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0万亿元!
1月29日,江苏省统计局发布2023年江苏经济发展数据,这标志着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一市三省2023年经济数据全部出炉,长三角地区亮出了最新的经济“成绩单”。
决策杂志(微信ID:juecezazhi)梳理发现,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为305044.46亿元,约占全国比重24.2%,近四分之一。
2023年,是全力“拼经济”的一年。超30万亿元的背后,长三角4省市是如何拼的?谁跑得更快?谁的新质生产力更抢眼?
制表:舒晓东
01
竞位赛上谁的体格更壮
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国各省市都在“拼经济”,沪苏浙皖的经济“成绩单”怎么样? 从总量来看,江苏以128222.2亿元排名第一,浙江以82553亿元位列第二,上海为47218.66亿元,安徽为47050.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长三角41个市中,最大的变化是常州首次跻身“万亿俱乐部”,是长三角第9个万亿城市,这也意味着,江苏拥有了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五座万亿城市,在全国排名第一,超过了广东的四个,山东的三个。
万亿之城常州“苏大强”为什么强?省域强,首先是产业强。资本市场上的“江苏板块”就是一个缩影。2023年,江苏上市公司增量全国第一。据江苏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江苏一年新增A股上市公司68家,共有A股上市公司689家,总市值为6.36万亿元,分别占A股上市公司总量的12.91%和总市值的8.19%。在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江苏省也排名全国第一。其次,“万亿城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城市支撑力强。2023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2.5万亿元,增速4.1%以上;南京市1.75万亿元,增长约4.7%;无锡市15456.19万亿元,增速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有望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南通在2022年突破万亿后,经济增长6%左右。再次,县域经济底蕴深厚,县域经济繁荣已成为江苏的重要特征之一。据江阴市披露,2023年经济增速5.8%以上,总量将突破5000亿元大关。这也意味着继昆山后,江苏同时坐拥两座“5000亿县域”。产业、城市、县域共同发力,支撑江苏省经济总量迈上12万亿新台阶。
亚运之城杭州
02
浙江为什么跑得快
从增速来看,浙江以6%的增速领跑长三角;江苏、安徽同为5.8%,位列榜眼;上海增长5%。浙江为何能领跑长三角?首先是工业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2023年,浙江省工业增加值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388亿元,增长6%;分行业看,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9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增长面为76.3%。其中,仪器仪表、电气机械、化学原料等重点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3%、14.8%和14.6%。部分重点行业的增长,支撑起了浙江经济增长的基本盘。其次是服务业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3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46268亿元,增长6.7%,较2022年加快3.4个百分点。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3.8%和13.7%、11.5%。这些增长主要得益于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服务需求持续释放、市场活力得到稳步提升,消费持续回暖,成为“三驾马车”中贡献最大的部分。第三是“三驾马车”的共同拉动。从消费上看,2023年,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50亿元,增长6.8%,增速比2022提高2.5个百分点。从投资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其中,项目投资增长8.9%,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3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14.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迅速,为21.1%。从贸易上看,货物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为4.9万亿元、3.57万亿元和1.33万亿元,分别比2022年增长4.6%、3.9%和6.7%,规模分别居全国第3、第2和第5位。第四是数字经济成为浙江一大亮点。2023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9867亿元,增长10.1%,增速比GDP高4.1个百分点。从投资来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投资比2022年增长48.5%,高于全部投资42.4个百分点。另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浙江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首位。数字经济一直是浙江的一张靓丽“名片”,2023年,这张名片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宁波舟山港
03
跑出一匹出口“黑马”
根据2023年各省市进出口数据梳理发现,2023年,浙江出口额超过江苏,跃居全国第二出口大省。2023年,江苏实现出口3.37万亿元,下降2.5%;进口1.88万亿元,下降4.3%。与此同时,浙江实现出口3.57万亿元,增长3.9%;进口1.33万亿元,增长6.7%。此消彼长之下,十多年来浙江首次在出口额上超过了江苏。数据显示,2020年以前,江苏外贸出口额一直领先于浙江,往往都还有千亿元的差距。但是2020年以后,浙江和江苏的差距不断收窄。2022年,两省出口额缩小至历史最低,只有不到600亿元。同年,江苏出口3.48万亿元,增长7.5%;浙江出口3.43万亿元,增长14%。在出口额超越的同时,江苏和浙江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差距也进一步缩小。2022年,江苏和浙江的进出口总额分别是5.45万亿元和4.68万亿元,相差7700亿元。而在2023年,两个地区的数据差已经只有3500亿元。为什么浙江出口能反超江苏?浙江省商务厅对外贸易发展处提炼了三个答案。第一个亮点是千团万企拓市场,这已成为浙江省外贸的一张新名片。从2023年初包机出海,到各地市企业纷纷走出去,出海参展、抢订单,2023年浙江总共联动了2800多个团,以及3万多家企业,达成意向订单近1900亿元。2023年,浙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55万亿元,增长8.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2.1%,对全省进出口增长贡献率达89.5%。第二个亮点是配合千团万企,政府做了很多配套服务。比如在出入境便利化方面,浙江在全国首创保安签证的政策。“我们不仅让企业出去,还吸引企业走进来,这一年已经帮助了400多名外商进来,直接给企业带来80多亿的经济效益。”第三个亮点是外贸新业态。2023年,浙江在新业态上实现了全面开花。除了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浙江实现了非外汇结算贸易的政策突破,浙江首个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试点落地嘉兴。这些举措,都便利了外贸企业进出口,开拓新市场。在出口数据中,长三角地区的“新三样”值得关注。从全国来看,2023年“新三样”产品产量增速飞快,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发电机组(发电设备)等产品产量增速均超25%,分别增长54%、30.3%、28.5%。2023年全国“新三样”出口首破万亿元,同比增长29.9%。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载人汽车,全年出口177.3万辆,增长67.1%。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量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达80%以上。具体到长三角来看,2023年,浙江“新三样”出口1402亿元,增长11%,拉动全省出口增长0.4个百分点;上海“新三样”出口1677.9亿元,增长42.2%,占同期出口总值的9.7%,拉高出口整体增速2.9个百分点;安徽则增长了11.6%;江苏1—11月的“新三样”出口增长了14.5%。梳理发现,长三角三省一市“新三样”出口增长均超两位数。而以“新三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背后,是长三角地区磅礴动能的新质生产力。
安徽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整齐排列的汽车等待出口(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肖本祥 摄)
04
哪个产业带动力更显著
