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发出城市之问: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过去,马鞍山在全省发展格局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但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现在,马鞍山在全省区域竞争中,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竞争愈加激烈。”
近日,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在接受决策杂志(微信ID:juecezazhi)专访时,对城市发展态势做出了这样的分析。
安徽省马鞍山市居中靠东、拥江近海,是八百里皖江的门户。作为全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因为一座钢铁厂,马鞍山也被称作“钢城”。依托优势产业,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位居全省第3。
进入城市发展的新时期和关键阶段,马鞍山如何谋划再出发?一起来看张岳峰书记给出的答案。
历史犹如一本书,每一代人都要书写好属于自己的历史华章
《决策》: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来时的路,您有怎样的感慨?
张岳峰: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对于马鞍山这样一个新兴城市来说,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回望一下60多年建市历史。
建市之初,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万名建设大军为了新中国的“钢铁梦”汇聚到马鞍山,在一片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庄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钢铁企业,60年代中期赢得了“江南一枝花”的美誉,一步步发展成为全国十大钢铁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马鞍山儿女,在经历体制转轨的矛盾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钢铁为龙头的工业经济迅速扩张,农业、服务业全面发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一座以工业为主体、充满希望的城市不断发展壮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一代马鞍山人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在改革开放的主战场上实现新的突破,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省前列,去年经济总量全省第3;战新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非钢产业占比超过6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四成;
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郑蒲港新区设立并快速发展,马鞍山长江大桥、宁安高铁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营;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位居全省首位,是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并且连续4届蝉联这一殊荣,同时还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我们回顾历史,不是陶醉于过去的辉煌,而是为了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汲取前行力量。
过去,马鞍山在全省发展格局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但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现在,马鞍山在全省区域竞争中,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竞争愈加激烈。特别是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还有很大差距,实现动能转换、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城市转型还需付出艰辛努力。
马鞍山
《决策》: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发展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竞争更加激烈。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马鞍山如何谋划再出发?
张岳峰:历史犹如一本书,每一代人都要书写好属于自己的历史华章。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当代马鞍山人,做好新时代马鞍山高质量发展的文章,既是莫大的荣光,更是神圣的使命。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聚焦制约马鞍山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省委李锦斌书记对马鞍山提出的“努力在创新发展、开放联动、党的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集中全市上下的智慧,研究制定了《推进马鞍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发展的目标思路和任务举措,以此来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引领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明确“一个定位”,即打造“生态福地、智造名城”;
突出“两大战略”,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开放联动战略;
实现“三个目标”,即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颜值、人民生活高品质;
推进“四项举措”,即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坚定不移走智造强市之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定不移走开放活市之路,充分发挥环境优势、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市之路,充分发挥人文优势、坚定不移走人才兴市之路;
强化“五项保障”,即强化作风建设、强化营商环境、强化用人导向、强化精准考核、强化问责问效。
我们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认真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全力推动“三个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马鞍山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马鞍山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决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提法比较新颖,既与合肥、芜湖等周边城市交相呼应,又能凸显马鞍山城市特色。这一重大决策背后有怎样的考虑?
