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1”顶“40”,安徽是如何做到的?

决策杂志 2023-04-26

在安徽,一份“报告”=四十项“证明”!


根据刚刚施行的《安徽省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实施方案》,随着本月底省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查询系统的推出,企业在办理上市、融资等事项时,只需办理一份“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即可代替过去可能最多要跑40个政府部门开具“无违法违规证明”。


资料图。来源:视觉安徽 万善朝/摄
据了解,企业在办理上市、融资、评优评先等事项时,需要到有关政府部门开具无违法违规证明,因为涉及多个部门并有时限要求,企业需要多头跑、多次跑,耗时费力。
为切实解决企业这一类痛点问题,安徽通过系统集成、数据协同、流程再造、化繁为简,推行“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替代原有相关证明。
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可代替需要办理无违法违规证明的40个领域包括:法院执行、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经济和信息化、民族宗教、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商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退役军人管理、安全生产、审计、市场监管、广电、体育、统计、林业、医疗保障、地方金融监管、人防、档案管理、新闻出版、电影、药品监管、税务、气象、地震、消防安全、烟草专卖等。
根据计划,安徽2月底前开发上线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查询系统。3月底前,各级政府部门逐步引导企业使用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4月起,除法律法规规定外,全面推行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实现“应替尽替”;各级政府部门可直接通过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获取企业信用报告,不再要求企业提供信用报告或无违法违规证明,实现“无感智办”。
按照公益免费、便捷高效的原则,安徽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提供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信用报告服务,企业可登录“信用安徽”网站、“皖事通办”平台下载电子版,也可线下通过政务服务窗口、一体化智能自助终端等查询打印。

资料图。来源:视觉安徽 吕乃明/摄


宛新平:以“1”顶“40”,转作风就该用猛力


在安徽,一份“报告”=四十项“证明”!这则消息,这两天“火”出圈,引起网上广泛热议。
日前,《安徽省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实施方案》正式推出,随着2月底省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查询系统的推出,企业在办理上市、融资等事项时,只需办理一份“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即可代替过去可能最多要跑40个政府部门开具的“无违法违规证明”。
老百姓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企业过日子,同样有着自己的“操心事”。注册登记、用水用电、办理上市、银行融资、评优评先……可谓“开门N件事”。能不能把企业的“操心事”变成“放心事”,是衡量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维度。
安徽以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代替”之变,可谓卸下了企业“千钧重担”。
以“1”敌“40”,何以做到?
我们的答案是,没有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是难以实现的。过去企业办理一个无违法违规证明,需要“马不停蹄”多头跑,法院执行、发展改革、公安、民政、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税务等一样不能落下。在规定时间内跑完这些部门,既考验体力,更考验耐力,甚至可能还面临着一环节“设卡”,环环受阻的情况。
这些困扰着企业的“多头证明”,为企业“过日子”增添了不少烦恼。在今年安徽新春第一会上,省委书记郑栅洁强调要牢固树立“换位思考”的理念,做到真心真情一以贯之,莫忘自己也是百姓、企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样一席话,直抵心灵、焕发共鸣。其中,以眼里揉不进沙子的态度抓营商环境要求,更是让千千万万扎根江淮的企业倍感贴心。
卸下“烦恼”,让企业轻装上阵,以“眼里揉不进沙子”的姿态助企惠民,安徽一份“报告”=四十项“证明”的“新算法”深蕴真诚为企优环境之道,有必要让这样能够算出“最大公约数”的思路、方法成为各领域服务所遵循的“万能公式”。
进一步向深处观察,安徽开年来的这一“化繁为简”,向“公章”“证明”领域革新的新实践,也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的一次有益探索。
而这样的实践,在国内多地也正在探索和铺开。比如湖北推行企业在线自主申请“一键”办理,一纸打印省企业信用报告;浙江通过共享15个领域相关监管信息,实现企业在线“一键”申请,各类无违法违规情况“一纸”证明。
此番安徽的“放管服”改革特点,便在于善用猛力,一次性将过去40个环节系统集成、数据协同、流程再造、化繁为简,对企业开具“无违法违规证明”来了一次彻底的自我革命。
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或群众不跑路、少跑腿,在信息化高度融入城市治理的今天,技术早已不是“路障”,关键在于理念的“破冰”,思路的革新,根本在于要始终把人民利益、企业难事挂在“心头”,情真意切、千方百计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这就要求,要勇于打破一些横置于眼前的“玻璃门”“卷帘门”“旋转门”,以眼里揉不进沙子的态度抓营商环境,锻造一个地方或者行业领域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以“1”顶“40”,这样的转作风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事实上,在“放管服”改革中,这些年的安徽之“变”,很多人感同身受。比如,江淮各地全面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让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持续得到改善,等等。这些新变化,无形提升着群众对城市的好感度、亲和力,升温着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服务无止境。减证便民、惠企利民,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在看到变化的同时,更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勇于立题、善于破题,用猛力改作风、破旧规,打出以“1”敌“40”的力道,把更多便利化优质服务送到企业门口,呈现在百姓身边,让“高效服务、无事不扰、精准纾困”成为江淮营商环境最鲜明的性格特征。
-- END --
来源:决策杂志融媒体综合自安徽日报、中安在线

编辑:赵晨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省长之问”,问醒了谁?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一重要规划3、网红局长“放狠话”:谁砸了锅,我砸他饭碗!4、发人深思!领导干部思维训练启动仪式上,市委书记用三个词做动员(全文)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