决策杂志(微信ID:juecezazhi)梳理发现,2023年的经济发展中,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三省一市的主要抓手。哪些新动能格外受到关注?长三角汽车产业马达轰鸣、动力强劲。放眼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区域的汽车产业,像长三角一样产业链条这么齐备,整车制造、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完整。决策杂志(微信ID:juecezazhi)注意到,现在有一个流行语:“汽车‘皖军’”,格外引人瞩目。2023年,安徽省汽车产量249.1万辆、增长48.1%,其中新能源汽车86.8万辆,增长60.5%。作为安徽首位产业,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呈现跨越式强劲增长势头,稳居全国汽车制造第二大省行列,自主品牌出口稳居全国首位。同时,作为老牌汽车城市,2023年,上海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2%,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增长32.1%。在浙江,2023年汽车行业增加值增长17.8%,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0.3%。在江苏,汽车制造业增长15.9%,新能源整车、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7.4%、12.6%。由此可见,沪苏浙皖的汽车产业全部呈现两位数增长。汽车产业被喻为“工业中的工业”、“工业中的皇冠”,是产业链带动作用最大、产业链条最长的支柱产业。两位数增长的背后,是长三角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其次来看装备制造业。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定盘星”。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长三角地区占据18个,产值占全国集群的27.8%,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数量更是占到了30.1%。2023年,江苏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3.4%,超过一半。在安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比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5.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安徽装备制造业营收已突破万亿元。上海在装备制造业上同样不遑多让。数据显示,上海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已经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全国第一。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高新技术产业是最具活力的部分,长三角作为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亮点?在区域创新能力排行榜上,长三角沪苏浙皖全部晋升前十位:江苏排名第三、浙江第四、上海第五、安徽第七;从全国创新型城市来看,全国前十名里,长三角地区占了五席,分别是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占据“半壁江山”。2023年的高新技术产业数据,直接印证了长三角的创新能力。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49.9%,占比接近一半,并且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了9.4%,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了21.1%,高于全部投资增速;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43.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2%,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0.3%。2023年,长三角一市三省的经济答卷既各有千秋,也存在共性特点。放眼2024,沪苏浙皖又有哪些新动作值得我们关注?
图:王碧琦
05
2024年怎么干
从这两天陆续发布的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来看,2024年,三省一市都将立足实际,深度谋篇布局,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上发挥更多作用。沪苏浙皖已经定下2024年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预期为5%左右、5%以上、5.5%左右、6%左右,为全国经济稳增长发挥引擎作用。为实现目标,2024年,三省一市将有哪些动作?先来看上海。上海的发展目标很明确,即瞄准“五个中心”,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概括来说,上海就是要迈向高能级。在产业发展上,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在平台培育上,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和全球运营商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万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2024年,上海还将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办好“五五购物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深化全球新品首发地建设,实施商圈能级提升行动;发展壮大新型消费,大力促进文旅新消费,打造一批“展会+商业”、“文旅+商业”、“体育+商业”联动项目,加快培育都市时尚消费等新热点,巩固扩大汽车、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重点领域消费。1月22日,中办、国办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方案提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赋予浦东新区更大自主权,支持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为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些“首创性”“引领性”将为上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其次看江苏。2024年,江苏将积极扩内需稳外需,多措并举为经济恢复注入新的动力。决策杂志(微信ID:juecezazhi)注意到,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发展是江苏的重点工作之一,并以此延伸出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在产业上,江苏将继续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从工作报告中不难发现,2024年,江苏将深度耕耘消费、科技创新、工业等领域,实现预期目标。再来看浙江。根据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持之以恒推进大项目建设”“促进制造业集群式、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高水平建设海洋强省”等一批关键词被频繁提及。关键词背后反映出的是,浙江将在创新上持续发力。2024年,浙江将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加强人才招引培育力度等,预期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展望2024年,浙江须在‘稳、进、立’三个字上破题立论。”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表示,“稳”在扩大在全国经济中的份额,“进”在硬核技术,“立”在数字要素深化改革上,努力实现稳得有底气、进得有力度、立得有依据,是实现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道路。最后看安徽。2024年,安徽重点做好十一方面的工作,将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乘势而上壮大汽车“首位产业”,持续支持汽车“皖军”做强做大,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安徽将推动汽车制造向“产品+服务”延伸,依托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新建2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类实验室,以“三位一体”为主线,壮大首位产业。建强战略科技力量也是安徽2024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将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并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智能成套装备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安徽还将强化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推进皖北地区“四化同步”;加快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立全域联动机制,开展业态融合创新,加快发展休闲度假、创意经济、体育赛事、医疗康养、会展经济、文化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集群。同时,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推动安徽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左右逢源”的开放优势,更大力度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向海而行广阔空间。作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安徽将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推进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2024年的新征程已开启,沪苏浙皖只有拼、唯有干,才能实现各自的预定目标,这也将是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工作主基调。
指导:张道刚
撰文:王张晗 王运宝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