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同缔造工作坊: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新模式

2016-12-14 黄耀福等 SYSU城市化研究院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作者简介

黄耀福: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硕士

郎嵬: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房地产系 博士研究生

陈婷婷: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房地产系 博士研究生

李郇: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说明:原文刊于2015年10月《规划师》。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摘 要

公众参与历来是中西方城市规划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公众往往缺乏参与的机会与平台。在城市社会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公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为保持城市社会凝聚力与促成公众参与,本文提出共同缔造工作坊的新模式:以公众参与为核心,依托规划师构筑政府、公众、规划师、社团等多元主体互动平台。以厦门市莲花香墅共同缔造工作坊为例,解析工作坊如何引导各主体以多样化方式参与到社区规划的多个环节,促成各主体社会联系的建立与发展共识的达成,通过协商共治制定规划方案并落实。最后对工作坊能够实现公众参与进行初步讨论,主要包括工作坊能够发现地方发展的诉求,并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发动公众参与社区规划,起到沟通政府与公众的良好媒介作用,同时能够培养社区规划师、推动社区自治等,这对我国社区规划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1.前言

  如何通过改变社区的物质空间环境促进社区居民的融合,通过规划、设计的手法试图为居民、政府和规划师创造一个多方参与社区管理和设计的平台,是当代政府决策者、学者、规划师等的首要任务。然而公众参与并不是一帆风顺,或者是规划师一厢情愿即能促成的,缺乏机会往往是公众不能够有效参与的重要原因。城市社会是高度异质性的社会,要保持城市社会更好的凝聚力,需要搭筑平等参与的沟通平台,让社会不同群体平享参与的机会,通过真正的公众参与推动规划的实现。


  厦门是国内城市规划创新和变革的先锋城市之一,研究和探讨其参与式规划的新模式,对实现参与式规划的创新性实践提出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笔者以厦门市莲花香墅共同缔造工作坊为例,解析在共同缔造工作坊的模式中如何引导各主体以多样化方式参与到社区规划的多个环节。从工作坊的提出、内涵、工作形式和规划师的角色等方面切入,对工作坊形式如何实现公众参与进行初步讨论,分析了莲花香墅工作坊较好地发现地方发展的诉求,并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发动当地居民参与社区规划,并探讨培养社区规划师、推动社区自治、落实具体设计实施方案等可行的策略。


2.共同缔造工作坊的提出

  2013年厦门市委市政府编制《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美好环境共同缔造” 的理念,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为路径,通过空间环境的改造、项目活动的举办等方式,为厦门社区建设指引方向。在此背景下,2014年6月厦门市莲花香墅共同缔造工作坊尝试以工作坊形式,由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牵头,组织香港理工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家院校(单位)的城市规划、建筑、景观、社会、城市地理等不同背景的成员,以及参与的主体——街道、社区、居民、商家代表等组成工作坊团队,以此探索参与式规划的新模式。


  共同缔造工作坊是以公众参与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空间环境改造与机制体制建设为手段,依托规划师构筑政府、公众、规划师、社团等多元主体互动的平台;工作坊引导各主体以多样化方式参与到规划多个环节,促成各主体社会联系的建立与发展共识的达成,通过各主体协商共治制定符合多方愿景的规划方案,探寻推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3.莲花香墅共同缔造工作坊:参与式规划实践

3.1莲花香墅简介

  莲花香墅位于厦门思明区的中心,是思明区20世纪80年代开发建设的老别墅区之一,占地16公顷。90年代初,以“煎蟹一条街”为首的莲花香墅美食区在厦门全市享有盛名,吸引更多的商家将食肆开设于别墅中。经过20多年发展,社区人口日益增长,小区缺乏物业维护破旧不堪,社区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商业发展带来环境、噪音污染等扰民问题,并加剧停车难、交通拥堵。2010年9月,思明区以打造“厦门的‘兰桂坊’”为目标,试图将其改造为莲花香墅休闲餐饮区,但是却没能解决社区存在的复杂问题。


