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农村城镇化地区收缩了,规划怎么应对?

以下文章来源于规划师杂志 ,作者秦小珍 杜志威

秦小珍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杜志威 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广州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文刊载:秦小珍,杜志威.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城镇化地区收缩及规划应对——以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为例[J].规划师,2017(1):33-38.

版权说明:本文网络首发于公众号“规划师杂志”,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摘要: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在外来资本和地方政府的双重作用下实现了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然而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经济资本外流和劳动力流出,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和外来人口大量流失的收缩现象。


  文章以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为例,重点探索了农村城镇化地区村庄单元的收缩特征、形成机制和规划应对。研究表明,农村城镇化地区存在以出租屋空置和厂房小型化分租为特征的空间收缩,且主要集中于旧村片区和老旧工业区;外向型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外来产业人口流失是导致村庄出现空间收缩的主要动因。


  为了避免村庄持续收缩,文章结合农村城镇化地区的收缩特征和机制,借鉴欧美国家采取的“精明收缩”发展策略,重点从旧村片区、老旧工业区改造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城镇化;收缩;东莞市;上沙村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迈入了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作为对外开放政策的先行试验地,创造了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的双项“增长奇迹”。广东省东莞市凭借其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在外来投资和地方政府的双重动力作用下,通过积极引进和发展“三来一补”产业,形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1]。


  然而,2008 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加工制造企业订单锐减等对东莞市的外向型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出现了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大量流失和企业倒闭潮等典型的收缩城市现象。


  收缩城市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德国,以人口规模减少和产业经济衰退为主要特征。国外研究主要从去工业化、老龄化、郊区化和政治变革等方面来解释收缩城市的动因[2-6]。


  当前,城市收缩现象已经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分别从全国和区域尺度来分析我国收缩城市的空间分布、形成原因及其应对策略[7-10]。整体看来,目前国内收缩城市的研究对于小尺度村庄单元的收缩现象关注较少,欠缺对村级、社区级小尺度城镇收缩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


  因此,本文通过归纳以东莞市为代表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村庄单元的发展特征,对比分析当前农村城镇化地区出现的收缩现象,并以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为例,重点关注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村庄收缩,分析其收缩特征、出现收缩的原因及规划应对策略。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增长与收缩

  自下而上的农村城镇化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特征,指发生在农村地域,由基层村政府发动和农民自主推动的,以农村工业化和农村人口在农村就地转移,建立小城镇为中心的城镇化过程[11]。


  珠江三角洲是自下而上农村城镇化的代表,对于其动力机制的形成,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了小城镇的建设[12-13];另一种是通过吸引港澳资金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形成外资导向型的外向型城镇化[14]。


  以东莞市为例,其主要发展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产业经济高速增长、人口规模迅速增加和城镇建设用地快速扩张。20世纪80年代,在全球产业转移和劳动地域分工的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低成本生产优势,通过吸引香港、台湾等地的外来资本和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以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化,形成了以“三来一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随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形成巨大的需求市场,也使得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流动人口迁移的目的地[15],大量流动人口的集聚促使珠江三角洲常住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数据显示,东莞市的流动人口由1990 年的65.59万增加到2007 年的557.8万,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由37.3%增加到77.8%。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财政包干和财政分税的管理体制改革,村级政府对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具有较高的开发积极性,在吸引外资方面形成激烈竞争,外来资本的逐利性和村级政府的自主权共同导致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城镇化现象[16]。


  与之相伴的是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的锐减及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大,东莞市的耕地面积从1990年的588.4hm2 减少到2007 年的322.5hm2,年均减少率为-3.5%;同期建成区面积从14hm2 增加到75hm2,年均增长率为10.4%。


图片来源:昵图网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农村城镇化原有的发展路径发生转变,出现常住人口流失、产业经济增长萎缩、厂房和出租屋空置等与农村城镇快速增长截然相反的现象。


  新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过度积累造成的,资本盈余和劳动盈余是其典型特征,表现为不断上升的失业率、闲置的生产能力,以及生产性和盈利性投资的缺失[17]。


