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个地方的发展势能和竞争优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无疑是一个重要观察指标。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30782.9亿元,相比2021年增加了2826.6亿元、同比增长10.1%,R&D经费投入强度为2.54%,比上年提高了0.1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全国共有12个省份的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其中,四个经济大省稳居第一梯队,广东为4411.9亿元、江苏为3835.4亿元、浙江为2416.8亿元、山东为2180.4亿元,体现出经济实力背后的创新能力。
同时,北京、上海、安徽凭借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优势,投入持续扩大,北京2843.3亿元、上海1981.6亿元、安徽1152.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是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为1082.1亿元。中西部地区上榜的省份有4个,分别为湖北(1254.7亿元)、四川(1215亿元)、湖南(1175.3亿元)、河南(1143.3亿元)。
01
经济大省拼创新
另一方面,2017年实质性启动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亦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列为重要目标。这不仅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广东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强省,也从粤港澳三地协同、科创载体建设等方面形成了有效助力。例如,广东已构建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并囊括了10家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60家省重点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截至2022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6.9万家,同时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当前,广东全省研发人员达到130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拥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023年华为公司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华为研发费用达826.04亿元,同比去年上半年增加35.41亿元。2022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1615亿元,占全年营收25%,10年来累计投入研发费用逼近万亿,达9773亿元。这成为粤企“拼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高校与科研院所是广东基础科研的关键阵地。过去几年,深圳以其独有的模式和速度“疯狂建大学”,同时港澳高校“北上”珠三角城市办学亦不鲜见,例如正在广州南沙探索“新工科”范式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目前,广东共有15所新大学正在创办中。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分析,这将强化广东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以研究基础科研为主的科技基础设施,能带动广东整体的基础研究水平。广东并非孤例。同为经济大省和制造大省的江苏,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值得关注,并且突出表现在产业维度。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1.1%和49.6%;全省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05家,202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4.4万家,这一数字位居全国第二。从山东和浙江来看,尽管多年来山东在GDP总量上超过浙江,但在R&D经费投入方面,浙江一直领先于山东,并且近年来两省的差距逐渐拉大,2021年两省差距为213亿元,但2022年扩大至236.4亿元。这跟浙江的主导产业与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不无关系。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浙江,环杭州湾地区已成为全国性创新中心,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龙头企业也逐步发展为浙江创新发展的领头羊。2022年阿里巴巴财报显示,当年研发投入占全年净利润的87%。
不过,山东亦在发力,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成果从山东各大高校科研机构问世;另一方面,当地龙头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带动作用渐强,如在新材料领域,山东万华化学企业成亚洲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掌握尼龙12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的企业。
02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后劲
“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地区作为区域创新高地,将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在此可以汇聚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提升整体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或许是未来区域创新转型的发展方向。”汪云兴说。
03
多省份竞争激烈
这其中,湖南作为中部大省,“科创”标签越来越鲜明。2023年,长沙首次高调提出以“全球研发中心”撬动科创高地建设,力推动超级杂交稻、“天河”超级计算机等世界级科研成果涌现;河南近年连续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众多全国知名科技企业和研究院落地,包括华为、阿里云、科大讯飞、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北理工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等;湖北则大力推动以科创“新物种”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竞相发展,共培育2099家科创“新物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