


在资金和土地上,3个市域合作园区享受每年2亿元资金和2500亩用地指标,7个县域园区享受每年5千万元资金和1250亩用地指标。


“汇总起来,自2012年以来,先后有上百名干部北上皖北,每年9.5亿元资金和1万多亩土地投入,力度还是非常大的。”杨如松对《决策》说道。


理念冲突与磨合  


虽有省里的“高配”政策和“真金白银”,援建方与受援方还是经历了激烈的争论和磨合期的阵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最大的障碍是理念的冲突与磨合。

  

受援方站在本地政府立场,考虑当地开发区的利益。“会不会这块地给援建方就是援建方的了?会不会阻碍当地其他开发区的发展?”一位援建干部告诉《决策》,而援建方基于自己本地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担心大规模产业转移会影响本地的GDP指标下降,放不开手脚。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迈出第一步总是艰难的。


“南北共建园区通过画一个圈,去试验,去探讨,目的就是为了摸索一条适合皖北发展的新路子。”杨如松告诉《决策》。“文件只是在管理体制、规划、资金等方面做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和指引,具体做法和模式还得南北双方共同协商,因为每一个地方不一样,援建方要结合实际,融入到受援方。”

  

落地实践中,如何克服理念冲突成为一个核心问题。

  

对此深有体会的杨岸峰告诉《决策》,一方面,援建方与受援方的干部要融合,不能搞两张皮,要从情感、价值取向和文化上实现融合;另一方面,先发地区的理念和经验一定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凤宁产业园以原有的省级安徽凤阳硅工业园为基础,与凤阳优质的石英砂资源和当地坚实的硅产业特点相结合,狠抓以硅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和物流产业,成为安徽省共建园区的示范和标杆。

  

在凤宁园区的世界最大的单体玻璃生产线


看得见的是项目和经济数据,看不见的是背后的发展理念。在杨如松看来,南北合作共建园区,既是产业的共建,更是南北干部的共建。


南北合作共建园区的核心工作团队人员大多来自援建方,他们把先进成熟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整体打包”输出到受援方,并在受援方生根发芽。比如,现在阜阳市市场化运作外包城市道路保洁的做法,就是源于2013年2月阜合园区对湖北佳士成公司的成功引进。

  

更为重要的是,共建园区带来的发展理念和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恰似揉入一团“酵母”,对当地发展环境和干部队伍起到了极强的催化作用。

  

“皖北加快发展离不开南北干部的合力共建,来自大江南北的优秀干部如同清泉注入皖北大地,扑下身来扎下根,带来了新的服务理念。”杨如松对《决策》分析道。


融合发展破解“痛点”  


2017年1月13日,在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区召开了一场关于南北共建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会议,全省“3+7”南北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及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悉数到场,全面总结五年来南北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工作,谋划破解园区“痛点”的良方。


2017年1月13日,全省南北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座谈会在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召开。


实际上,在决策层开始谋划破解园区发展的痛点之前,一些园区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从目前园区的情况来看,园区小而散,小而缺,小而难,不利于发展的情况普遍存在。”一位皖北当地干部对《决策》说道。


凤宁产业园积极谋划平台整合就是在探索一种思路。


将凤阳经开区、凤宁产业园、硅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整合成一个大的淮滨新区,以大庙石英砂加工集中区为原料基地,实行统一管理,构建‘一区四园一基地’的工业发展格局和‘一区四园、统分结合、分园建设’的管理体制,实现集约、融合发展。”杨岸峰分析道。


与地域上的“孤岛效应”相比,人才上的“孤岛”现象更为严重。“缺人,缺懂专业和技术的人才。”这是记者走访园区听到的最多声音。“能不能有一个柔性人才政策,比如到哪个地方工作三年再回去的定性要求。”当地一位干部说道。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的共建园区基本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参与度较低,涉及共建双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更是一个空白点。


一位援建干部告诉《决策》,“由于援建方在共建过程中得不到一点好处,导致援建方的积极性不高,在出资问题上常年无法兑现。”


无论是在基层园区的实践中,还是在顶层设计的决策层,都存在一个极具一致性的观点。“目前来看,还不是利益分成的时候,仍处于滚动发展、做大做强的关键期。”安徽省发改委皖北处一位负责人告诉《决策》。“从地方的实践来看,一个大企业进来,除了两年的设备抵扣期,还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产生效益是五六年后的事情。”


对此,杨岸峰建议道,“省里可以适当给援建方土地指标、贷款规模等政策上的倾斜,但无论是皖北的政策,还是共建园区的政策,一定要‘刚性化’。”


从长远发展来看,共建园区的体制机制创新是龙头,要靠体制机制创新来带动思想观念转变,带动工作方式创新,带动精神面貌创新。


至少从目前现状来看,如何构建一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已成为共建园区必须思考的命题。


原载于《决策》杂志2017年第8期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大家都在读:

清华学霸、辞职公务员的呐喊:请收起对公务员的偏见!(视频)

“飞地”经济为何20年飞不起来?深度剖析看这里

他又被中纪委点名!这次是因为什么?

10条感悟:当公务员就像斗地主!(生动精辟)

一个乡镇公务员扶贫督查的体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