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喊屈:我干你看,我帮你怨,还要被误解,甚至被辱骂殴打!
“如果不好好帮扶,不被理解也就罢了,明明在努力干,在认真帮,还要被误解,甚至被辱骂殴打……”
随着脱贫攻坚战役进入闯关夺隘的关键阶段,一些地方的干群关系也发生着值得预警的微妙变化。
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部分干部觉得十分委屈,不知如何与贫困户合作共事、和谐相处,面对他们怀疑、漠视和敌视的种种目光。基层呼吁,不能让扶贫干部们流汗又流泪。
怀疑心理:
对脱贫新项目不接受、不看好,对扶贫干部不信任
西南某贫困村原来以苗木产业为主,今年开始在当地农牧部门支持下尝试养殖螃蟹,但部分群众对螃蟹养殖产业并不认可。
一名参与养殖的贫困户说,自己从年初就负责这一批螃蟹的养殖,结果有些螃蟹跑了,有些螃蟹死了,到现在都还没分红。“大家都没有养过,这些产业怎么可能成功?”
当地村干部则称,螃蟹是当地试点的一个产业,因为是新鲜产业,所以在养殖、管理经验上还有些不足。群众也要积极学习相关技术,而不只是坐等技术人员上门。
类似对脱贫新产业的质疑在不少地方存在,某些扶贫干部甚至面临信任危机。
东北某贫困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看到村里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决定带领广大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结果几乎所有村民不同意,在村里大会上明确反对。这些村民不相信,“第一书记”的扶贫办法能改变村里的生活,更不愿意尝试改变。
产业扶贫的不少失败案例,极易让贫困户不信任扶贫干部。
“修了2个蔬菜大棚,但气温不太适合,种出来的南瓜、辣椒品质达不到市场要求。”贵州一名村党总支书记表示,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该村产业发展起步艰难,投了钱没起到效果,扶贫干部的公信力也打了折扣。
看客心理:
内生动力难激活,等着干部送脱贫
在西部某贫困乡,扶贫干部们发动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外出务工,指导群众种植烤烟、养牛。但在这过程中,他们曾排查出97名群众自身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当地一位扶贫干部直言,有些群众就是不想劳动,白天晒太阳,晚上烤火,很难参与到扶贫项目中去。
该扶贫干部表示,当地一名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住上砖混房屋,但自己从不打工,没有菜就捡街上卖剩的,没有米就向政府部门要米。一次干部家访,发现他在家藏了20多袋大米。
东北一位当了多年县扶贫办主任的干部说,多年前,很多地区的扶贫模式,基本就是以送米面油为主,很多贫困户习惯了这点,所以会觉得扶贫就是给东西,给钱,不用自己参与进来去发展产业和项目。
“一些贫困户觉得,现在上面扶贫抓得紧,基层扶贫干部干不好没法交差,所以自己不干,扶贫干部也会帮着干。”
中部某省一位扶贫干部说,这些人觉得扶贫干部不是真心扶贫,而是做给上面看,所以不愿意积极配合脱贫。
敌视心理:
不满足诉求,就结仇、就辱骂
在武陵山区某县,近期当地公安部门通报了多起扶贫领域违法犯罪案例。其中,贫困户因相关诉求得不到解决,辱骂殴打扶贫干部的不在少数。
