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为什么自信?

决策媒体智库 决策杂志 2021-04-24

南京,自信起来了!

1月4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南京召开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这是南京连续第四年把“新年第一会”的主题,聚焦于“创新名城”,并再次发布“一号文件”支持创新。四年如一,足见南京对创新的执着和定力。

会上,南京亮出一份精彩成绩单:预计2020年经济增长4.5%,位居同类城市前列;经济总量首次跻身全国十强;研发投入强度达3.38%,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6%。

三年耕耘,南京因创新更加自信。创新已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成为城市鲜明气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和高度自信。”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说道。

南京在创新上究竟做了什么?

“金陵之问”


复盘南京的创新之路,2017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时间节点。

这一年,南京一改过去不张扬的“性格”,喊出了让外界为之一惊的口号:建设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把南京建成最鼓励创新、最适合创新、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

这是南京创新发力的起点。随后,“两落地、一融合”,“121”工程等相继实施。南京更是选树了“两个标杆”:“国内对标深圳、国际对标波士顿”,奋力追赶。

人们突然发现,南京要“搞事”了。

2018年1月3日,南京召开了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名城建设,发布了支持创新的市委“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将创新提高到城市发展的最高战略。

也是在这次会上,张敬华发出了沉甸甸的“金陵之问”:“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5年、10年乃至20年之后,南京拿什么和其他城市竞争?

这一问,重重地敲打在南京发展的痛点上。

那一年的南京,在江苏省内,经济总量被苏州力压一筹,差距高达5200多亿元;在长三角,风头被“电商之城”杭州所掩盖;在全国,经济首位度排在全国省会倒数,被中央巡视组点名批评。

更让南京很受“刺激”的是,在以创新经济为发展机遇的面前,又错失了先手。不仅北上广深紧锣密鼓布局创新,周边省会同样在创新上大动作频频,杭州冲击数字经济第一城、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直接让南京“坐不住”了。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南京拥有53所高校、80多万大学生、80多名“两院院士”,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

南京部分高校位置分布图


这样强大的科教优势如何转换成创新的胜势?南京在问,外界也在问。

“创新是引领南京新一轮发展的指针,是南京的‘华山一条道’。”张敬华给出了破解问题的方向。

由此,南京掀起了一场猛烈的“创新风暴”。

南京“发狠”了


为全面做好创新,南京“发狠”了。

先说态度,南京很认真。连续四年,南京将新年“第一会”和市委“一号文件”同时聚焦于“创新名城”建设,可见南京抢抓创新的恒心与毅力。在2021年的大会上,张敬华说,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韧性抓好创新名城建设

再看打法,南京不含糊。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南京毫不掩饰对人才的渴求,出台“宁聚计划”,吸引国内名校和在宁高校毕业生,更是年年加码,力推“靶向聚才”

2020年4月,南京在“宁聚”老十条上推出新十条,将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南京就业的落户条件再次放宽。其中本科学历人才从40周岁放宽到45周岁,留学回国人员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并纳入;40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人员,就业参保半年就可以落户。

在高层次人才上,南京更是不惜重金,给予经济贡献奖励,对引才成效显著的创新型企业、对企业投入“高薪”请来的“高人”,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和正向激励。

如此高含金量的人才新政,南京形成了人才“强磁力”,跑出引才聚才“加速度”。目前,南京累计集聚科技顶尖专家218名,培育创新型企业家472名,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3715名,吸引诺奖和图灵奖得主9名、国内外院士132名。

过去3年,南京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110多万,累计为17.5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5.4亿元;如果以天计算,每天平均有1000名以上大学生落户南京,成为“新南京人”。曾经一度被戏谑“留不住人才的南京”,实现了逆袭翻盘。

大手笔留人的同时,南京还在留人的产业上,奋起直追

南京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八大产业,以创新赋能,做大做强。

这几年,创新成为南京产业发展的高频词。城市“硅巷”“生根出访”“创新周”“百校对接计划”“海智湾”等硬核型创新大动作层出不穷,招揽国际人才与产业无缝对接,效益显著。

2020年6月22日上午,2020南京创新周正式拉开帷幕。


以2020年南京创新周来看,短短一周,共达成签约项目或合作意向346项,总投资额超过1080亿元,擂响南京发展新“鼓点”。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南京做创新,就要做到最好。

南京创新“活”了


现在,3年过去了,南京交出了一份充满自信的答卷。

科创企业数量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硬实力。这曾是南京的软肋。2017年,南京高新技术企业仅有1850家,远远低于深圳的10988家,广州的8700家,杭州的2844家。

到2020年,南京已达到6500家,增长3.5倍,在副省级城市居第4位,仅次于深圳、广州和杭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017年的721家,迅速壮大到10042家,增长13.9倍。