  因此,金融危机影响下产业经济资本外流和劳动力流出是农村城镇化地区收缩的主要特征。面临着市场需求锐减和高成本生产的双重压力,农村城镇化地区早期快速发展的外生动力和内生动力消失,追求低成本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业难以为继。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东莞市3500多家玩具厂中约倒闭了1800 家[18];东莞市常住人口从2008年的1300多万减至2013年的700多万[19]。伴随着企业倒闭和人口流失,东莞市厂房和出租屋的空置率居高不下,其中出租屋的空置率高达40%以上[20]。


  因此,受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条件变化影响,农村城镇化地区面临经济发展衰退和人口规模减小等问题,并伴随出现厂房和出租屋空置现象,这是村庄收缩的空间特征( 图1)。


图1 农村城镇化地区收缩的机制与特征框图




农村城镇化地区的村庄收缩:

以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为例

2.1 上沙村空间演变历程

  上沙村位于东莞市长安镇中部,地处珠江三角洲冲击平原地带,依山面海,可耕可渔,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上沙村发达的农业经济。


  改革开放后,上沙村凭借毗邻香港、深圳的区位优势,利用土地、劳动力和水电等低成本优势,以“三来一补”等方式发展起以五金模具和电子信息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由北向南先后开发建设了多个工业区,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上沙村的空间扩展演变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1978 ~ 1990 年):改革开放后,上沙村凭借毗邻香港、澳门的优越地理位置,紧抓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积极动员香港同胞和海外华侨回村投资办厂以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1985 年,上沙村成功引进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中商玩具厂,在358省道( 原107 国道) 北侧自发建设厂房,形成第一工业区,随后于1989 年在西侧投资建设第二工业区。外资企业交通导向式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上沙村由单纯居住空间向工业空间的拓展。


  阶段二(1991 ~ 2000 年):外向型企业凭借自身雄厚资金、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吸引外商投资,上沙村积极实施相关措施和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于1994 年、1995年和1998 年在358 省道南侧统一规划建设第三工业区、第四工业区和第五工业区,工业空间向南拓展。工业区沿中南北路、中山北路和福祥路两侧规划建设商住楼,形成“下铺上居,前商后厂”的工业区布局。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大幅提升,部分村民在东湖新苑新建住房,同样促发了居住空间由旧村向南拓展。


  阶段三(2000 年至今):为了整体改善村民居住空间,上沙村在中山北路东西两侧规划建设沙溪新苑新村。持续不断的外资注入驱动着上沙村的工业空间不断向南拓展。2000 年以来,上沙村开发建设了博业工业园、合和工业__园和东阳光科技园等,整体呈现出工业空间对居住空间的半包围式结构


  上沙村在整体南拓发展的同时,伴随着本地村民逐渐迁往新村,旧村片区日益衰败。旧村部分被改造为出租屋的地区得到重新发展,而在未改造成出租屋的地区中仅有零星几栋空置房屋和荒地,并用铁皮与周边区域相隔( 图2,图3)。


图2 上沙村空间演变图


图3 上沙村旧村片区衰败现状照片



2.2 村庄收缩的空间特征

2.2.1 厂房:早期工业厂房空置和小型化分租现象突出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外向型企业面临市场减小和利润下降的双重压力,缩减生产规模成为企业的一致选择。厂房空置与工业区停止扩张是农村城镇化地区工业空间收缩的主要特征,而员工宿舍空置、厂房小型化分租等现象是工业区出现收缩的具体表现。


  调研发现,上沙村的厂房收缩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北部老旧工业区集聚收缩,中南部工业区零星收缩。北部早期发展起来的老旧工业区的厂房收缩明显,集中分布在第一工业区和第二工业区。第三工业区及之后开发建设的工业区,无论是功能布局还是建筑质量都有较大提升,厂房出租情况相对较好,单个工业区内仅有零星几家厂房空置招租。


  同时,上沙村内整栋厂房空置的现象并不普遍,厂房部分空置和小型化分租的空间收缩特征明显;对于厂房建筑的利用,从“一栋厂房一家企业”的传统工业布局向“一栋厂房多家企业”的空间模式转变( 图4,图5)。