图1 莲花香墅航拍图


图2 莲花香墅建筑


3.2活动流程

  莲花香墅工作坊从2014年6月开始,围绕居民、商家、政府开展多次交流会;到2014年8月开展室外公众咨询会,与居民、商家等在莲花公园直接面对面交流讨论方案。如今莲花香墅已启动部分了行动计划。


图3 莲花香墅共同缔造工作坊活动流程


3.3居民参与规划的逐层推进

图4 莲花香墅居民参与规划的逐层推进


  第一阶段:咨询与认识。工作坊团队通过抽样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莲花香墅片区居民对社区发展的看法,在社区工作人员协助下,按照分片区人口数逐一入户,保证问卷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最终派发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份,问卷有效率93%。根据问卷的整理结果,主要有三方面启示:第一,居民素质比较高,具有良好的公众参与基础。经调研,七成以上的受访者在30-49岁之间,近八成的受访者受教育水平为高中或中专以上。其次,受访者多为长期居民,熟悉社区环境、设施、发展等情况,并且八成受访者表示愿意为社区建设尽自己微薄之力。第二,对社区存有依恋但参与社区活动活跃度不高。约七成受访者表示认同自己归属于本社区,享受在社区居住的生活。尽管如此,在社区参与方面,居民参与的整体活跃程度不高,仅有不到一成的受访者会参与社区活动;但在询问“居民是否有兴趣参加社团活动”时,近一半居民表示非常有兴趣,并认为应增加社区活动的类型,为居民开展更加多元、丰富的活动。第三,对社区认识存在诸多共识。在探讨居民对未来发展的意见问题中,最需改善方面依次是物业维护、交通条件和医疗卫生,并解决发展商业带来的停车矛盾,对停车进行规范化管理等。由此可见,莲花香墅的居民具有良好的参与意愿以及较高的参与素质,但参与社区活动程度较低源于缺乏参与的平台与机会。

 
图5 与居民深入访谈与问卷


  第二阶段:协商与共识。抽样问卷只是传统的居民参与,工作坊第二阶段的活动则借由圆桌会议邀请多方主体深入探讨社区发展事宜,并且达成社区发展的共识。在6月8-9日,工作坊团队分别与居民、商家、政府部门代表举行圆桌会议。开始会议前,团队首先汇报调研成果,主要是莲花香墅存在的问题,引发不同主体积极讨论。团队利用自身专业素质,不断引导参与者畅所欲言。根据圆桌会议收集信息,团队经过进一步筛选形成初步方案,并于8月5日在街道会议室展开方案讨论会。来自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的师生分别与莲花香墅的居民、商家等展开激烈讨论。通过圆桌会议的开展,让社区居民、商家、本地团体、专业团体和政府相聚一堂,结合自身利益探讨如何解决社区存在的矛盾,并且制定社区发展合约。居民和商家通过圆桌会议切实了解共同缔造工作坊的含义和目的,意识到公众参与是发展和提升莲花香墅社区必不可少的内容,行动计划应当建立在社会的共识上。


图6 莲花香墅愿景图


  第三阶段:决策与行动。为了让社会多元主体更直接参与到规划当中,并且在政府、公众、居民、规划师之间建立互相信任的合作机制,让广大市民能够切实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工作坊团队在8月30日莲花公园室外广场,开展大型室外公众讨论会。本次咨询会采取全开放的形式,从下午三点一直持续到五点半,居民们对于方案提出的理念表示认同,并对方案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受制度惯性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规划领域,政府与公众之间往往难以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其核心原因在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缺乏“面对面”对话的机会。而室外讨论会让公众直接参与规划,促进居民、工作坊成员、政府管理者三者之间直接与透明的交流,也加大了宣传的接受面,让每个规划的利益相关者都能了解到片区未来的发展设想,推动规划深入人心,使公众迸发极高热情,有助于规划的落实。