曾让张敬华心急的独角兽企业,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由2年前的2家跃升至15家,一举成为“全国第5城”的新兴独角兽企业聚集地,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

在全市万人发明专利上,南京拥有量高达81.93件,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和深圳;

《自然》杂志评选的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南京名列第8位

《2020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南京创新指数位列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深圳;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年创新指数中,南京由三年前全球第94位跃升到第21位

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南京位居前四、稳居第一方阵。

一连串的榜单排名,印证了一个事实:南京的创新“活”了,创新已成为南京最鲜明的城市气质。

如此强的创新活力,带动南京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近25%,更是赋能南京发展的新动力,成为南京强劲活力和强大韧性的核心支撑,使得南京成功赶超天津,改革开放40多年来首次跻身全国十强。

南京的速度有多猛?

2020年之前,南京经济增速曾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8%以上,位居东部地区经济总量超万亿元城市首位,2020年一季度,南京成为17个万亿级城市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城市,经济总量连续五年连跨5个千亿元台阶。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南京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更为重要的是,创新引领发展一旦形成驱动力,便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以南京的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产业来看,本是芯片产业空白的南京,靠着台积电、富士康,硬生生撕开了一条口子,挤进了国内芯片重镇之列。仅台积电、清华紫光两家,就投资了300多亿美元,崛起一座“芯片之城”

台积电(TSMC)位于南京的晶圆16厂

而在人工智能上,南京的引才效益逐渐凸显。

2018年4月,图灵奖唯一华裔得主姚期智,率清华团队建立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已申请32项发明专利,累计孵化、引进人工智能企业20多家,总估值超24亿元。

这是一个向上的趋势,仍在延续。

“南京的庄严承诺”


一个人最可怕的能力,是持续的提升进步,一座城市同样如此。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南京又喊出了新目标。“十四五”时期,南京将聚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面向2035年,南京明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

南京更是确立了“一切资源优先向创新配置,一切力量优先向创新聚合,一切政策优先向创新倾斜”的鲜明导向。

从刚刚发布的南京市委“一号文件”便可感知。与过去三年相比,2021年的“一号文件”,在全面评估前三年“一号文件”落实成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全面集成、全面优化、全面升级,从原始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金融创新、开放创新、全域创新、制度创新9个方面提出20条政策措施,可以说含金量更足,着力点更准,目标更清晰。

随便摘录几条,就可感知南京的创新力度。

文件提出,到2025年,南京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2020年时,深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2025年南京突破2万家,将达到与2020年深圳一样的水平

这并非遥不可及。2017年南京高新技术企业仅有1850家,2020年便达到6500家,增长了3.5倍。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南京完全可以实现目标。

更关键的是,在对待科技创新企业上,南京可以说是诚意满满。

文件提出,对首次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含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有效期满当年仍获得认定的再给予20万元奖励。对初创科技型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三年内地方经济贡献全部奖励企业。此外,还将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递增奖励机制。

决策杂志(微信ID:juecezazhi)注意到,与前几年相比,今年南京格外加大对原始创新的重视,更是将其摆在了文件的第一位。

南京提出要强化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和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一室一中心”建设,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平台在宁布局落地的,由政府牵头落实最高50亿元支持。

这是南京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自觉。

原始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属于“从0到1”的首创,是“无中生有”的质变,对科技创新具有重大牵引作用,还可能带来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的重大变革。

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关注。1月4日的创新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同步揭牌,这是南京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一步,南京的创新雄心跃然纸上。

而就在一周前,还有一条信息大大提振了南京的信心。在江苏省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将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一表态使得南京创新的底气更足。

但这还只是文件的“冰山一角”。梳理文件可以发现,创新政策不再局限于对科技、人才、产业等方面的支持,而是遍布社会全领域,有的是接续用力、持续加码,有的全新设计、首次实施,完全是一套全新的城市发展解决方案。

以人才来说,2021年政策再次升级。

文件提到,南京将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推出“紫金山英才卡”,对顶尖人才(团队)给予500—1000万元支持,其中具有标志性全球影响力的,综合资助最高1亿元。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50—350万元支持;对创新型企业家给予贷款免息、研发场租减免等支持;各区提供“零成本”大学生创业专用场地保障,句句透露着对创新人才的厚爱

张敬华说:“政策体现的是创新定力,也是党委政府的庄严承诺,要坚决落实到位。”。

南京,正在全速奔跑!


-- END --


撰文:姚成二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合肥明确:这些人要带头在肥过节,未经批准不得离省!
2、河北新增51例本土确诊!石家庄三名干部因防控不力被问责
3、传染源明确!3000名医务人员紧急驰援
4、中央重磅发文,事关地方党组织换届选举!(全文)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