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思考】城市与产业的辩证关系:底特律和匹兹堡的启示

2017-03-29 刘敏 麦夏彦 SYSU城市化研究院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底特律(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匹兹堡(图片来源:www.keywin.org)



0

引言

       2013年9月,李克强总理邀请中科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座谈,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强调“兴城首先要兴业,有产业支撑才能有就业”,指出新型城镇化是要“实现产城相融、互促共进”。然而,同年七月,顺德《珠江商报》在对顺德“城市升级引领城市产业转型”阶段性成果的报道中,引用底特律衰败和芝加哥成功的案例后,却认为:


“从这些城市(底特律和芝加哥)的兴衰成败来看,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决定了什么样的产业。芝加哥的成功就在于它优美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成为了高端人才的投资创业福地。现阶段的顺德如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芝加哥。今天的城市升级战略使顺德正走向产城互动、宜商宜居的‘第二个芝加哥’”[1]。 


抛开政治高度的差异,这两个不同的观点折射出来的是实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第一道辩证关系:城市与产业究竟谁在带动谁?究竟该先造城还是先造业?必须明晰这一点,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方案。


为了明晰产业和城市的关系,我们通过底特律和匹兹堡的案例对此进行说明。选择这两座城市进行比较,是因为它们与顺德一样,同属工业型城市,而非中心性综合服务城市。且这三座城市均存在着明显的主导产业:底特律依靠三大巨头引领汽车产业的繁荣,匹兹堡依靠钢铁企业而蓬勃壮大,而顺德则依靠家电企业而异军突起。


1

发展历程

底特律与匹兹堡,美国昔日的“汽车城”与“钢都”,是美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与制造业基地,曾一度书写美国制造业发展历程长卷中最辉煌的篇章,创造出深刻影响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奇迹。然而,这两座城市均在其工业实现迅猛发展之后,逐步走入停滞和衰落,亦自此走向两条截然不同发展道路。2013年7月,底特律申请破产,再度震惊世界。而反观匹兹堡,却历经衰落之后逐步走向了重生。两者结果的差异,便在于后者比前者更为恰当与准确地处理了城市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危机,带领全市人民走出困境。两者的发展阶段如表1所示。


表1: 底特律与匹兹堡发展阶段对比


在历经城市的诞生之后,底特律与匹兹堡逐渐走向发展与繁荣,亦如上文所述,在达到城市发展巅峰之际,逐步步入了停滞与衰落。具体过程如下所述。

底特律从繁荣到衰落

二战”期间,底特律强大的制造能力为美国提供大量军需物资,其军用工业蓬勃发展,成为美国飞机、坦克等军械的重要制造地,故而被称为“民主的军械厂”。在拥有汽车制造技术、娴熟的工业制造能力及福特与其他汽车先驱者的情况下,底特律汽车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底特律工业核心部门,在20世纪初,为底特律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底特律汽车产业三巨头:福特公司、克莱斯勒公司、通用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带领底特律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促使下,底特律人口间种族矛盾激发,导致白人及中产阶级大量外迁,人口规模大幅度缩减对底特律企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底特律的制造业遭受重创,工作岗位蒸发了近75%,随后情况持续恶化。20世纪60年代高峰期时所聘用的22万工人,到2000年只剩下8.9万人。在接连遭遇挫折的情况下,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并未吸取教训,在采取“建立新的、大型的敞炉车间”这一粗放扩张模式,而非像德国一样发明并大量应用高效率炉来实现技术创新之余,仍保持着工人丰厚的收入以及“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福利照顾。与此同时,美国汽车工人联合总工会在进入1980年代后,与汽车企业达成自私协议,成为1990年代游说国会击败提高节油标准的主力,并且不断致力于推高工人会员的工资及豪华福利,造成大量盈利能力不高的汽车零部件厂倒闭。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予底特律以致命一击,三大汽车巨头大量裁员,失业率急剧升高,房地产泡沫破碎,治安更为恶化、犯罪率高居不下,城市走向衰败的末路。据2007年的调查,底特律在25个美国大型城市中犯罪率排名第六,依然是美国犯罪率最高的几座城市之一,平均1000居民中,62.18人涉及财产相关犯罪,16.73人涉及暴力相关犯罪(美国2008的平均数据为1000人中平均32人涉及财产犯罪,5人涉及暴力犯罪)。根据底特律政府2007年的分析,65—70%的谋杀犯涉及毒品,另外还有约70%的谋杀案未破。 据《底特律新闻》报道,2012年,底特律有一半的房产业主没有缴纳房产税,金额高达1.31亿美元,相当于市府12%的财政收入。底特律终因不堪180亿美元的债务,于当地时间2013年7月18日申请破产,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破产案。