图7 室外公众咨询会

 
图8 莲花香墅愿景图


图9 莲花香墅和睦邻里行动计划实施成效


4.工作坊实现公众参与的初讨

  在居民参与规划的逐层推进中,莲花香墅的方案历经三次变化。每次变化背后反映的是居民与商家发展共识的逐步拉近;居民、商家等并非被动地接受方案,而是通过自己诉求,不断争取方案调整,最后形成统一的方案,并落实到行动计划中。由此可见公众参与对规划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规划中最为顺理成章的环节;然而也应该看到历来是最为困难的环节(赵蔚,2013)。而共同缔造工作坊之所以能够真正促成公众参与规划并推动规划落实,主要源于四方面。


  第一,工作坊能够发现地方发展的诉求与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公众参与规划。不同于其他规划,工作坊融合了熟悉地方的居民与具有专业素养的规划师,在规划师引导下,更容易发现地方存在的特定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与规划利益相关者均参与到包括地区发展、社区管理、环境改善等内容的规划活动中。传统的城市规划的参与者多为专家、学者、商业地产公司和政府,多方集中讨论并制定决策,按照各项规范要求形成规划方案。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往往忽略了生活在社区中的民众的真正需求。工作坊希望通过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民众的参与,展开广泛的合作,获得各方的咨询和反馈意见,以达到“对症下药”的规划效果。


  第二,工作坊能够组织发动群众——这也是工作坊能够实现参与式规划的核心。组织动员公众的难题在于是否了解公众需要什么。而工作坊以“公众参与为核心、以空间环境改造为载体、以机制体制建设为支持、探索地方突破发展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其中空间环境是组织发动群众的载体。空间环境是当今社会居民最关心也最需要的场所,是组织发动公众参与的载体。马克思说过劳动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工作坊通过组织大家共同建设良好空间环境,在建设过程中重新凝聚社会意识,促进社区融合。


  第三,工作坊是沟通政府与公众的良好媒介,是很好的社会组织,能够发挥黏合剂和润滑剂的作用。它推动社区和社会一起成长,实现五位一体在空间上的发展。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包干所有事情,但在地区发展事务方面,需要专业团队的力量,去了解地方发展诉求并提出解决策略;而群众急需一个反映自身诉求的窗口,让政府听到居民的声音。工作坊便起到沟通政府与公众的良好媒介。工作坊重新建立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网络,在工作坊的合理引导下,政府可以放手让社会基层自治长效良性地走下去,群众则可以得到上游更多的资源与发展的机会。


  第四,工作坊具有培养社区规划师的力量。工作坊通过社区规划课程培训,挖掘既充分了解社区发展事务、同时具备规划建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让其在工作坊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社区建设的领头羊,也为地方未来发展储备本土人才、积蓄力量。社区规划师作为长期生活在地方的人士,能够协助社区推动地方环境提升与发展策略拟定,从而共同缔造美好环境。


5.结语

  工作坊工作对象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而不是单纯的居住区或小区——物质空间。在以往规划中,方案过分强调专业者的意见,而忽视真实生活在片区内的人的想法。与以往不同,共同缔造工作坊注重居民、商家的参与,分析群众愿景与诉求,从群众关心的事情着手工作事项,让其在参与规划的过程中形成共识,在实施中形成共建。来自莲花香墅共同缔造工作坊的实践表明,社区居民应当成为规划的主体,并凝聚社区居民、商家等力量,共同描绘社区发展的美好愿景。参与式社区规划最终成果不是缺乏弹性的蓝图,而是一系列可操作、可适应环境变化的行动计划。下一步需立足于更多的实践与案例分析,借鉴国内外参与式规划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参与式社区规划的建设道路。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厦门沙坡尾工作坊】沙坡尾的第101种可能

【鼓浪屿工作坊】再访龙头路:自由发展的空间无序to共同协商的规划提升

【鼓浪屿工作坊】当时的“快闪”,历史的“定格”——工作坊手绘明信片带你重游鼓浪屿

【鼓浪屿工作坊】黄赐敏别墅:历史古宅里发生的“鼓浪屿风貌建筑活化”故事

【新社区规划】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曾厝垵共同缔造工作坊

现代化语境中的全球化、地方性与城市特色

利兹:地方政府在邻里规划中的角色

伦敦:如何通过众筹推进社区建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