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患上“职业倦怠症”,怎么破?(不容忽视)
在同一个单位同一个科室工作了十几年,早已成为所在岗位“行家里手”,俗话说,熟能生巧,可现在却是“熟能生厌”。面对毫无“新鲜感”的工作,常常觉得“没意思”“心累”......这是一位基层干部的真实自述。
的确,工作上的千篇一律,人际关系的驳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等等,都容易让人们身心疲劳,患上“职业倦怠”症。而这种“症状”,在基层干部群体中甚至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干部的职业倦怠,有着专属的具体表现。但在组织和民众对干部相对单一的要求下,干部的“职业倦怠症”往往无法得到重视,或者把其职业倦怠的表现简单地等同于作风问题,在解决方式上不能对症下药,往往适得其反。简单梳理,主要有三种特殊表现。
1五十九岁心理
一般意义上理解,“五十九岁”现象专指一些干部在退休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滥权违纪的行为。从职业懈怠的角度观察可见,在广大干部特别是普通干部中,不论工龄长短,都会或长或短地出现一些失落感比较突出、不平衡心理较明显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干部职业倦怠问题上的“五十九岁”心理。
主要表现是:工作没有激情,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不踏实”“坐不下来”;熬日子,盼退休。这种情况在广大干部群体中是存在的,对个体来说,并不是长期的,而是阶段性的,经过个人的努力调整会有改善。在实际工作中,这种状态是潜在的,往往是个体感受,不到一定程度基本上不会影响工作。
2老同志心态
一般来讲,“老同志”是对工作时间长、贡献大、业绩好的同志的泛称,也是一个表示尊重的称谓,其在制度、要求、规范上并没有例外之处。但问题是,一些干部以“老同志”自居,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往往“靠边儿站”;面对改革创新任务时,总是强调“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君子动口不动手”。
仅用作风存在问题还不足以解释此现象。从调研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职业倦怠的一种外在反映,是出于对压力、责任的“恐惧”而选择的“逃避”行为,他们从“老同志”受尊重受优待的氛围里寻找职业“安全感”。久而久之,在不自觉中形成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甚至成为了一种“职业文化”。
3被动工作
一些干部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能够比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但工作行为是被动的。部分干部所有的工作都是程式化的:套文件、套规定,请示上级指示,推一步,走一步;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工作中不主动多想深想,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创造的因素,不会留下自己独特的“痕迹”。这种工作状态,往往是自己的主动选择和习惯性动作,仿佛这样做自己才会感到轻松些,压力会弱化一些。
干部认真执行方针政策,按上级指示和要求办,贯彻落实和请示汇报,哪个环节也不能马虎,这是组织和事业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干部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广大干部群体只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
众所周知,工作单调、机械、无新意是引发职业倦怠的普遍原因,但这不足以解释干部群体出现的类似情况。因为相对于其他群体的职业素质要求,干部队伍的职业素质要求要高得多,严得多,“德才兼备”,既要在“德”上过关,还要有真本事。
干部的职业较之其他职业也有特殊性,领导、管理和服务一体,对国家社会民众负有重大责任。这两个特殊性给予干部群体很大的压力,所以,综合来看,干部产生职业倦怠有几个特殊原因。
1高标准与严要求的刚性“挤压”
我们党和民众对干部的要求始终是严格的,随着事业的发展,要求更趋严格,这些要求都是他们身边的“高压线”,没有转圜的余地。政治上的要求,业绩的要求,纪律上的要求,等等,都是每个干部的行为规范。
坊间称干部的职业也是“高危行业”,虽不准确但也有解释力,从某个侧面说明干部的压力是独特的,不容易缓解。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是极易引起心理疲劳的。
2物质利益上的“失落”
我们一贯强调干部要有奉献精神,要耐得住清贫。从调研的情况看,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物质待遇与工作责任、工作量比,还是比较低的。家庭负担比较重的干部,工资收入甚至不够养老育小。经济压力又会转化为精神压力,使职业的倦怠感增强。
这种“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感觉,仅靠思想政治教育去解决是比较困难的,效果也不好。在现实中,这种情况不仅仅会引发职业倦怠的问题,也会导致“寻租”行为的发生。
3“天花板”阻隔与“旋转门”缺失