图4 上沙村厂房空置和招租照片


图5 上沙村厂房空置、招租空间分布图



2.2.2 出租屋:旧村片区出租屋空置现象比较明显

  与厂房空置相比,上沙村的出租屋空置现象尤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出租屋空置率上升和租金价格下降。据当地居民反映,2008年金融危机后,上沙村经济整体萧条,人口大量减少,出租屋空置率最高可达30%~ 40%,且咨询租房的人也随之减少。由于供大于求,出租屋的租金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二房一厅的租金由650元下降到500~550元,降幅约30%;一房一厅的租金也减少了50~80元。


  在空间分布方面,上沙村的出租屋主要分布在旧村片区以及中南中路、中山中路、福祥路和东引河两侧,其中旧村片区出租屋的空置现象较为严重,沿主干道两侧、临近工业区的出租屋空置率则较低


  调研发现,上沙村的旧村片区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逐渐被改建为出租屋,因房屋建设年代久远且高度集中,出租屋普遍在采光、通讯、消防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居住环境整体不佳,导致空置现象明显,大部分出租屋的空置率为10%~ 30%,少数达到30%以上。中南中路、中山中路和福祥路两侧的出租屋建于2000 年后,居住环境优良,且临近工业区就业地,空置率多在10%以下( 图6)。


图6 上沙村出租屋空置率等级分布图


  此外,集体经济萧条是农村城镇化地区的收缩特征表现。在农村工业化初期阶段,广阔、廉价的土地资源是上沙村吸引外资的要素,以厂房租赁和出租屋租赁为主的出租经济成为村集体及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改革开放后,上沙村的集体经济蓬勃发展,集体利润纯收入和福利发放金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8.2%和23.2%。但在2007年后,集体经济出现大幅下滑,集体利润纯收入由2007年的8725 万元减少到2010 年的6587万元,同期村民福利发放金也由4365.6 万元减少至2639.04万元。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后,上沙村的城镇空间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伴随着经济资本外流和劳动力流出,上沙村结束了通过大规模建设厂房和出租屋、以快速工业化带动建设用地高速扩张的发展方式,转而出现了建设用地增长停止、出租屋空置、厂房小型化分租和集体经济萧条的收缩现象,且村庄空间收缩主要集中在旧村片区和老旧工业区内。



2.3 村庄收缩的机制分析

2.3.1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导致厂房空间小型化置换

  中商玩具厂的引进开启了上沙村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依靠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国内低成本的生产优势,上沙村积极招商引资,形成了以“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的“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以及以五金模具、电子信息为主的产业集群


  同时,随着第一工业区到第五工业区的开发建设,上沙村形成了工业区对村庄的半包围式空间结构。金融危机后,上沙村外向型产业面临着国际市场减小、外销订单锐减的挑战,同时国内产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地供给趋紧、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外销优惠政策力度减小和人民币升值等方面。


  东兴商标织绣厂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最低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由原先的900元上涨到现在的1550元,直接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其中劳动力成本约占总成本的15%。”


  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传统农民工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需求,主要从事于低端的制造生产业,而新生代农民工又更加关注工作环境,普遍存在不愿进厂工作、流动性大等问题。祥兴玩具厂负责人就表示:“工厂每年员工的流动率很高,一年流失员工数约5000 名,聘请10 名员工大约仅能留下5 名。”


  由此可见,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和用工荒问题的出现成为上沙村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产业发展环境的转变,上沙村以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外向型产业受到严重打击,工业总产值增速明显减缓。


  2008~2014年,上沙村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降为10.75%,与2008年前的31.10%相比,年均增长率减少幅度高达65%。部分外向型企业难以承受订单锐减和高成本的压力,出现搬迁甚至倒闭的现象。


图片来源:中国图库


  根据上沙村对外经济贸易办公室企业数据统计,2009~2015年上沙村共有21家企业倒闭或搬迁,其中15家为“三来一补”企业,5家为三资企业,1家为外商独资企业,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厂房出现空置。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和用工荒问题,部分企业采取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生产的方式,不但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使用,而且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祥兴玩具厂于2009年开始投入使用自动化机器,每两台小机器可节省3 名员工,目前工厂约有100台小机器,节约用工约200人,生产效率提高了30%。外向型企业的倒闭直接导致部分工人失业,同时企业的自动化转型发展也进一步增加了失业人数。为了改变低端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现状,2007年东莞市提出了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并发布了《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据《上沙村志》统计,上沙村“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的数量分别从2007年的237家和124家降为2010年的46 家和37 家。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从2000 年的25家增加到2010年的138家,企业结构出现了由以外资企业为主向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并重的转变,因外资企业倒闭或搬迁而空置的厂房则迅速转租给民营企业。