某村一名精准扶贫对象因不满从扶贫户行列中退出,酒后在该村扶贫工作交流微信群里,以语音形式肆意辱骂该村扶贫干部,影响恶劣。
“说起帮扶,简直泪水包不住。”贵州省某市一名干部说,本来扶贫任务就很繁琐,今年还遇到几起当地扶贫干部被打的事儿,让人寒心。其中一位女同事在扶贫工作现场,因与贫困户言语起了冲突,结果被扇了一耳光。
在西部某县,当地扶贫干部到一位村民家中张贴“四卡合一”扶贫标识牌,该村民因此前不合理诉求没得到满足,辱骂并欲用洋铲殴打扶贫干部。
既有贫困户自身原因,也有扶贫工作的形式主义问题
“一些贫困户常常会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贵州某县一名驻村干部坦言,很多时候贫困户之所以发生贫困,就是因为文化水平低、能力不够,对新生事物接受慢。
“还有一部分贫困户不想放弃贫困支持政策。”一名扶贫干部认为,当前大扶贫格局下,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获得的利益差别较大,一些人争当贫困户,对社会风气形成了不良示范。
一些村民担心扶贫干部急于上报“脱贫”,让自己享受不到政策的好处,因而对扶贫干部心生怨恨,出口辱骂,或者在上级脱贫考核评估中故意撒谎瞒报。
扶贫领域中的形式主义也让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产生心理冲突。
西部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指着架子上一排排扶贫资料档案袋说,扶贫档案每一户都是一大本,前前后后整理更新多次,反反复复需要贫困户签字。干部耗费大量心血和精力,但群众并不买账,认为是在玩虚活儿,走形式。
诚然,少数扶贫干部未能做到身到、心到,存在种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存在“你脱贫我脱身″的急躁情绪和功利主义。这不仅影响了脱贫进度和脱贫质量,也恶化了贫困地区的干群关系。
然而,由此以偏概全,对扶贫干部整体形象污名化,显然有失客观公正,让绝大多数扶贫干部不能接受。他们认为,中国近年扶贫成效举世有目共睹,扶贫干部群体有战斗力,值得信赖。
多位扶贫干部表示,投身扶贫战场不怕流汗不怕累,只希望得到更多理解和认同。
扶贫本应是密切干部群众关系的润滑剂,要想收获和谐,消弭冲突,亟须对扶贫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对贫困群众的文化心理予以正视,对扶贫干部下达任务、严管鞭策的同时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和来自组织上的厚爱。
“如果不好好帮扶,不被理解也就罢了,明明在努力干,在认真帮,还要被误解,甚至被辱骂殴打……”
随着脱贫攻坚战役进入闯关夺隘的关键阶段,一些地方的干群关系也发生着值得预警的微妙变化。
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部分干部觉得十分委屈,不知如何与贫困户合作共事、和谐相处,面对他们怀疑、漠视和敌视的种种目光。基层呼吁,不能让扶贫干部们流汗又流泪。
怀疑心理:
对脱贫新项目不接受、不看好,对扶贫干部不信任
西南某贫困村原来以苗木产业为主,今年开始在当地农牧部门支持下尝试养殖螃蟹,但部分群众对螃蟹养殖产业并不认可。
一名参与养殖的贫困户说,自己从年初就负责这一批螃蟹的养殖,结果有些螃蟹跑了,有些螃蟹死了,到现在都还没分红。“大家都没有养过,这些产业怎么可能成功?”