匹兹堡从繁荣到衰落

匹兹堡发展历程与底特律略有不同。19 世纪70 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匹兹堡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匹兹堡的城市面积迅速膨胀,市中心的钢铁制造厂转型为综合的、大规模生产的、现代化管理的企业,工厂纷纷迁出市区,在靠近铁路和河流的交通便利处建立大型厂区。他们购买土地,设计现代化的工厂,有时甚至修建城镇提供给工人居住。其他大企业例如电气设备、铝制造企业也加入这一外迁潮流。这种情况下,匹兹堡产业高度集中于煤炭、钢铁、重型电气以及玻璃、粘土和石材生产等行业,劳动力大都聚集在这些大型工厂,匹兹堡制造业实现蓬勃发展。


然而高度集中的劳动力也使得匹兹堡成为劳工运动的重镇,故而被称为“美国劳工运动的摇篮”,美国劳工史上著名罢工事件多发生在此地,切实影响了匹兹堡经济建设与发展。与此同时,重工业的高度集聚产生了恶劣的环境问题,“钢都”成为“烟雾之城”。1948年,匹兹堡多诺拉毒雾事件导致20个人死亡,7000多人受伤。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匹兹堡开始进入停滞阶段。由于燃料技术的进步,钢铁产业不再在煤炭丰富的匹兹堡建厂,而是更倾向于靠近铁矿石产地,资金流向其他地区。1933年—1945年,匹兹堡不动产价值下降2.06亿美元,中心商业区在1945年时,整个区域一片杂乱,40%的建筑处于恶化中,急需大规模整修甚至重建。

 

进入60年代,竞争压力、市场变化等问题凸显,匹兹堡的钢铁业与其他制造业无可挽回地衰落,重工业比重下降。1966年,美国钢铁公司的多诺拉工厂倒闭,成为美国钢铁公司在河谷地区众多钢铁厂倒闭的开端。匹兹堡制造业处于危险边缘,破产关门或迁往别处的现象日益普遍,其制造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急剧下降,在1965年为35.4万,到1971 年降为24. 9万,损失就业机会达到26.8 %。


20世纪70年代后期,微型钢铁厂成为匹兹堡大型、综合、技术和设备老化钢铁厂重要的威胁,与此同时,1979年至1986年美国经历了30年代大萧条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萧条,为匹兹堡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此后,匹兹堡钢铁业与石油制造业等企业真正走向衰败,大批制造业工厂永久性地倒闭,匹兹堡地区出现非同寻常的高失业率,曾长期作为匹兹堡经济寄出的企业或关闭或离开。如1978 年,建于1861年的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在匹兹堡的工厂倒闭,使1.75万男女工人失业;1978 年到1983年,钢铁以及与钢铁相关的工作岗位丧失10万多个。


到90 年代中期,这个曾经的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制造基地仅剩下一家综合钢铁生产厂和一家专业钢铁生产厂。



2

危机处理

正如上文所述,底特律与匹兹堡在城市发展之初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两座城市都是起源于英法殖民扩张过程,拥有良好的地理区位(占据重要的水路要道、港口)、水运条件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工业发展所需矿产资源供应丰富);在商贸繁荣之后,均走入了以制造业为产业核心的经济增长过程;两者均在产业发展成熟之后,因未能在产业发展重要转折期,及时顺应技术更新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产业走向衰退;两者均由于过度依托单一产业,在缺乏创新推动和劳工高福利要求的影响下,抗危机能力较弱,故而走向衰落。然而,正是这样两座拥有诸多发展相似点的城市,却在经历衰落之后,因危机处理方式的不同而分道扬镳,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底特律的危机处理