2.3.2 外来产业人口流出引发出租屋大量空置

  20 世纪90年代,上沙村大量“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吸引了成千上万外来人口的集聚。据《上沙村志》统计,上沙村外来人口从1990 年的5 428人增加至2007 年的57347 人,外来人口的数量是本地居民的20倍。为了满足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上沙村先后在旧村片区和临近工业区的道路两侧新建了多栋出租屋。


  从上沙村外来人口数量变化看,2000年以来上沙村外来人口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金融危机影响后的2009年,下降幅度高达35.33%。金融危机以来的外向型企业搬迁或倒闭直接造成了外来人口的减少,同时受企业自动化转型升级发展的影响,企业用工规模缩小。祥兴玩具厂负责人表示工厂原先由三家玩具厂组成,每家工厂的员工均超过3000 名,而现合并成一个企业后只有1400 名员工。


  外来人口总量的减少直接造成出租屋供大于求,出现空置率增加的现象。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高流动性也造成了出租屋租期短的特征,出租屋房东表示在工厂上班的很多租客租住时间均不到半年。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后,上沙村凭借其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吸引了外来资本的投资,实现了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及外来人口大量集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金融危机以来,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国际市场减小、土地和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和政策支持力度减小等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上沙村出现了产业经济放缓、企业类型从外资主导向外资与民营并重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以产业工人为主的外来人口大量流失等变化,产业和人口的转变共同导致了上沙村的空间收缩现象




农村城镇化地区村庄收缩的规划应对

  上沙村作为典型的农村城镇化地区,早期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造成了整个村庄功能单纯围绕外向型产业发展和布局。当面临金融危机和高成本生产双重压力时,上沙村便出现了经济增速减缓和外来人口总量减少的转变,进而导致老旧工业区厂房小型化分租和旧村片区出租屋空置的空间收缩现象


  2005 年东莞市实行“村改居”工程,上沙村民委员会改为上沙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社区化管理。借鉴欧美国家应对城市收缩采取的“精明收缩”策略[20-22],结合上沙社区的收缩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以下规划应对。



3.1 整治旧村片区的出租屋环境,实施旧村空地修复重建

  通过开展旧村片区出租屋环境整治工程,营造上沙社区良好的出租屋居住环境,选择性地拆除质量差的老旧建筑,结合沿路、沿街巷绿化空间和房前屋后景观空间的打造,重塑适宜人们交流的公共开敞空间。规划铺设污水管网系统,治理旧村片区生活污水,解决外来人口居住空间的卫生环境问题,整体提高旧村片区的居住环境质量。


  针对旧村空地实施整体重建改造方案,结合其地处上沙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中心位置和缺乏停车场、公共空间等现状问题,在重建过程中规划建设社区停车场和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活化和修复空置空间。



3.2 推动早期工业区整体改造,促进社区产业升级发展

  面对358 省道北侧老旧工业区的厂房空置与小型化分租等低效利用问题,参考《东莞市长安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5—2030)》,将老旧工业区地块纳入产业保障区实施整体改造,转变成为长安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空间载体。


  通过对第一工业区和第二工业区内经济效益低、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搬迁,整合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释放产业用地空间,同时采取以“二改二”的改造形式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并以电子信息和五金模具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推进产业高端化进程,实现产城融合



3.3 开展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为了营造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和谐共处的氛围,应以公众参与的方式,积极开展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活动,了解和满足本地居民、外来人口及企业家等不同利益群体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诉求。


  通过规划师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和互动,充分调动居民对社区发展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的关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以资金和实物鼓励的方式发动居民积极参与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绿化景观空间打造和街巷卫生环境监管等,共同营造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友好的人居环境。