晋升是对干部工作的充分肯定,是组织的信任和事业的需要,但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非常稀缺,因为要优中选优,上升的通道比较狭窄。很多干部的晋升期望较高,但有时,个别基层地区的干部职业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就到“天花板”了,自我能力和抱负不能在新的平台上得到进一步展示。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晋升的标准有时因局部政治生态的现实状况而具有不确定性,也会使一些干部感到灰心。另一方面,我们在多方面没有形成制度性的“旋转门”,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制度通道和文化认知还没有建立起来,干部的“转身”比较困难,选择其他职业的平台和机会不多。在“天花板”和“旋转门”面前,干部的职业倦怠比较容易被激发。
干部的职业倦怠,本是个人的心理问题,但如果任由其发展,不能进行很好的疏解,后果比较严重。毫无疑问,干部职业倦怠,积极性缺失,会使工作得不到创造性地开展,由个人的心理问题发展成作风问题,不作为甚至乱作为问题就有可能产生,对社会对国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1作风劣化
我们强调不要把干部的职业倦怠等同于工作作风,但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化解,良好的工作作风就会逐渐变质。在一般职业领域里,倦怠感有很多通道可以疏解。干部对职业倦怠一般是比较隐秘的,因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无法理解干部身上也会发生这种问题。
久而久之,情绪上的懈怠就会发展为工作上的懈怠,消极对人、对事,工作作风就会变差,轻则“混日子”,重则衍生出其他为党纪国法所不容的问题。
2工作“打折扣”
职业倦怠得不到消解的另一危害是工作质量的降低。除了工作量不饱满外,最主要的是不负责地开展工作。一个突出表现是,个别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把自己变成了“传声筒”“二传手”,上级要干什么,就传导给下级,“上下一般粗”,自己不主动不负责。
如果下级应付不了这种局面,就只能以形式主义对待形式主义,最后损害的是人民的利益和党和国家的事业。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复杂的,但作为个体行为,个人的职业疲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3信任缺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各级干部工作的根本要求。为人民服务是不能有倦怠的。之所以更多地强调我们干的是事业,核心出发点是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干部的职业倦怠,会带来工作上的懈怠,消解自己对事业的认同,事业心会降低,言行难免偏离根本宗旨的要求。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干部群体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民众的不信任感就会增强,长期下去,民心就会离散。
干部的“职业倦怠症”是经常的、难免的、有害的,应引起足够重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一劳永逸,要从根本上、从政治层面消除干部“职业倦怠症”产生的土壤。
首先,要客观认识和对待这一现象。职业倦怠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所以,干部群体出现这类问题时,既不要夸大其词,也不要“上纲上线”。这种现象是会产生的,也是可控的,要避免误读,不能把作风问题和职业倦怠问题混为一谈。
从政治观念上,我们不能抽象教条地理解“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做成的”这一观念,干部也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并不是铁打的“螺丝钉”,理想信念的高要求和个人生活的现实性并不矛盾。在工作生活的压力下,出现疲劳感倦怠感是正常的,我们要宽容,不能“一棍子打死”。此外,这种现象也是可控的,不需大惊小怪,视其为“洪水猛兽”。
其次,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治疗干部“职业倦怠症”的灵丹妙药。对于广大基层干部来说,领导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规范的选人用人操作,是良好政治生态的突出表现。领导作风不民主,干部提任有瑕疵,都会助推干部职业倦怠的产生和强化。
最后,要处理好“严管”与“善养”的关系。毫无疑问,事业的要求和党性的要求是刚性的,对干部管理必须严格。但要注意在严管的同时,要充分关注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待遇问题。“只让马干活不让马吃草”,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关心干部爱护干部,不仅要注重其政治强业务精和好作风的养成,还要看到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我们事业发展的阶段性,把对干部艰苦奋斗的要求与改善生活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
-- END --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人民论坛网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2、著名相声演员实名举报黑恶势力,中央扫黑督导组进驻一周后“拿下”
3、这个县出台重磅政策:69名村党组织书记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
4、这就是乡镇干部!
5、中纪委痛批“乱问责”:不能谁说问责就问责,想怎么问责就怎么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