张岳峰:城市的定位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哲学上有个命题,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个人、一个城市都要回答这个问题。
合肥提出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目标,我们的近邻南京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芜湖提出“皖江明珠、创新之城”的目标。
从马鞍山来看,过去有过“钢城、诗城”的提法,但对照新时代新思想的要求,“钢城”显得老旧,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大背景下不具有引领性;“诗城”又不全面,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缺乏本质性。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全省争三强、人均居前列,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是一种指标性的描述。
因此,提出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契合马鞍山实际,既简洁有力、又耳熟能详,既凝聚人心、又引领发展的城市定位,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重大问题。
经过认真研究,我们确定为“生态福地、智造名城”,主要基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从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角度考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宜居是一座城市的基本属性,而生态环境质量是宜居的前提。
马鞍山自然禀赋好,居民幸福指数较高。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如何破解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保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为此,我们将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按照水清、岸绿、产业优的要求,努力把马鞍山建设成为生态福地。
二是从强化城市发展产业支撑的角度考虑。
产业是城市之本。一座城市,产业搞不上去,人就待不下去。马鞍山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过去最大的成就是工业,今后最大的出路还是工业。
从发展趋势来看,工业要与智能化、智慧化相融合。《中国制造2025》明确把智能制造作为战略主攻方向,国内常州、东莞等发达城市均提出打造智造强市的发展目标。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有工业基础,顺应发展趋势,明确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努力在动能转换、产业升级上下功夫,着力把马鞍山打造成为智造名城。
《决策》:打造“智造名城”关键在于创新驱动。马鞍山如何以创新为抓手,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
张岳峰: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要靠创新。现在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创新热潮,谁能把握机遇、勇立潮头,谁就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得先机。
马鞍山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正处在资源枯竭、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在创新发展上发力不够,就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陷入被动。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落实“全创改”重大部署,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我市连续8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成功跻身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在省科技厅发布的综合评价中,我市创新实力排名全省第4、创新潜力排名全省第2、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全省第3。
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一是抓创新资源整合。一方面坚持内部挖潜,积极整合现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点企业等创新资源,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加大人才招引力度,设立3亿元人才专项资金,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加快建设人才高地。
二是抓创新平台打造。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设立更多的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不断提升创新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抓创新主体培育。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努力培育更多的科技型企业;鼓励现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马鞍山港
打好“区位牌”、做好“港文章”
《决策》:马鞍山居中靠东、拥江近海,是八百里皖江的门户。马鞍山如何发挥区位优势,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张岳峰:开放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开放带来大发展。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源于他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用开放倒逼改革、倒逼发展。
马鞍山是安徽的“东大门”,全面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与南京唇齿相依、地缘相近,这是我们独有而省内其他城市不具备的优势,理应在推进开放发展特别是融入对接南京上走在全省前列。
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的优势,大力实施开放联动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取得了显著成绩。
郑蒲港一期工程开港运行,马鞍山综保区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封关运行,马鞍山港口岸成功升级为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一江两岸同时对外扩大开放的国家一类水运口岸。
我市外贸运量持续多年位居全省第1,连续9年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对台对欧合作成效明显,目前全市共有台资企业230多家、欧资企业44家。
下一步,我们将把开放联动作为经济工作的突破口,全方位加强对外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开放合作中倒逼创新发展。
一是打好“区位牌”。
突出“远”“近”两个方向,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远”就是推进境外产业合作,重点是台湾和欧洲,一方面充分发挥“海峡两岸产业转型转移示范基地”“海峡两岸节能环保产业合作示范园”的品牌效应,积极吸引台资企业梯度转移;另一方面借助中德工业城市联盟、马鞍山欧洲投资企业联盟等平台,全力建设中欧产业园。
“近”就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重点是全面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强与南京的对接合作,着力在建机制、强规划、畅交通、搭平台、谋招商、重服务上狠下功夫。把巢马城际铁路、轨道交通1号线作为融入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的“一号工程”,成立工作专班强力推进。以宁马毗邻地区合作为突破口,探索跨省城市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打造一体化先行先试的样板区。同时注重加强与合肥的合作,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
二是做好“港文章”。
大力推进以港兴市,加快郑蒲港新区建设,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口岸扩大开放、指定口岸三个开放平台作用,加快建设外向型临港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物流进出口基地,着力构建“口岸+产业+市场”一体化口岸经济区。加快郑蒲港铁路等项目建设,积极谋划郑蒲港港口二期项目,着力构建公、铁、水一体的集疏运体系,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
三是提升“外向度”。
积极培育壮大外贸主体,鼓励现有外贸重点企业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强强联合,支持马钢、十七冶等骨干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 END --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不点个赞再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