结语

  收缩是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全球城市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增长发展后,普遍出现收缩现象。对我国而言,在经历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后,局部地区已经出现收缩现象。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经济资本的外流和劳动力的流出,导致农村城镇化地区出现以厂房空置和出租屋空置为主的收缩现象,这对未来指导我国其他类似地区的城镇再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本文以上沙村为例,分析了农村城镇化地区的空间增长和空间收缩过程,重点总结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村庄单元的空间收缩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得出了如下结论:


  (1) 农村城镇化地区当前出现了以出租屋空置和厂房小型化分租为特征的空间收缩现象,且主要集中于旧村片区和老旧工业区内。


  (2) 面临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多重压力,外向型加工制造业逐渐失去生产优势,部分相关企业的倒闭或搬迁直接导致厂房空置;企业生产规模的缩减和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均造成厂房小型化分租现象的出现;受产业波动发展的影响,产业工人的流失直接造成出租屋的空置现象。


  (3) 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城镇化地区收缩村庄的未来发展,本文提出三点建议,即整治旧村片区的出租屋环境,实施旧村空地修复重建;推动早期工业区整体改造,促进社区产业升级发展;开展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许学强,李郇.改革开放30 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 J ].经济地理,2009(1):13-18.

[2]Oswalt P, Rieniets T, Schirmel H.Atlas of Shrinking Cities[R]. 2006.

[3]Mykhnenko V, Turok I. East European Cities: Patterns of Growth and Decline, 1960-2005[J].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 2008(4): 311-342.

[4]Martinez-Fernandez C, Audirac I, FolS, et al. Shrinking Cities: Urban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2(2): 213-

225.

[5]Haase A, Rink D, Grossmann K, et al.Conceptualizing Urban Shrinkag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4(7): 1 519-1 534.

[6]Pallagst K, Wiechmann T, Martinez-Fernandez C. Shrinking Citie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Policy Implications[M]. Britain:Routledge, 2013.

[7] 龙瀛,吴康,王江浩.中国收缩城市及其研究框架[ J ].现代城市研究.2015(9):14-19.

[8] 杨东峰,龙瀛,杨文诗,等.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收缩悖论[ J ].现代城市研究,2015(9):20-25.

[9] 李郇,杜志威,李先锋.珠江三角洲城镇收缩的空间分布与机制[ J ].现代城市研究,2015(9):36-43.

[10] 吴康,龙瀛,杨宇.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的局部收缩:格局、类型与影响因素识别[J].现代城市研究,2015(9):26-35.

[11] 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 J ].地理学报,1999(2):12-21.

[12] 许学强,胡华颖.对外开放加速珠江三角洲市镇发展[ J ].地理学报,1988(3):201-212.

[13] 李立勋.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的地域特征[ J ].热带地理,1997(1):47-52.

[14] 薛凤旋,杨春.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规划,1995(6):21-27.

[15] 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 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J].地理学报,1997(3):3-16.

[16] 李郇,黎云.农村集体所有制与分散式农村城市化空间—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J ].城市规划,2005(7):39-41,74.

[17]Harvey D. The Limits to Capital(New and Fully Updated Edi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2006.

[18] 吕茵.世界工厂不好当了 东莞面临新一轮企业倒闭潮[EB/OL].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t/2016-01-03/doc-ifxneept3589637.shtml?qq-pfto=pcqq.c2c,2016-01-13.

[19] 沈泽玮.世界工厂神话破灭 东莞转型牵动中国[EB/OL].联合早报,http://www.zaobao.com/special/feature/story20131222-291092,2013-12-22.

[20] 杨飞.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南方农村,2009(4):50-52.

[21]Popper D E, Popper F J. Small Can be Beautiful: Coming to Terns with

Decline[J]. Planning, 2002(7): 20-23.

[22] 黄鹤.精明收缩:应对城市衰退的规划策略及其在美国的实践[C]//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研究】中国快速城镇化地区的两面性——增长与收缩

【研究】城市收缩背景下外来人口政策满意度——以东莞为例

【研究】“机器代人”与城镇新增长模式——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为例

【研究】2000年以来广东省城市人口收缩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研究】城镇增长下的收缩:以武汉为例

【收缩城市】规划应对:扬斯敦,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

城市化一周热点(7.15~7.21)

【共同缔造】深井工作坊的一天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