  底特律为了振兴城市经济,提出了发展服务业的产业目标,与此同时大兴服务型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特别是大型公共交通项目(如轻轨和地铁),希望通过拉动“内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来挽救经济的颓势,但这些措施都遭遇了惨痛的失败。作为一个汽车城,兴建公交项目遭到了汽车巨头的抵制,因为宣扬公共交通的理念与汽车制造业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且底特律本身的问题并不在于公共交通拥挤和堵塞,因此兴建的公共交通项目遭受冷遇,进一步拖垮城市财政。与此同时,由于大量白人中产阶层迁出底特律,政府投资建设的大量的生活服务性设施和房地产业遭受严重打击,进一步恶化了发展局势。而面对危机,底特律工会和企业之间的矛盾迟迟未能协调,政府和社会各界也无法齐心协力来解决问题,错误的政治决策更是对岌岌可危的城市经济雪上加霜:底特律众议院历史上服务期限最长的一位代表密歇根州的众议员,对所有提升汽车工业竞争力的议案都投了反对票,成为毁灭底特律的第一人。这些应对危机的错误举措,导致底特律发展局势持续恶化,最终由昔日的巅峰,滑入了破产的深渊。

匹兹堡的危机处理

匹兹堡并没有直接走向“退二进三”的产业转型,而是率先治理最严重的城市问题——环境污染。在三大主体(阿勒根尼社区发展会议 、市长戴维.劳伦斯 、烟雾控制联合理事会)的努力下,匹兹堡烟雾控制法令得以实施,煤炭的开采、销售及使用受到较为严格的控制与管理,使匹兹堡摆脱烟雾缭绕的状况,后随能源类型向天然气的转换,确保了匹兹堡天空的澄净和明朗。在成功控制烟雾之后,匹兹堡市政府与社区发展会议继续合作,实行了一系列旧城更新改造,而不是大拆大建的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城市发展的根基。在认识到产业单一的脆弱性后,匹兹堡决心打造以多样化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匹兹堡各界均认识到,老工业城市不能全然抛弃制造业,不能直接走向服务业和房地产业,而是应该顺应原来的产业基础,培养与之相关的轻工业或者小型的、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


在获得共识之余,时任市长戴维·劳伦斯发挥关键性作用,使得匹兹堡各界力量得以团结与融合。他凭借自己卓越的前瞻性与政治才能,力排众议,努力协调工会、行业协会和企业直接的矛盾,同时积极推广城市复兴方案,争取社会各界其它团体的支持,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核心中坚。


在此基础之上,匹兹堡设立了小企业资助中心,直接向小企业贷款,同时将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与这些企业连接起来,促进交流和技术传播。与此同时,合理的产业措施和渐进式复兴为匹兹堡挽留了大量的中产阶级,也培育了许多新兴企业。


         应对危机,正是由于匹兹堡采取了如上所述的一系列循序渐进、合理有效的举措,使其成功地摆脱衰落的困境,实现了重生与复兴。如今的匹兹堡市中心,已经积聚了总量约30亿美元的多个地产开发项目,是美东地区最大的集中区域地产建设项目,包括地铁,新冰球馆,新赌场,新高端住宅,新银行大楼,且有美国最大和最高的绿色建筑,在低迷多年的美国经济中,成为一个亮点。


总结

两座城市在面对危机的处理方面有着本质性的不同(见表2)。底特律剑走偏锋,未能意识到良好的城市空间的塑造需要产业的支撑的逻辑,而试图通过激进的手法用城市建设刺激产业升级转型,未能抓住城市发展之命脉,将大量的财力耗于无为,与此同时缺乏合力,故而走向分崩离析、欲振乏力的发展局面。而匹兹堡则充分意识到城市空间、人才与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下大力度整治环境污染,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为留住人才,促进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顺应产业基础,创造性的地培育出一大批新的产业企业。人才与产业相辅相成,进而促进了城市空间的优化。


表2:底特律与匹兹堡“不同命运”的主导原因


[1] 引自:“顺德城市升级引领产业转型上半年成效凸显”,《珠江商报》,2013年7月27日报道。

备注:基础资料来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

刘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城市规划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人文地理 硕士

麦夏彦: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  研究助理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研究发现】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新书推荐】珠江三角洲创新空间

产品空间对国家发展的制约:Science大作解读与评述

从制造业、房地产到创新经济——从“三次循环”看新型城镇化

OEM模式与企业倒闭——资金链断裂引发的蝴蝶效应

珠三角区域转型发展新态势——东莞市山区片的考察

环境管制对珠江三角洲污染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