当地村干部则称,螃蟹是当地试点的一个产业,因为是新鲜产业,所以在养殖、管理经验上还有些不足。群众也要积极学习相关技术,而不只是坐等技术人员上门。
类似对脱贫新产业的质疑在不少地方存在,某些扶贫干部甚至面临信任危机。
东北某贫困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看到村里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决定带领广大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结果几乎所有村民不同意,在村里大会上明确反对。这些村民不相信,“第一书记”的扶贫办法能改变村里的生活,更不愿意尝试改变。
产业扶贫的不少失败案例,极易让贫困户不信任扶贫干部。
“修了2个蔬菜大棚,但气温不太适合,种出来的南瓜、辣椒品质达不到市场要求。”贵州一名村党总支书记表示,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该村产业发展起步艰难,投了钱没起到效果,扶贫干部的公信力也打了折扣。
看客心理:
内生动力难激活,等着干部送脱贫
在西部某贫困乡,扶贫干部们发动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外出务工,指导群众种植烤烟、养牛。但在这过程中,他们曾排查出97名群众自身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当地一位扶贫干部直言,有些群众就是不想劳动,白天晒太阳,晚上烤火,很难参与到扶贫项目中去。
该扶贫干部表示,当地一名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住上砖混房屋,但自己从不打工,没有菜就捡街上卖剩的,没有米就向政府部门要米。一次干部家访,发现他在家藏了20多袋大米。
东北一位当了多年县扶贫办主任的干部说,多年前,很多地区的扶贫模式,基本就是以送米面油为主,很多贫困户习惯了这点,所以会觉得扶贫就是给东西,给钱,不用自己参与进来去发展产业和项目。
“一些贫困户觉得,现在上面扶贫抓得紧,基层扶贫干部干不好没法交差,所以自己不干,扶贫干部也会帮着干。”
中部某省一位扶贫干部说,这些人觉得扶贫干部不是真心扶贫,而是做给上面看,所以不愿意积极配合脱贫。
敌视心理:
不满足诉求,就结仇、就辱骂
在武陵山区某县,近期当地公安部门通报了多起扶贫领域违法犯罪案例。其中,贫困户因相关诉求得不到解决,辱骂殴打扶贫干部的不在少数。
某村一名精准扶贫对象因不满从扶贫户行列中退出,酒后在该村扶贫工作交流微信群里,以语音形式肆意辱骂该村扶贫干部,影响恶劣。
“说起帮扶,简直泪水包不住。”贵州省某市一名干部说,本来扶贫任务就很繁琐,今年还遇到几起当地扶贫干部被打的事儿,让人寒心。其中一位女同事在扶贫工作现场,因与贫困户言语起了冲突,结果被扇了一耳光。
在西部某县,当地扶贫干部到一位村民家中张贴“四卡合一”扶贫标识牌,该村民因此前不合理诉求没得到满足,辱骂并欲用洋铲殴打扶贫干部。
既有贫困户自身原因,也有扶贫工作的形式主义问题
“一些贫困户常常会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贵州某县一名驻村干部坦言,很多时候贫困户之所以发生贫困,就是因为文化水平低、能力不够,对新生事物接受慢。
“还有一部分贫困户不想放弃贫困支持政策。”一名扶贫干部认为,当前大扶贫格局下,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获得的利益差别较大,一些人争当贫困户,对社会风气形成了不良示范。
一些村民担心扶贫干部急于上报“脱贫”,让自己享受不到政策的好处,因而对扶贫干部心生怨恨,出口辱骂,或者在上级脱贫考核评估中故意撒谎瞒报。
扶贫领域中的形式主义也让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产生心理冲突。
西部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指着架子上一排排扶贫资料档案袋说,扶贫档案每一户都是一大本,前前后后整理更新多次,反反复复需要贫困户签字。干部耗费大量心血和精力,但群众并不买账,认为是在玩虚活儿,走形式。
诚然,少数扶贫干部未能做到身到、心到,存在种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存在“你脱贫我脱身″的急躁情绪和功利主义。这不仅影响了脱贫进度和脱贫质量,也恶化了贫困地区的干群关系。
然而,由此以偏概全,对扶贫干部整体形象污名化,显然有失客观公正,让绝大多数扶贫干部不能接受。他们认为,中国近年扶贫成效举世有目共睹,扶贫干部群体有战斗力,值得信赖。
多位扶贫干部表示,投身扶贫战场不怕流汗不怕累,只希望得到更多理解和认同。
扶贫本应是密切干部群众关系的润滑剂,要想收获和谐,消弭冲突,亟须对扶贫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对贫困群众的文化心理予以正视,对扶贫干部下达任务、严管鞭策的同时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和来自组织上的厚爱。
-- END --
来源:半月谈(微信ID:banyuetan-weixin)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市委书记发问:“都在考核,都在问责,谁在干事,谁来落实?”
3、不当“站在路边鼓掌的人”!这位市委书记妙语连珠告诫年轻干部
4、为迎检,村主任竟让贫困户搬进8天“速成新房”......
不点个赞再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